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这时你其余的烦恼障要不要现前?这可是你自己抉择的,你如果不在那一时间斩断,不在那一时间做抉择,或是平常不把这个地方作意好,你一定会觉得不安稳,乃至于说不舒坦。即使是事后也可以感觉得到,有的人因为心行有去注意到这个,因此他的烦恼夹带着一起产生的情况会减少,虽然说这样的心行听起来很失败,但如果他于第一个时间就有不舒坦的感觉,那还表示他的修学是有进步的, 三摩地

2018-07-23

你要去观察,如果你很容易生起嗔,你平常就要了解这个嗔的法,是怎么样的因缘会生起?你干脆作个笔记,说哪些原因,你会生气,自己练习品尝这个生气的韵味,去找找这生气的原因,自己平常就要懂得如何来善作调伏,这是要于理解之后,更加不断地练习,练习到自己可以很平静地说话,按照自己的如理思惟的说法来和对方沟通,不论听到什么样惹你生气的话,惹你生气的态度,你已经都 三摩地

2018-07-23

一、不杀人,乃至二十八天、诸佛菩萨。二、不盗,乃至草叶。三、不淫(在家人不邪淫)乃至非人。四、不妄语,乃至非人。五、不说出家、在家菩萨罪过。六、不酤酒。七、不自赞毁他。八、不悭。九、不瞋,乃至非人。十、不谤三宝。若破十戒不可悔过,入波罗夷。十劫中,一日受罪八万四千,灭八万四千生故不可破。是故佛子初发心住,乃至二住、三贤、十地,一切皆失。是故此戒是一 三摩地

2018-07-23

乃至认为比别人有权势。因为确实胜过别人,所以心中起了慢,甚至于有时会开口说:我胜过他。这叫做慢。第二种是过慢,过慢中的过字是指过失,所以有过失的慢就叫做过慢。什么是有过失的慢?譬如说,前面那个慢是没有过失的,因为他确实胜过别人,所以认为说:我胜过他。虽然是慢心,但却是合乎事实的慢心,所以是没有过失的慢。过慢是有过失的慢,譬如他明明没有胜过别人,却颠 三摩地

2018-07-23

本来捐赠器官,是布施内财的大善行为,本应该往生善趣才对,结果却因为不实的语言诱骗,而生瞋怒,下堕三恶道趣,真的是划不来啊!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1说:【又将终时,作恶业者,识于所依,从上分舍,即从上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造善业者,识于所依,从下分舍,即从下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当知后识,唯心处舍,从此冷触,遍满所依。】各 三摩地

2018-07-23

有的人福报大,遇到了真的善知识,在一年两年之中就开悟明心,乃至见性。这样的人最忌讳的是对于了义的法生起慢心,因为得的太容易了。所以他就认为所谓了义之法,求之不得的法,也只不过是如此而已,慢心就生起来了。其实,一切修学佛法的人,想要明心乃至见性,都必须要很多劫,精勤努力去求才能得到,这不是一生、两生、十生、百生、千生的事情。就像我们一般人买奖券中奖一 三摩地

2018-07-23

三、生长善根方便,谓于三宝所,起爱敬心,尊重、供养、顶礼、称赞、随喜、劝请,正信增长;乃至志求无上菩提,为佛、法、僧威力所护,业障清净善根不退;以真如离一切障、具一切功德故,随顺真如修行善业,是名生长善根方便。------《大乘起信论》前面讲的是离开一切诸恶——止息诸恶。可是止息诸恶以后,仍然不能使你如实的清净啊!还要有方便把你的善根加以增长。 三摩地

2018-07-23

若是没有次法的修习成绩,而希望能在法上有所取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纵使世智辩聪而能理解法,也将只是知识而不能相应,乃至善知识帮助而实证了法以后,仍然无法与自己的所知相应,于是声闻解脱果及菩萨佛菩提果的取证,都将成为戏论;严重者,乃至由于生疑不信而产生谤法、谤贤圣的结果。至于「次法」的第一个部分,平实很简单的说给大家知道,也就不必浪费已经不够的时间 三摩地

2018-07-23

一、不杀人,乃至二十八天、诸佛菩萨。二、不盗,乃至草叶。三、不淫(在家人不邪淫)乃至非人。四、不妄语,乃至非人。五、不说出家、在家菩萨罪过。六、不酤酒。七、不自赞毁他。八、不悭。九、不瞋,乃至非人。十、不谤三宝。若破十戒不可悔过,入波罗夷。十劫中,一日受罪八万四千,灭八万四千生故不可破。是故佛子初发心住,乃至二住、三贤、十地,一切皆失。是故此戒是一 三摩地

2018-07-23

【惭愧佛XXX忏悔:自无始劫来,贪(五欲之中以色、名更甚)嗔痴习气深重,烦恼连连,苦痛重重,障碍修行,障碍解脱,故于今日,汇集导师和亲教师法宝中关于习气知见之开示,以反复熏习,心得决定,愿早除性障】【惭愧佛XXX发愿:无论娑婆世间多么险恶,对三宝信心永不减退,愿生生世世在此娑婆,皈依三宝,修习正法,护持正法,修除性障,道业猛进,自度度他!】【惭愧佛XXX祈 三摩地

2018-07-23

若连基本的戒法都无法受持,或受持之后屡屡犯戒而无法自行遏止,贪财之戒、贪色之戒、谤贤圣之戒尚且无法受持,何况能证初果涅槃乃至菩萨涅槃?何以故?初果人必奉五戒或声闻戒不犯故,证悟明心不退之人必奉菩萨十重戒不犯故,偶有犯者亦必对众忏悔、后不复作故。由此可以证实,戒法是求证声闻涅槃、菩萨涅槃的修行者,都必须遵守而且必欢喜受持的;若是与戒法不相应,处处觉得 三摩地

2018-07-23

你只有把内心世界的这些在意,乃至于一些语言行为的习惯,把它们都能够放下,你才有可能不被外面的苦境所压迫。不管面对什么外境,在你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恰恰是一个非常乐观、非常积极、非常可行的人生观。比较前面所讲的——总是在客观环境里去找原因,这显然是更加积极,而不是消极;更加主动而不是被动;更加有希望而不是无奈。为什么说有希望呢?你开始改变自己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如果能够依止真善知识修学三归五戒、修学十善业道等福德资粮,明了了世间有为法都是杂染有漏的,并且发起了大菩提心,修学适合自己的摄心法门,能够在纷杂的现代社会中,培养出心得决定的真实定力;加上听闻了万法根本—如来藏心—的了义,再加上修学了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那么就有机会明心见性实证般若实相,就能逐渐断除烦恼,乃至于净除烦恼习气,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是因为对这些世界上的人事地物很不耐烦,这俗话称之为看不惯,没有办法接受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包括对于已经开悟的人也没有办法想象为什么已经开悟,还会这样?这样意识心无法安住,这都是称之为无法忍,即使其中没有「辱」,这也都是自生烦恼,可是这烦恼很容易生起,而且这样的烦恼有时候是证悟更高境地的踏脚石,所以要从忍受开始,慢慢地走向烦恼降伏,或是要去寻找法 三摩地

2018-07-23

首先,先从观察到瞋心的过患,来减损我们瞋恚的心念,乃至可以把它消除掉。《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提到:佛子!若菩萨摩诃萨,起一瞋恚心者,一切恶中无过此恶。何以故?佛子!菩萨摩诃萨起瞋恚心,则受百千障碍法门;何等百千?所谓受不见菩提障,不闻障,生不净国障,生恶道障,生八难处障,多疾病障,多被谤毁障,生闇钝趣障,失正念障,少智慧障,眼耳鼻舌身意等障,近恶知 三摩地

2018-07-23

什么是业?以往世来讲,譬如往世不断熏习种种无记法(非干善恶的法),譬如文学、艺术、乃至最会烧菜的天廚等技巧,都是属于非干善恶的无记法;他熏习久了以后,未来世只要遇到往世熏习的这此无记法,他一学就会了!别人老是不会,他只要学一种就可以通三种法;这表示他过去世在这一类无记法的业行上,已经用心很久了!但是这些无记法并不障碍他在此世的佛道修行,所以不会对他 三摩地

2018-07-23

是先把食物端上餐桌,还是先供养佛菩萨?如果是为了疗病一定要先考虑自己的道器,新做好的素斋,是否先想到要供养三宝?供养文是匆匆而就地唸完,还是先观想忆念十方三世佛法僧都普受供养?当自己饱餐以后来到佛菩萨面前做供养时,每一个动作是否都带着恭敬和感恩,而不是为了应付了事?当燃香供养时,有没有想过要熏学佛菩萨,而生起四弘誓愿?当礼佛时,是否念头比较纯一?当 三摩地

2018-07-23

或者是说,你开始转变这心态,知道你不是为了增长自己的我所,不是扩大自己的我见的势力范围,而是单纯地为了修行自己的道业,因此虽然还是取用这世间,可是许多的地方,你的顺位调整了,你可以权当布施而给予别人;有的地方,你可以晚一点再来受用;有的地方,你可以受用世间人所认为的比较低劣的东西;乃至有的地方,你根本无有心思来受用。在许多的层面上,你也会去注意到: 三摩地

2018-07-23

当时因为自己并不清楚妄心的特性,就从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开始找,所谓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离念灵知心、一切法空(认为《心经》说的空就是把忆佛、看话头的念完全放空)等等歧途,我一一都走过,乃至一天悟了好几次!但每次觉得悟了,拿起恩师的书一印证就是不对,看《心经》、《金刚经》也还是不能通透;寻寻觅觅、找了又找,全部落在有生有灭的缘起法中。记得恩师说过 三摩地

2018-07-23

首先,我们要观察到瞋心的过患,从而可以减损我们瞋恚的心念,乃至可以把它消除掉。《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提到:佛子!若菩萨摩诃萨,起一瞋恚心者,一切恶中无过此恶。何以故?佛子!菩萨摩诃萨起瞋恚心,则受百千障碍法门;何等百千?所谓受不见菩提障,不闻障,生不净国障,生恶道障,生八难处障,多疾病障,多被谤毁障,生闇钝趣障,失正念障,少智慧障,眼耳鼻舌身意等障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