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而如来藏—阿赖耶识本体,含藏着八识心王以及一切法的功能性,所以随着五色根的发展而功能逐渐具足,就能够让意根来触法尘,而由如来藏生起意识;在意识生起之后呢,则可以由意根的作意,而使得如来藏再生起眼、耳、鼻、舌、身识等前五识,而具足八个识;然后就依于前七识对六尘境界的分别以及好恶,在三界之中造作善恶业,并且在三界六道之中不断地生死轮回,受苦乐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要能够如理作意思惟,也是以依止善知识比较稳靠,也可以避免受到邪法的错误影响而落入不如理作意思惟。许多经典里面,除了开示道理之外,也常常开示有关诸佛菩萨的种种慈悲利益众生之行,以及无量无边的智慧与广大威德。因此常常读诵经典,就会在无形中受到佛菩萨的熏陶,让自己也能够发愿,生起菩萨性,行菩萨道,而希望效法诸佛菩萨成就大慈大悲之行。因此藉由诵经也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恶道以及八难之处,为什么是愚痴人的果报生处呢?在身口意业方面造作什么样的业,而会产生三恶道及八难之处的果报呢?维摩诘菩萨接著举出,释迦佛为了调伏娑婆世界的刚强众生说了哪些因缘果报的事项?那在身业方面有说到: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淫,是邪淫报;(《维摩诘所说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至于其中定境止观所观的影相,是如来藏所生的定境法尘,藉由不断降伏无始劫以来意根作意攀缘五尘的习气,使得意识于定境中而作了别观察,不缘于五尘;以这样的止观,来安住于有觉有观、无觉有观乃至无觉无观三三昧境界中来证得四禅八定,但这只是世间三昧,还不是出世间三昧与世出世间三昧,因为虽然对于四禅八定具有审细正确观察,而能够了知四禅八定必须舍弃五欲五尘攀缘贪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是从1、2阶段迈进至3、4阶段,由于意识对自心现量时时如理作意思惟整理,末那因此了知作主的自己真的很渺小,转而归、顺依从真心如来藏的体性;换句话说,末那是关键;若只有意识想要去转依,而末那不服,转依就很困难。但若无先前意识心对如来藏法之深入熏习思惟乃至证悟,末那也无法信受及转依;因此,意识在佛法修证上扮演着如理作意思惟、说服末那、监督末那之重要角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一世进入初住位,又称为初发心住,因为已经住于发菩提心,求一切智了;此后虽然每一世都有隔阴之迷,但一遇到佛法以后,发菩提心,求一切智的种子又会现行,而初发心住时的作意仍然会在,但已经不是初发心住了。乘着发菩提心求一切智的福德,再进一步外门修学六度,六住之时,在善知识的摄受之下参究而一念相应,就进入内门的七住位了;所以假如没有因为不退于发菩提心求一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你看看,一个人福报的好坏,可以从这么多方面来显示出来;换句话说,一般福报的函盖面,就已经是很广阔了,虽然说菩萨这样子所修的福德,有一分是与世间人所共通的,但是由于所修学的时候的作意差别,使得菩萨这一分的福德是可以作为未来世证得菩提的因,而一般人所修的,只能作为在人天之中受用五欲乐的因。 (原标题:一个人福报的好坏,可以从这么多方面来显示出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不光是嘴巴跟著人家念,心里还要有一个作意——以至诚心来发四宏誓愿,立志当一个菩萨摩诃萨。这就是初发菩提心。 什么是五戒?五戒就是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就是不杀生;不盗,就是不偷盗;不淫,在家人是讲不邪淫——凡是夫妻以外,不受国家法律,不受社会道德所承认的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就叫作邪淫;那不妄语呢?妄语 | admin 2018-07-22 |
|
|
作意力故諸轉識生。乃至廣說是名初因。又六識身有善不善等性可得。是第二因。又六識身無覆無記異熟所攝類不可得。是第三因。又六識身各別依轉。於彼彼依彼彼識轉。即彼所依應有執受。餘無執受不應道理。設許執受亦不應理。識遠離故。是第四因。又所依止應成數數執受過失。所以者何。由彼眼識於一時轉一時不轉。餘識亦爾。是第五因。如是先業及現在緣以為因故。善不善等性可得故 | admin 2018-07-22 |
|
|
其实这类与鬼神相应的情形,很多乃是因为自己的作意还有心性是如此,因此就很容易让自己跟鬼神相应;因此遇到鬼神的时候,自己就不舒服,并没有食用食物,也一样不舒服。所以真正的原因很多种,而且很多是发生在自己的作意以及自己的心性烦恼问题上面,因为作意、烦恼以及心性是容易与鬼神相应的,并非只有纯粹是食用这些物品的原因而产生的不适应。我们再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然,佛子每日观行时,或历缘对镜时,也会发现自己的一些具体的不如理作意的想法或习气,因而生大惭愧,生大怖畏。要知道这是无始劫以来因无明而成就的,今已发现,当立即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拟定忏悔文,至诚发露忏悔,并发誓永不再犯。也可参考如下忏悔文进行通忏:“弟子○○○无始劫来,因无明,以六根攀六尘的见闻觉知心为我,身、口、意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弟子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毘卢遮那佛告持金刚秘密主言:“善哉善哉!执金刚!善哉金刚手!汝问吾如是义,汝当谛听,极善作意,吾今说之。”】那么结果呢?说了一大堆的语言文字,固然说法身佛是炽然说法,可是真正的法身佛是无说说,不会有一大堆的语言文字;更何况一般众生是看不见法身佛的,七住菩萨只能看见法身佛的一个部分而已,更不要说能够究竟祂。那么《大日 | admin 2018-07-22 |
|
|
无著大师开悟以后,如理作意思维,终于破除小乘种种不究竟思想,又进一步努力地修学,得到了圣果。自此,凡过去所不能了悟的,皆能通达,凡所见所闻所阅的经典,悉能永记不忘。对当年世尊所说的《华严经》等诸部大乘经典,尚有未彻底明了的,经弥勒菩萨在兜率内院一一再为他解说,使他都完全了解了,并能记忆受持。归来后,他在本国造了一个大讲堂,专门为众宣讲一切大乘经义, | admin 2018-07-22 |
|
|
这四项范围我们没有时间一一去看,因为我们在《宗通与说通》部分,最主要应该是要根据经文的部分,依照密宗的典籍,直接让大家——各位菩萨们能够知道密宗典籍的不如理作意之处,而不是去看,直接去看这些教义的部分;所以我们在这里就先把这些教义部分跳过。我们说密宗主要的经典有三个经典:一个叫《大日经》,也就是《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另外一个叫《苏 | admin 2018-07-22 |
|
|
如果是这样来讲的话,当我们看到说十如是乃是佛的境界,佛地以下仅能进行少分或多分的修证,但只有佛才具足十如是;所以,我们把百界直接乘上十如是,到底是不是如理作意呢,这个就值得商榷啰!因为除了佛地之外,觉知心是不能够一念遍缘所谓的千如是的,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那是佛地的功德;所以把百界乘以十如是,一方面在理上面说起来是说不过去的,因为十如是的具足是佛 | admin 2018-07-22 |
|
|
而如来藏—阿赖耶识本体,含藏着八识心王以及一切法的功能性,所以随着五色根的发展而功能逐渐具足,就能够让意根来触法尘,而由如来藏生起意识;在意识生起之后呢,则可以由意根的作意,而使得如来藏再生起眼、耳、鼻、舌、身识等前五识,而具足八个识;然后就依于前七识对六尘境界的分别以及好恶,在三界之中造作善恶业,并且在三界六道之中不断地生死轮回,受苦乐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个受持戒行的人,他对于这一件事情——也就是口业的现行,他会起作意而忍于随顺语业起行的一个习惯,谨慎自己口业的起行。...当我们觉得一件事情,它可能说出来后会有不好的后果,所以不想说它,这样的话,我们宁可很简单地跟人家说:这件事我不想提,这件事我不想说。也不要去撒谎、也不要去打妄语。所以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忍的德,这一个妄语戒也就能够受持清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后来小编跟善知识请教自己的困惑,问学佛人到底应该怎样智慧的为人处事,进而利益众生呢?善知识说:多多闻熏佛法的正理,如理作意,如法生活,做一名真真正正的菩萨。是人性总难免有它的局限,有种种烦恼无明,不可仰仗,但也正因此而显出菩萨的可贵。我们不必奢求人性的尽善尽美,但我们自己可以努力将自己的人格锻造为更尊贵的菩萨格,的菩萨性才是一切众生可以最终信赖的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要能够如理作意思惟,也是以依止善知识比较稳靠,也可以避免受到邪法的错误影响而落入不如理作意思惟。许多经典里面,除了开示道理之外,也常常开示有关诸佛菩萨的种种慈悲利益众生之行,以及无量无边的智慧与广大威德。因此常常读诵经典,就会在无形中受到佛菩萨的熏陶,让自己也能够发愿,生起菩萨性,行菩萨道,而希望效法诸佛菩萨成就大慈大悲之行。因此藉由诵经也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约在二十年前,看到大部分人对佛教那种有所求以及不知所以的盲目随从与迷信,使得原本对事情就喜欢理性思考的我,在这样的疑惑思虑作意下,所以造成我对于他人所传授的有所怀疑的佛法并无法接受,只是认为他们所要传达的是一种人人可以自由选择的信仰观念而已,但是并不是我内心深处所想要解决有关生命问题的探讨范围,然而对于其中的一项法界的因果观念个人则是非常的相信。记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