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毗钵舍那。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弃舍一向背趣作意。又未能修方便所摄菩提分法。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为令此分得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而未能于生死流转如实观察。又由于彼多生厌故。未能多住无相作意。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为令此分得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而未能令无相作意。无缺无间多修习住。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为令此分得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来独得未曾作意一切事成。如来独得一切诸相与处相应明净具足。如来独得所授记莂无有不定。如来独得于胜负心佛不许可不得见佛。如来独得转一切种胜妙。如来独得荷负众生能舍重担。如来独得入般涅槃复更起心。如来独得修因无余。如来独得至果无余。如来独得利益他事无余。如来独得辩才无尽。如来独得说一切法悉皆如理。阿难。如来功德略说有六种。一者具足。二者无垢。三者不动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入灭尽定时以心先有预设,故于日将午时即便由其意根之作意,而使空明觉知之意识心又复现前,入城托钵,食讫说法;乃至寿终之时以舍想故而入涅槃,非以涅槃想而入涅槃。是故圣人与凡夫俱从定觉,而因不同,修证别故;此亦佛子所当知者,是故大慧菩萨为诸佛子请问于佛。-----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第一辑》 (原标题: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个问题正是出在没有如实、如理作意观行,再加上没有亲证而产生的问题,也是身我见未完全断除所致。故而无法将时时与六尘万法相应的七转识妄心,与远离六尘万法的真心阿赖耶识区分清楚。犹如盐水中之水,依然是水,它从未因盐溶于其中而改变其水本来的特性;盐水之所以会咸,是来自于氯化钠(NaCl)溶于其中的缘故,水只是提供一个溶解的环境而已,但水的本质并不跟着转变。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1、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由于上述内容有诸多过失,为免令读过此书者受其误导,故提出辨正如下:意根缘不缘法尘呢?意根三缘生(若加等无间缘为四缘生):第八识、作意、种子;第八识为意根之所依根,且为意根之所缘境。第八识见分依于意根之作意而不断的于三界及吾人之五阴身中现行,唯待意根转染成净自灭时,才不再流注意识与意根种子,使意根随著意识的灭除而入无余依涅槃。意根(依于我执无明)亦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整个的过程,一开始的时候,是由阿赖耶识所持的无明种子,使得意根起了作意,让阿赖耶识出生中阴身,然后有情就起了颠倒想而入胎。入胎以后,胎儿的五胜义根大脑逐渐发育完成,使得有情的八识心王渐渐具足、成熟时,这胎儿就出生了。出生以后,这八识心王、五胜义根的大脑,以及五扶尘根的眼、耳等器官一起和合运作,就有许多的法出现。如果没有五胜义根,有情的前六识就无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什么叫作意言境呢?所谓意言境的意思是说,意识所取之境多依名言,所以把意识所缘之境,称为意言境。也就是说,意识对意言境作粗浅的推度分别称为寻,意识对意言境作深细的推度分别则名之为伺。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对三界有情与寻伺这两法相应的情形,有非常详尽的说明。在这个讲次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仅能略说三界中的寻与伺,提供菩萨们参考。首先,我们来说说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云何为五?所谓依眼、色、明、空,依作意故,眼识得生。此中眼则能作眼识所依,色则能作眼识之境,明则能为显现之事,空则能为不障之事,作意能为思想之事,若无此众缘,眼识不生。若内入眼,无不具足,如是乃至色、明、空、作意,无不具足,一切和合之时,眼识得生。彼眼亦不作是念:我今能为眼识所依。色亦不念:我今能作眼识之境。明亦不作念:我今能作眼识显现之事。空亦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证此意生身者,于相于土皆得自在,但起作意即能任运变现,无须加行,非如七地菩萨变相变土时尚须加行,非能任运。妙相庄严圣种类身:此谓九地菩萨之庄严报身也,亦名种类生无行作意生身,简称变化身,能随意变化不同种类之有情身相而度众生;此是九地菩萨至究竟佛地所皆有之出世间果报。戒定直往之地上菩萨及戒慧直往之三地满心菩萨有二种法身:法性身及应化法身,此是出世间果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为修学禅定,初禅还可以不离五尘,二禅以上无寻无伺、无觉无观,是绝对不能有五尘;根尘相触而产生五识,五识现起的时候,您不可能修得二禅,乃至更上面的三禅、四禅,乃至四空定的非想非非想定,它必须要环境是非常的安静,或是这个修行人本身的定力,他的作意非常的强。欝头蓝弗回到树林,因为这些鱼虾、这些鳖、这些水族溅水声的干扰,他没有办法入定;又因为树林里面这些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心所有法(与此相应故)包含:遍行(触、作意、受、想、思)、别境(欲、胜解、念、定、慧)、善(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根本烦恼(贪、瞋、痴(无明)、慢、疑、恶见(不正见))、随烦恼(忿、恨、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恼、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第三位是色法,由八识心王和51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是建立杂染根本故,趣入通达修习作意故,建立转依故,当知建立阿赖耶识杂染还灭相。】《密严经》:【金刚藏!如来常住,恒不变易,是修念佛观行之境,名如来藏;犹如虚空不可坏灭,名涅盘界,亦名法界。】阿赖耶识是常住法《楞伽经》卷一〈一切佛语心品之一〉云:「藏识海常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一切佛语心品之四):【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是众生意识思惟的有限性,也是未能了解生命实相──如来藏,而妄生情解、未能如理作意之故。也因为科学理论是由意识堆砌而成,所以往往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是很容易受后来的理论与实验所推翻,是一种终将败坏散去的生灭之法。在此,我们也知道用行为科学来证明佛法,有其相当大的局限性,也容易受误解;因为绝大部分的行为科学研究者都是持着唯物观点,他们大多受了达尔文演化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透过意识心五别境(欲、胜解、念、定、慧)所处理的微笑讯息,与透过潜意识(末那)五遍行(触、作意、受、想、思)所处理的微笑讯息是大大不同的。透过五别境的意识心所处理的微笑讯息是人类所发展出来的特有文化,它是人类为了获得一个较佳的生存环境所演化出来的。透过这种微笑,人们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扮演适当的角色,并依此微笑为工具以遂行其某些人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1,第六识意识:一切有情皆有意识,意识是由末那识触五尘境诸法后而起作意,想要仔细分别法尘,而由如来藏生出来的。意识须以如来藏为内因,以根尘触而起分别作意为缘才能生出。这就是说,能见闻觉知心、定中了了常知之心、明觉心、寂照心,都是意识心,都是因为五根接触外五尘,然后由末那识触五尘境而有。若五根全部毁坏、或全身期间,五根不能接触外境,则能见能闻能嗅能尝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想(由受生想)思(想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由有六根及五尘故,吾人见闻觉知心方能觉察五尘上所显之法尘:由有五根故,阿赖耶识心体就在胜义根中变现出内相分的五尘,由内相分五尘上的法尘故,意根可以触此法尘,可以根据法尘而生起作意等心行,眼识乃至意识因此可得出生,则有识蕴六识出现。若无阿赖耶识心体藉五色根而变现出来的六尘,则识蕴六识即不可能出生丶现行丶运作。识蕴六识由阿赖耶识变生的五根与六尘而出现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些人想要证得解脱果而断我见,却往往因为不如理作意的思惟,或因恶知识——假名善知识——的误导,认定意识心是常住的。……他们仍然坚持己见,……继续坚持意识心是常住的、是不会断灭的,这些人都是继续住于识阴苦集境界的人,识阴种子继续不断被他们增长的结果,后世想要断除识阴我见,就变成不可能了。这种现象,在佛门中及 | admin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