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杂阿含经》卷24)佛陀要弟子们要能在细微的罪上----看起来不是很严重的罪上,就要生起大怖畏,从身行上明显可见的离杀、断杀,到意行上不乐杀生的这种心性上微细的作意,也要提醒自己警觉,这就是对于意业的警觉。什么是意业呢?这里我们来举一个《了凡四训》当中所说一位叫作卫仲达的故事:他是宋朝翰林院的官员,有一次就被鬼卒带到阴间去,到了阴间,阴间的审判官就吩咐 admin

2020-02-21

一世一世这样做下来,对自我执取也会越来越淡薄,就又多一分功德,这样布施、回向已经成为势力之后,未来世再行布施的时候,虽然没有刻意的回向,而其实背后的作意会一直是存在,能使我们往布施波罗蜜的道路上继续前进。阿弥陀佛! admin

2020-02-21

信力及持戒二法,唯有依于智慧的作意才能于佛道上前进修行;勇健精进的人能行般若波罗蜜多,就能脱离生死苦海的深渊而到彼岸;从此以后解脱生死痛苦的深渊。于是,村中的人听闻了佛陀所宣说的教诲,以及亲眼目睹了对佛法起信的证明以后,终能心开意解,信根、信力更加坚固,纷纷请求佛陀为他们传授五种戒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酒,全村的人都成为具有清净信 admin

2020-02-21

意思是说,除了对五阴的我所虚妄有如理作意的认知以外,还要对五阴的具足内涵与虚妄有如理作意的现观,这样才叫作离虚妄。也就是说,这个离虚妄就是远离我见、远离我执。什么是我见?就是错认五阴,特别是错认意识为真实我;什么是我执?包括欲界的贪爱,也就是对欲界中的自己有所贪、有所执著,然后再对未来色界中的自己、无色界中的自己也产生执著,因此具足了五个下分结以及 admin

2020-02-21

我们如果想要实证解脱果,一定要透过如理作意的观察以及思惟,来确定五阴十八界都是因缘所生法,将来也必定会随着因缘而坏灭,要能够把这种以五阴为我的错误见解给断除了,并且心得决定而没有疑惑,能够如实安住在五阴十八界非真实我的正见当中,才能够成为解脱道中的初果人。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如果断了我见、疑见以及戒禁取见等三缚结,成了初果人之后,即使还没办法像三果 admin

2020-02-21

不放逸行,有一部分是说:要时时观照五欲的过患,要时时提起五蕴虚妄的作意,还要时时注意自己有没有又回到五欲的贪着上等等。那么这一些都是在心地上用功,这才是真正的苦行,修这样的苦行,才是会对成佛之道是有所帮助的。所以,外相上的苦行,并不是真正的苦行,是与解脱道或者佛菩提道是无关的。世尊的弟子之中,以大迦叶尊者为头陀第一,换句话说就是苦行第一,虽然在外相 admin

2020-02-21

同样地,因为自己内心作意的不同,将使得自己所取的法尘也会有所不同,也因此对于所取的境界便会产生不同的领受。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89中的开示:【彼若听闻诸不正法非理作意以为因缘,便触无明触所生受,受为缘故复生于爱……乃至当来生老死等……如是领受诸无明触所生受时,便有杂染所摄二谛。与此相违,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为因缘故,便能领受明触 admin

2020-02-21

】(《瑜伽师地论》卷53)这里开示的范围已经是非常广,其中想倒指的就是对于无常、苦、无我、不净种种法,因为无明、不如理作意的关系误认为是常、乐、我、净,因此被这些境界所迷惑,这是一般众生的普遍现象。接下来,心倒就是因为对于境界没有正确的了知而产生了执著,因此引生种种烦恼,譬如对于想要获得的五欲产生贪爱而被束缚,即使已经获得了,仍然觉得不足而继续还要无 admin

2020-02-21

当识阴特别是意识觉知心,接受自己必须断灭才能取证阿含道的极果,而得解脱生死的正理,必须是在如理作意的情况下,闻熏、思惟、观行而证实,心里面不能有一点点的怀疑,意根才会接受,才能灭除我执,死时才不会再有中阴身继续出现,因此取证现般涅槃,才不会再度受生于三界九地中。也就是说,当识阴六识----特别是意识心----确认自己及意根都是生灭法、都是可灭法,也确认识阴 admin

2020-02-21

假使气氛使他觉得不愉快,性情不好的人若受制于气氛时往往造下大恶业,杀人放火无所不造,都是受制于识阴所领受的境界,都是识阴的集苦的法相;因为他们的所思所想,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识阴的习性,不断在识阴相应的熏习上增长用心,于是他们识阴种子的力量不断被滋润而增长广大,于是识阴会一再地执着自己相应的外境我所而难以了断,更何况是要将识阴自己断灭呢?另有一类 admin

2020-02-21

然而,如果您将来能够深入大乘佛法修习之后,您就知道,除了意识之外,其实意识的本源是由于意根而来,是由于意根的种种作意使然,所以我们才会生起意识。所以,意根相较于意识来讲,是一个更根本的心识。当然,如果我们继续往前继续追的话,其实在意根之后,还有一个所谓的第八识。所以,整个完备的说法应该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有八个识,并且是不多不少就是八个识;三界 admin

2020-02-21

这样子的一个了知、想望,或是一个欲求的作意也是一样,当看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想要去看,但是这个时间过了,这个境界过了以后,它就变成是记忆里面的东西;它当下的时候虽然有觉知,虽然有想望、虽然有欲求,但是随着时过境迁,它也会变成是虚幻、是无常的,这是第三个。第四个是行阴的虚妄。有情众生他要在这个世界,要能够有一些功能作用出来的话,他一定要有他的身行 admin

2020-02-21

菩萨经过这种思量以后,他才知道说,那我要怎么样去让自己的禅定的先前方便能够长养呢?甚至说禅定之后,慈悲喜舍要达到无量,我一样应当让这慈悲喜舍的心能够长养,那我要怎么作呢?这时候佛陀就告诉我们说:如果是说有怨恨你的人,你要心里面生起一个平等作意的心意。这作意就是说:怨恨的有情他只是诸缘相聚来聚合的,他因为跟我前世、宿世有一些因缘在,所以今世对我不礼貌 admin

2020-02-21

佛经上又告诉我们说,如来会让这一位有情知道他过去生的因缘是怎样修学佛法的,不会让他平白无故地继续只是在人世中出生,而不了解过去生自己是一位学佛的菩萨;而这个菩萨在经过佛力加持,知道过去宿世的因缘以后,就会在佛前继续地认真来修学,能够忏悔诸等的业报,能够知道以前这种种法是不如理作意的,而能够真实精进来平等修集应有的福德以及应有的智慧。如是的修学就是我 admin

2020-02-21

断除瞋恚是如理作意的,是知道有出世间法、知道有世间法,两边都可以兼顾;所以菩萨可以知道对方发起瞋恚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呢?还是因为种种状态?菩萨虽然不介入人世的这些种种是非相,但是并不代表菩萨于过程中完全不知道,只是说菩萨在这过程中,很清楚地不要去说别人的是非;但是对于是非之所来龙去脉,菩萨是有少分乃至多分了知,而能够方便断除自己的瞋恚,甚至可以因此 admin

2020-02-21

因此,如果能常常思惟、观察因果道理,包括建立分辨善恶业的知见,以及知道善恶业所引生的果报,那就会在心里面时常生起作意:要依据戒法去恶修善;同时常常在佛菩萨前面忏悔、祈求、发愿、回向等,提醒自己要精进,往自己设定的目标前进。由于这些因缘,就会在受戒之后不去毁犯戒法,而以至诚心来受持戒法,这个就是为自己而作的观察,也就是自为。------《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 admin

2020-02-21

另外,对于佛门乘愿再来的菩萨们而言,当看到和自己有缘的父母正在和合的时候,他们不会起贪爱心,而是起乘愿再来要救度众生的悲心,以此悲心的作意,而逐渐趋近入住母胎。以上是佛门大乘菩萨入胎的过程,属于投胎到人道的菩萨乘愿再来的正知入胎。以上,在有情众生生死轮转的六道轮回之中,关于中阴身现起以及当中的境界,我们已经说明了天道、地狱道、畜生道以及人道四种状态 admin

2020-02-21

这不光是嘴巴跟着人家念,心里还要有一个作意----以至诚心来发四宏誓愿,立志当一个菩萨摩诃萨。这就是发菩提心。什么是五戒?五戒就是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就是不杀人;不盗,就是不偷盗;不淫,在家人是讲不邪淫----凡是夫妻以外,不受国家法律、不受社会道德所认可的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就叫作邪淫;那不妄语呢?妄语是指说话不如实,有说没有、没有说有&h admin

2020-02-21

这不光是嘴巴跟着人家念,心里还要有一个作意----以至诚心来发四宏誓愿,立志当一个菩萨摩诃萨。这就是初发菩提心。什么是五戒?五戒就是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就是不杀生;不盗,就是不偷盗;不淫,在家人是讲不邪淫----凡是夫妻以外,不受国家法律,不受社会道德所承认的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就叫作邪淫;那不妄语呢?妄语是指说话不如实,有说没有、没有说有 admin

2020-02-21

父亲!您应该要深深的去思惟,去系念于佛法中的义理,对于那一些过去不得牢固的法义,现在要生起牢固的作意;你过去已经种下了诸多的善根,所以你应当要欢欢喜喜。你看看!你的儿子、孙子与侄子们,都已经摧坏了魔网,达到了涅槃的彼岸,这都是仰赖你的功劳啊!说到这一边,净饭王心中生起了大欢喜。接下来,佛为父亲讲解《量摩波罗本生经》,净饭王此时专心一意,边听边观行佛 admin

2020-02-21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8   …   29   30   下一页»   共593条/30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