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不但人间的动物可以学佛,许多其他畜生道的众生,也都可以学佛,乃至于鬼道众生,也可以学佛。譬如说天龙八部,他们是佛陀中的,也要行菩萨道,他们有的是以畜生身,比如龙,有的则是以鬼道身,比如夜叉学佛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也说,有一些大力鬼王本身在鬼道中,可是也学佛,都是来护持众生的。甚至地狱道中许许多多的众生,受地狱之苦,认为自己心智恶劣,甚至如同木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其实阿含没有更说这个缘起法出生一切诸法,但透过暗示其他的语意我们可以知道,名色既然是由这个心识作为出生根本;乃至于说缘起法在逆观行的时候,要把每一个三界法灭除的时候,佛陀遇到了这个心识却无法灭除。那你如何说佛陀都不能灭的心识,你却可以灭呢?当然有的人会再说:你即使这样说,我还是不能同意,因为佛陀现在又不在这个世间了。他所遵循阿含的教理识灭后,然后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八风吹不动,乃至世界种种风,也是不能动摇的;不论世间上有多好的事情着祂,祂也不被,因为祂是没有踪迹的。所以,这样的本心才是真正的佛法。否则只想用布施、持戒来救护众生,虽然是好的,但因为不了解这个真实法,就会百千万劫、无量劫没有办法向佛道中更迈进一步。因为佛是大觉者,真正的大觉者祂不会只有救济穷人而已,祂救济的是真实心。所以真实心在哪里?真实心也不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佛实际上从过去生开始就不断地累积福德和功德,造就了许许多多能够成就声闻、缘觉道乃至菩萨道的行者,这个历程称为菩萨行。所以,并不是《阿含经》里,或是本缘部里没有提到菩萨的事迹。如果以小乘法来说,最快的修行一生就可以了结,就可以入无余涅槃,但这不是佛陀的本意;因为佛陀的本意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跟祂一样,发觉出这个不生不灭的涅槃,就是真正的涅槃心,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乃至于到了自己往生的时候,还是一样的感慨自己在菩提道上进步很小。大部分的佛,都认为度众会浪费了自己修行的时间,认为度众和修行是两件相违背的事情。其实依照佛陀的教导,这两件事情根本就是一体两面,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我们先来看看,成佛是如何修行的?佛法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解脱道,另一部分就是佛菩提道。什么是解脱道?解脱道就是讲如何出离三界生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在大乘法中,则最初的十信位要以一劫乃至万劫,修集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初住位到六住位则要修集布施、持戒乃至般若等六度功德,并且在六住位的时候,熏习般若中观以及断我见的加行;七住位要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性的如来藏;八住位要在一切法上现观般若中道,渐渐消除性障;十住位要眼见佛性,成就世界如幻观。初行位到十行位,要在内门广行六度万行,并且成就蕴处界犹如阳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尚未证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不退转地菩萨的这些修行人呢,在西方一样要透过修行才能够证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或者乃至于不退转菩萨,各随其程度各有所得;可是在西方的修行是莫不欣然、适意而悦,是非常快乐的。在莲苞里面的众生,也得要在莲苞里面住很久;因为在那个大大的莲苞里面,一样是在受报,种子还是会现行;只是因为五欲的外缘不多,已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我们不应该得少为足,应该要见贤思齐、见圣思齐,好好地精进用功修学,早日从凡夫菩萨、假名菩萨而成为实义菩萨乃至圣位菩萨才是啊!------《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第1集菩萨正行概说>陆正元老师 (原标题:什么是菩萨?菩萨有哪些类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乘佛法由于它们依止的是阿含时期的教法,所以南传佛法它们是重在断结证果,希望自己能够快速的证得声闻初果、二果,乃至于三、四果。本来二乘教法的这个部分,就是整个佛法的基础,在《法华经》里面把它叫作化城,它却是每一个佛都必须要修习的基础。可是,现在南洋地区的佛法,大部分是依止觉音论师的《清净道论》为根本论;可是这一位觉音论师呢,他在他的书中所讲到的,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大宝积经》里面说得更清楚,说到:众生只要听闻无量寿如来的名号,乃至于能够发起一念对于如来的净信、欢喜、爱乐,愿意以自己所有的福德善根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则必能随着其愿而往生到西方,而且未来还可以得到不退转位。听起来好像是非常便宜的事情,可能有人会不相信,所以在《佛说阿弥陀经》里面,佛讲到:舍利弗!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听闻《阿弥陀经》,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接下来还特别强调:如果刚才所说的这一些胜义僧们,他们可能外表是现在家相,他们也不像出家人一样剃了头发,也不穿着袈裟,也不受一切的出家别解脱戒,乃至于出家人的羯磨、布萨、自恣,当然他都不会参与;可是这样的人因为有圣法,已经证得圣果的缘故,所以我说他们是胜义僧。那什么叫作世俗僧呢?就是把头发剃了,穿上袈裟,受持出家的别解脱戒,这就叫世俗僧。也就是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再回到问题上来,这样的三界,到底是谁创造出来的呢?在《优婆塞戒经》里面,佛说:若有风云为持大水,阿修罗宫、大地、大山、饿鬼、畜生、地狱、四天王处,乃至他化自在天处,悉因众生十业道故。(《优婆塞戒经》卷六)意思是说:我们看看这个世界,风生云起然后降下大雨,在风雨之中执持着大量的水分,可是这些事情是怎么来的呢?又好像这样的大地、山河,乃至于饿鬼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弊是说,一定会有一些福薄乃至知见偏邪的众生,因为失掉了广大的名闻利养,所以就大兴毁谤,死后当堕恶道。因为有真的善知识出兴于世,常常会有一些现象使得一般众生无法理解、接受。因为看到或听见,善知识常常在说诸方大德谁的法义错啦,错在哪里,对的法义是什么。一般众生不去思惟,对的法义是什么,对自己的利益是什么,自己是不是真的为了修学佛法而来,还是只是看到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你认定修学佛法的目标以后,真正肯相信这一个法门,然后随着善知识的开示,一句佛号念到底,你从口念心听、心念心听,定力逐渐的增长,信心因而更加坚定,乃至于可以进展到不念而自念,甚至于在梦中看到自己在念佛,心中当然是十分高兴笃定。可是,为什么念阿弥陀佛的念头是丛闹呢?因为那样仍然是语言文字。你那个时候的心境,已经渐渐与定相应。你正在思考:究竟要不要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要不然怎么会叫作深妙而庄严?你也许开了八万四千个门中间的一个门,然后进入了某一个房间,里面也许有很多很多珍宝;有了这些珍宝之后,你也许会看到,这个后面还有十个、百个乃至更多的门。有的人会说:学佛为什么要开这么多门?为什么不能只开一个门?有这样的问题的人,一者,因为他是被善知识错误地引导,因为这种善知识他自己也搞不清楚,佛法的中央大殿到底是什么;更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乃至主张说:要一门深入,这样才会对佛法有透彻的心得,以及一通百通的洞识。所以他主张只能研读某一些经典,甚至只读某一部经典,这样深入了解之后,自然就会一经通,百经通。可问题是,真正的一经到底是哪一部经?又有人说:一门深入,是要依我们每一个人的根基,然后来选择修行的入门处,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圆通之处。当然他也会举《楞严经》里面的二十五个圆通法门来作证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而,即使说一直都在人天往返,其实也出不了生死之苦乃至八苦等等;说实在的,这其实也不是一件可爱的事。所以,佛在《譬喻经》里面作了以下的譬喻:【尔时世尊于大众中告胜光王曰:大王!我今为王略说譬喻,诸有生死味着过患,王今谛听,善思念之。乃往过去,于无量劫,时有一人,游于旷野为恶象所逐,怖走无依;见一空井,傍有树根,即寻根下,潜身井中。有黑白二鼠,互啮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出世俗家的同时,应当征得父母、配偶乃至子女的同意;而出三界家是证出家法,是心地法门,它是不着外相的,它只论是不是已经心得决定。所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在意愿上发出家心,乃至发现、亲证法界实相,进一步决定承担世出世间法,这是在心地上证。所以这个意涵,跟前面是没有矛盾之处的。又比如说《大庄严法门经》卷下里面这么讲:【文殊师利言:菩萨出家者,非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一些善知识往往会教导大众说:课诵时候要注意哪些事项呢?譬如说,修行的目的不在于形式,而这些形式却能够帮助我们达到身心的安定、健康、幸福等等的目的;课诵的专案可以多、可以少,只要每天相同就好;乃至说,内容可以依时间的长短跟个人的喜好而有所选择,但是供水、献香、礼拜这些都不能缺少。然后也许他又会说:最后一定要有三归依、唱回向偈,然后还要发愿:愿消三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样我再进一步问你说:修学佛法的过程是这么辛苦,乃至于还要再舍弃五欲,你能够安住得下来吗?再者,你刚才讲说为了要求智慧,到底是为了什么目的求智慧?是为了要利乐有情呢,还是为了要藉这个来博取名闻利养?而实际上这个三大阿僧祇劫的过程久远,你又有什么把握可以成办呢?你可能拍胸脯这么讲说:我现在已经心得决定了,我得这个智慧不是要为了我自己的名闻利养;虽然成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