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增上慢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萨才不会产生,而三贤位菩萨在证悟以后,相对于未悟或错悟众生,有时也会不自觉出现一点自我膨胀的情形,这也是属于增上慢。假使自我膨胀到很严重以后,往往就会退失证道功德,而却自以为是大幅度的增上;这种例子不在少数,我们应该要特别谨慎才好。各位菩萨,前面所说的七种慢,除了根本我慢以外,其他的六种慢,在佛门里常常一不小心就会违犯。菩萨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也希望我们自己在面对瞋的时候,瞋习的起行的时候,我们自己要警戒心,为什么要警戒心?因为菩萨应该要以慈愍心来面对众生。如果菩萨对很多事情常常起瞋相的话,他和众生就会结下不好的缘;结下不好的缘,以后要度这个人,就很不好度了。怎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要和人家结缘的时候,应该先以和颜悦色来跟人家交谈;但是,如果说我们曾经对一个人发过了脾气,接下来,要让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真实的佛是一切众生本自具足、本来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成佛没有多增加一个真心;您现在处于凡夫,乃至不幸堕落到三恶道,是一个畜牲、是一个饿鬼,您也没有减少了一个如来藏。正是因为如来藏是如此平等平等,所以我们才说,佛教是最平等的宗教。那依于我们刚刚说过的,当您忆佛、念佛,拿着数珠也好,或者是说您依于《观经》,您去观像念佛想求往生极乐世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发愿不舍人间一切有情,愿尽未来际与人间众生结缘而救度之。舍此无由成佛,摄受众生即是摄受佛土故。4.人间具足一切法种故,不同阶段的现观因缘皆具足故,方能使人具足一切种智而成佛。5.应教导随学者广修次法,否则自身成佛之时节将极久远;但次法的修习,以在五浊的人间最容易成就。讲记:以上所说的是属于趣向法的部分,简略的说完以后,接着应该说明趣向次法了。单单只有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前面的节目中,我们已经为各位介绍众生断了我见,成就了声闻初果(也就是须陀洹果),初果的人,他不会再以三界当中的任何一个法,当作是真实的我而存在,所以不久之后连带着疑见、戒禁取见也会一并的断除。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三个加起来就叫作三缚结。也就是说证得初果的人断了三缚结,就是断了一念无明的第一个部分──见一处住地,所以还剩下欲界爱、色界爱与无色界爱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众生被五欲所缠缚,无时无刻都想要去攀缘五欲的境界;对于五欲有执着,如此的热恼,会障碍我们修道。第二个叫瞋恚盖,是说众生对于那些不如我们自己原先预期的境界上面,生起了愤恨的心,当然会障碍我们向前进步。第三个叫睡眠盖,它包括了昏沉与睡眠,无论是昏沉或睡眠,都会使我们的心暗淡,无法积极的去完成修道。第四种叫掉悔盖,心突然的躁动叫作掉,而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对于能来正觉熏习的我们来说,小弟认为其首要关键,「一定要对自己诚实!」明明自己情绪很糟糕,食欲不振、面带惆怅,但却是告诉自己告诉别人,我一切安好!若连自己都要骗自己了,那就真的太不直心了!我从小到大,就很喜欢在观察自己观察别人,来学,定力不断增长后,我更要不时「作意」提醒自己去「观行」!若当前觉得闷闷的情绪,其原因出在哪?身体那边有气滞、血瘀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有时生天享福,有时下堕地狱受苦,有时生为恶鬼、畜生、人间等等,不一而足,导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不已。所以佛曾说:「如来藏犹如魔术师一样,能够变现种种物出现,让众生受用;又如来藏无始劫以来就在,离于无常的过失,本性清净,却出生了七转识,所以祂含藏了七转识所造作的染污种子,导致众生不断地受异熟果报。」像这样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众生真的很难了知!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菩萨怜悯笨,让自己在不断的做事当中,修除性障,也就是没有人做的事,就捡起来做,顺适他人,不予计较,一切以职事为心念,碰到困难或不顺境时,总是先责怪自己的不慈悲不为他人想,发起悲心在佛前求忏悔,无论被如何对待都欣然接受,因为一切是自己亏负众生,一定是自己对他人不调柔,才会让别人对自己产生不好的觉受,所以每天都会反观检查自己的心行,做错了事、说错了话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人能观欲界无常,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悉无常,以是因缘,不求三恶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观已,见三不坚;以不坚身易于坚身,礼拜供养,来迎去送,自手施与,亲执福事,是名以不坚身易于坚身;以不坚财易于坚财,能自食用亦以布施,供给病瘦行路之人,供养沙门、婆罗门等贫穷下贱,是名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以不坚命易于坚命,修于六念、慈悲喜舍,证四真谛;善能观察生老病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诸众生贪心杀时,一念具足十二因缘。正要讲这两句,时间又到了,有位师姊就当场叹了一口气。如今一周过去了,现在就为大众讲这道理。以前我们曾经讲过说十二因缘,说有十种十二因缘,譬如三世十二因缘、一世十二因缘、二念十二因缘等,如今讲一念之中具足了十二因缘。似乎以前没有人讲过这法,现在终于有机会让我们把它讲出来。大家都能够背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h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总合而言,八正道大部分都是有关道德行为的规条,可见声闻法所要对治的是众生自私的自我观念,而贪、瞋、痴等恶心所,都是由于错误的我见我执而引发。佛法说无我,虽有各种不同之层次差别,但最简单的无我概念——五蕴十八界皆因缘所生,无有真实之我存在——也不是单纯的知识所能对治得了,必须有长期的闻熏正知见,确实观行、思维,加上具体的行为实践,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上午,在招呼一些信徒后,老和尚即对某某师说:‘在世俗社会分贫富贵贱,只要走进佛门来,就没有高下的分别,无论是贫是富,是贵是贱,一律以慈悲心,平等地对待,生生世世要广结众生缘,这样,我们在成佛度众的过程中,才会有殊胜的因缘。’‘不要说众生有善有恶,一切的善恶都是我们的分别,如果真正会修行的人,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善知识。’‘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菩萨到七地入地心还不舍思惑?初地满心已经可以把最后一分思惑断尽,为什么他故意不断?一直留着?因为:若没有烦恼而入涅槃,初地满心到六地满心的六种无生法忍的现观都无法证得,这些现观的因缘都是在自己与众生的烦恼中出现的,犹如镜像,犹如光影都是从烦恼中整理出来的现观境界啊!因为一个烦恼使你产生一个问号?由这个问号去探究,你有了道种智就有能力去探究它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随着禅定功夫的逐层增上,烦恼越来越少,解脱乐及禅悦很可能会使这位菩萨的心性逐渐向声闻心态转化,他可能会越来越厌恶烦恼,越来越喜欢清静无为,不被打扰的生活,乃至渐渐背离四弘誓愿,不再乐意摄受众生,最后,真有可能上心作下,称砣入水一般趣向无余涅槃。就算他证得阿罗汉果之后想要回小向大,那个过程对他而言,也不见得是轻而易举,必然成功的。一个旁证就是以极乐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十行位满心之前都还有可能上心作中、中心作下啊!从这里就知道佛菩提道不是那么容易修的法,因此假使有人明心之后退转到声闻法中只求解脱,不愿再来人间利乐众生,那也是正常的,一点儿都不奇怪!外面的人不知道,就说:哎呀!明心了还会退转?那一定不是。谁说明心不会退转的?佛度的人明心以后般若正观现在前,也都还有八万人退转了,这在律经中已经讲过了!而且佛准备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讲记:接着文殊师利菩萨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这句话一出口,心里一个警铃打响了:我在干嘛?我还发愿当菩萨,连身边最亲近的人都随顺不了,我怎么随顺众生?于身边的人不能生忍,怎么去忍众生?我如果不能度身边的人,怎么去度众生?当亲人指责我时,我手中的盾牌如此快的伸了出去,拼命的抵挡,原谅自己的缺陷,还要求对方也原谅。老公还在继续唠叨着,我不在回应,我知道自己真的错了,不够细致就是我的缺点,这半辈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不要怕我们的贪念多而做菩萨的净念那么少,因为佛陀说过,我们的贪念再多,其相对众生的数量是非常非常有限,而做菩萨的净念虽然那么少,但相对的众生却是无量无边,它们的质量就好像棉丝和黄金一样,其实这个比喻还是远远不能形容二者质量差别的。你让我给你制定修学的功课,就先让我们再充实一分做菩萨的心念吧,为众生做菩萨,为救众生苦而做菩萨,众生的苦就是我们所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他还有一个心念,喜欢在欲界里面度众生,这就是欲界爱的结。色界爱的结就是喜欢色界的境界,比如我们有人悟了以后,性障除了,本身也有定力了,结果初禅善根发,色身常常有乐触。然后他心里生起喜欢贪着的心——喜欢这个乐触,所以时常将心向内收敛,让乐触在身中出现,这个,就是色界爱的结,喜欢色界里面的境界。比如有人证得二禅——心喜。二禅之中无觉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