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五辑息恶品第十六【[复观如来行戒定慧,为益众生,久于无量无数世中怨亲等利、无有差别,悉断一切无量烦恼,一一皆知。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为众生故,难施能施,难忍能忍。]】讲记   (前略)......再来观察:诸佛都很清楚知道:一一众生都是单纯的为了一个烦恼而无量世中受大苦恼。诸位想一想:众生从无始劫以来 三摩地

2018-07-23

试观一切众生的意识 --离念灵知心--能不能无所住而生其心?现见不能也!因为离念灵知心一旦现前,就一定和六尘相应,只要和六尘相应,就必定有所住;就算是打坐入定,坐入二禅等至位中,离开欲界的五尘,但还是有定境中的法尘相应,既有定境法尘相应,就是有所住,因为仍然有意识觉知心能觉知及分别定境;既能觉知分别定境法尘、所以能住在定境中,那就是有所住的心,不是 三摩地

2018-07-23

若有众生,道见非道,非道见道,如是众生不能达于道与非道及知三道。」】当今之世,学佛者首要之务,在于取证二乘菩提之初果解脱,然后则是求证大乘般若实相智慧;若欲取证初果解脱者,则以求断我见而断三缚结为急切之务;若断三缚结者,即使是最钝根、最懈怠之人,亦可因此而极尽七次人天往返即出离三界生死,是故当以断除三缚结为首要之务,然后才是求证法界实相的禅宗开悟境 三摩地

2018-07-23

一些邪师说法时,他们也都说他们是正见,但真的是这样吗?「断身见」很容易明白,「断我见」一般人往往不清楚,而一些名师级人物也常常会错意了,所以误导众生很严重;可是大家不敢讲或不好意思讲,知道的人有时会以为是小事一桩;那不懂的人,搞了一辈子还是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我们若劝人家说不要执著身体时,说肉体有一天终会烂坏掉,大家都会相信。但是要他不要对身体太执 三摩地

2018-07-23

三界五趣只有人与天人是比较安乐的堪忍之处,名为二种善道(阿修罗遍于五趣中受生、时善时恶);其余畜生、饿鬼、地狱三道众生,皆不可堪忍,名为三恶道。以三恶道不同于善道的人及天人故,名为异生;若人尚未断尽身、口、意恶业者,未来世中将仍会沦坠于三恶道中,即是具足异生性的凡夫,是故凡夫都仍有异生性,故说凡夫未离异生性;而盗法及忘恩负义是三界中最大的恶业,死后 三摩地

2018-07-23

他的三界烦恼断尽,舍报可以出离三界;但当他还没到舍报时,他就要去度众生——随分随缘去度众生。他在入无余依涅盘之前,虽然没有烦恼,但仍要跟我们一样受寒风、热苦、饥饿、痛痒、色受想识蕴的行苦……等等,可是对他而言,这不是大苦,所以名为「微苦所依」,他还有这种轻微的苦为所依,所以叫有余依涅盘;他舍报时把十八界舍了,这些苦也就舍了,就 三摩地

2018-07-23

再说五盖之首为贪欲盖,众生之所以会在欲界,特别是人间受生,除了乘愿再来的大乘贤圣以外,都是因为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境界的贪著,而其中最粗重难断的是淫欲贪。是故经中说:人间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五欲之贪是欲界中的平常事,眼睛一张开所见的是色尘,耳听是四面八方的声尘,鼻子嗅香,舌头尝味,行、住、坐、卧都在触中。所以,如此难缠的欲界五尘贪染,要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今天受用这些饮食,但愿众生都能够得到饱满。菩萨的心中是为了布施这八万户虫,所以受用饮食,不会贪恋饮食的美味。菩萨又会依着这样的心念:我因为无明的覆藏,一世又一世如同处在长久的黑夜当中,爱乐著这个五蕴身,每天都要让这个身体能够得到充分饱满的来受用饮食;今天我把这些食来惠施众生,但愿我能够对这个身体断除贪著的心念。由佛陀的开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菩萨行 三摩地

2018-07-23

这是你们应该建立的第一个知见,你应该去观察你的导师、亲教师还有没有深重的众生习性?如果悟后还在习种性位里面,那就表示说这个人悟后没有进步,但并不是法有错误而使他这样。法有没有错误?引据三乘经典来印证,自己就可以很清楚了。我们要说的是:证悟了也只是发起见地的菩萨,他的般若见地还没有通达,离通达位的初地还远著;解脱果上的证量也还没有到达薄地(二果)、离 三摩地

2018-07-23

那我们一般说的是,众生都可以成佛,而他说的是,斩钉截铁地要每个人都成佛。后来,这位菩萨终于成佛。那有人可能要问,他发的这个愿有没有兑现呢?经典上说,有。那时候所有人道的众生,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道的众生,都成佛。那你说,这因地菩萨的本愿是不是很了不起?因为他让所有的众生乘载他这个般若船,甚至是超越我们现在二转的般若船,直接成就了一切种智的大船,乘载的 三摩地

2018-07-23

而且佛陀在制戒时,也曾告诫过们,意思是说:宁愿对众生起贪,也不要对众生起瞋!因为对众生起贪,可以护念众生;但是若对众生起了瞋,众生会讨厌我们,而远离我们!我们来看看,佛陀在经中的开示:《菩萨善戒经》卷1〈1序品〉:【优波离言:世尊!犯有三种。一者贪。二者瞋。三者痴。菩萨所犯何者为重?何者为轻?佛言:优波离,若诸菩萨犯如恒河沙等贪,如是菩萨不名毁戒;若 三摩地

2018-07-23

佛经上讲布施,有为他属故而行布施,这一种是心术不正的布施,所谓慷他人之慨;另一种是属他故而行布施,把自己的财物、王位乃至头目脑髓,都布施给众生,这叫做属他。第四种讲修禅定,修定的动机想要生到无色界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最有名的就是郁头蓝弗仙人修非想非非想处定,生到无色界天,八万大劫寿命享尽之后,因为自己咒愿的关系,投生成为飞狐与水獭。若 三摩地

2018-07-23

更多时候,没有别的办法,我们只能一面自己保持觉察,不要迷失在自己认为的关于的想法中,另一方面只能等待,等待那一丝可能的出现,等待着其开始拥有哪怕一点的反省能力,如此再前去协助,这其中无需任何的期待和焦虑,因为众生从来都是活在自己的想法中,被自己的想法包裹的密不透风,真正反省的来临可谓奇迹,所以不必期待;另一方面众生从来都活在当中,本没有离开半步,只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嫉妒心,会推使众生去造作种种的不善恶行,所以必定会招致未来世的苦果,而不断在三界轮转无法出离与解脱。世尊在《长阿含经》当中,有开示过十退法,也就是十不善业道,其中意行的部分有贪取、嫉妒、邪见等三种不善业;反过来说,不贪取、不嫉妒、不邪见则是十增法,十善业道中属于意行的三种善业。佛陀在《分别善恶报应经》当中也说:嫉妒会让众生得到出生为卑贱种性的恶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业行虽然在往世已经过去了,但那个势力还在;所以无量世以来都很喜欢吃众生肉的人,不管去到哪里,他看到众生时,第一个念头就是:它可不可以吃?它好不好吃?这就是业的种子——业的功能差别。业虽然在过去世消灭了,但势力还是存在的,可是必须要待时待器,得受果报。要等待业种成熟受报的时节因缘到了,还要等待报器——也就是受报的工具—&md 三摩地

2018-07-23

甚至我们会鼓励同修们,应该要当大南瓜,所谓的大南瓜就是虽然不去采收它,也就是虽然没有印证,但是他会不断不断地在戒定慧三学上,不断地增上熏修,在利乐有情上面不断地配合著导师施设的,种种的方便善巧去作破邪显正、利乐众生的事情。也因此当这样的学人破参了以后,就能够为起大用;因为他具足了非常丰厚的戒定慧的实力,也具备了度众的种种的善巧方便。也因此和急求答案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如果是瞋恚心很重的人呢?对于种种违逆自己情志的境界,动辄生起瞋恨暴怒心,那么他就应当要修学慈悲观来对治;学习观察众生受苦的可怜悯之相,而逐渐从自己的亲人、邻里、乡镇、国城逐步扩大爱念,到能够慈愍一切众生,这样瞋恚心就会逐渐消除了。而如果是愚痴不明正理的人呢?他的知见颠倒、拨无因果,而且执着于断见或者常见等,则可以修学因缘观来作为对治;也就是观察 三摩地

2018-07-23

深信因果之后,如果还需要和这位缘分不太好的众生相处,那就只好勇敢面对。想想他的不容易,设身处地想着他让人生厌的行为,乃是过去生种下了因,今生无奈随着业力牵引而走罢了。如果自己处在同样的业力中,还未学佛的话,一定会做同样的事。这样就能减少一分心中的恨意。此种情境的他,心中满是不知如何改变命运的无奈和遇事不顺的惊慌与无助,我们的心中又会多出一分柔软吧? 三摩地

2018-07-23

世尊接著开示:不是只有今日才这样,在过去世我也是这样来度化众生。从前迦尸国有一位宰相,名叫夜叉,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夜儿达多,他深刻体悟到世间无常变异,因而出家去学仙人道。当时众仙人多有,常常为了鲜美的果实,以及为了柔软舒适的草座而争夺不已;夜儿达多为了使他们减少及不再争吵的缘故,便舍弃了那些柔软舒适的软草,取了不柔软不舒适的草为座具;舍离了甜美多汁的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他为了跟达摩祖师求法,在那一年的十二月,正是冬天大雪的时候,他站在楼梯,跪在那里,求达摩祖师能够传法给他,那时候雪都已经积到了膝盖,达摩祖师也被他感动了,就对他说:你在雪地这里是要作什么呢?慧可大师就说:求达摩祖师您能够慈悲开甘露法门,能够广度我们这些迷茫的众生。达摩祖师就讲了一句重话,他说:【诸佛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