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一定要先有这样的作意,一定要先这样的一个认知。因为这样子才是让我们在修学佛法之后万事如意的一个开始。因为,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子的认知的话,那这样的话,我们凭什么可以要求说,别人都来把过去的罪业全部舍掉,结果我们还继续侵扰他人,那这样的话就无因无果了。经典也继续告诉我们,即使有人在我们的世间法里面能够来帮助我们,在我们的世间里面,可是有一些事情是没有人 | admin 2020-02-21 |
|
|
如果有旁人在场,而场所或时机不对,也可以在心里默念回向;甚至于只要心里闪过一丝回向的念头,也会有回向的效果出现;因为回向之所以能够产生作用,是由于如来藏的缘故;而如来藏了众生心行,并不是透过语言文字,当末那起决定的作意和思心所时,如来藏就已经了知了,并不是要等到语言文字出现之后祂才了知。因此,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可以回向,没有问题。还有人问:诵经 | admin 2020-02-21 |
|
|
不过,这样的回向,还是应当以回向业障的消除,以及回向遮障自己的冤亲债主为优先;而且要以无私无我并且无漏的作意来实践。如果能够回向有缘众生同沾法益,透过这样的回向所感得的有相福德,虽然相较于无倒回向较差,但是如果能够无私无漏而回向一切有情的话,还是比回向自己或者回向自己的眷属,功德来的高广。因为回向是属于解脱分的善根所含摄,所以有这一分的解脱分,也是 | admin 2020-02-21 |
|
|
既然皆有无量无边的轮回,无量无边的轮回当中皆曾互为父母、兄弟、姊妹,那我们所要孝顺的、我们所要慈悲的,应该就要基于已经是一个优婆塞,相信轮回,而要相信众生无边皆曾互为父母、兄弟、姊妹;这样子的一个起心作意,在体会到自己轮回当中的这一生的苦、过往无量世的苦,乃至未来如果不解脱的苦;再想到这一世的父亲、母亲,不希望他受苦,这一世的夫妻,彼此不希望他受苦 | admin 2020-02-21 |
|
|
不过这样的回向,还是应当以回向业障的消除,以及回向遮障自己的冤亲债主为优先,而且自己的作意要以无私无我,并且无漏的作意来实践。如果能够这样的回向有缘众生统统都同沾法益,透过这样的回向所感得的有相福德,虽然相较于无倒回向比较差,可是能够无私无漏而回向一切有情的话,这样比回向自己或者回向自己的眷属,功德来的高广。因为回向是属于解脱分的善根所含摄,所以有 | admin 2020-02-21 |
|
|
换句话说,由于对五阴、十八界起不如理作意,认为五阴、十八界的全部或局部,是真实常住的不坏我;尤其是把识阴中的意识离念灵知心,当作是真实常住法,这就是我见。所以若有人说时时刻刻要作自己,要把握自己,那就是标准的我见。有时候与人起争执,是因为不能接受自己这个五阴被毁谤、被殴打或被羞辱,误认为五阴是真实有,尤其是误认为我这个觉知心,是真实常住的真我,所以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虽然知道,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这个妄念就是第六识、第七识这两个识所起不如理作意的心行;所不断相应的,就是依于我们的色身、依于见闻觉知心、依于处处作主的心,所起的分别执着。或是受到邪知邪见等外道法,不正教授的影响而取相分别,这都是属于马鸣菩萨前面所曾开示的执相应染的范畴。对于初学的人来说,是不会有天魔来干扰,因为还没到那个程度。因此,主要会 | admin 2020-02-21 |
|
|
色身若坏时,意根末那是不随之败坏的,乃随业力牵引,随所生所系,于三界六道中往生,过去世中之意根染污习气也带至未来世中,直修至俱解脱阿罗汉,入灭尽定(灭受想定)时,意根末那会少分的消失,意根的五遍行─触、作意、受、想、思心所,灭了受想两心所,而入灭尽定,意根还有少分继续存在。入了无余涅槃时,十八界俱灭,意根末那则是永灭无余。以上略辨从信法师对意根之误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菩萨在这过程中就会开始改变自己,这作意的话就会比较强烈,因此在跟对方再次解释,或是能够有解释机会的时候,就会很客气,这客气的话并不是要谄媚对方,并不是要作其它类似的行为;而是以一种比较能够让众生接受,也不会觉得过分,也不会觉得不及的方式来作。这就是因为菩萨有思维。而且即使是思维的话这样还不行,必须要练习;因为如果没有经过自己观察、练习的话,那时 | admin 2020-02-21 |
|
|
菩萨不逆世间的因果,而能随顺世间的因果;不至于想要恼害众生,而能够慢慢伺机能够调伏,善调伏众生的心念,也善调伏自己的心念;不至于当一切众生,得到欢喜的时候,自己反而作逆害想,乃至于作不如理作意之想,乃至于产生种种世间所说的嫉妒种种之行。所以菩萨应当于这地方,深自地反省自己的心行,如是可以避免生死中种种的痛苦,不至于在一个世界里面无法长住、久住、安住 | admin 2020-02-21 |
|
|
问:此盖谁为非食?答:有光明相,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明有三种:一、治暗光明,二、法光明,三、依身光明。治暗光明复有三种:一、在夜分,谓星月等;二、在昼分,谓日光明;三、在俱分,谓火、珠等。法光明者:谓如有一随其所受、所思、所触,观察诸法;或复修习随念佛等。依身光明者:谓诸有情自然身光。当知初明,治三种暗:一者夜暗,二者云暗,三者障暗 | admin 2020-02-21 |
|
|
进而,也要以忆佛念佛行门修习令心止息,以对治昏沉、掉举和散乱的原理原则,能够如理作意去思惟理解;然后,还要如平实导师在《无相念佛》一书中,引禅宗四祖道信禅师:摒除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的开示,实际在历缘对境中,远离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去除或降低行者对于色身、名号、声音、妄念的执着,多所修习忆佛念佛这个光明相,这样对治昏沈、掉举和散乱,才有成功 | admin 2020-02-21 |
|
|
问:此盖谁为非食?答:有光明相,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明有三种:一、治暗光明,二、法光明,三、依身光明。弥勒菩萨开示说:于黑暗相,如果作了不正确的思惟与修习,就会增长昏沉睡眠盖。因此,学人必须是对于光明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并且要善于了知通达其中的道理,让心具有法光明乃至具有依身光明、治暗光明。光能照亮黑暗,明能使我们心中清楚明白不暗钝 | admin 2020-02-21 |
|
|
问:此盖谁为非食?答:有光明相,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瑜伽师地论》卷11)意思是说:昏沉睡眠盖以黑暗相为食,以及对于黑暗相有不正确的思惟与认知,因而一再地修习黑暗相;也就是说,昏沉睡眠盖是由于黑暗相及不正思惟的修习而增长,越熏习就越来越厚重。而要使昏沉睡眠盖不增长,则要有光明相,以及对于光明相有如理作意,并且要反复一再地去修习这光明 | admin 2020-02-21 |
|
|
又如世间人在下意识中----也就是意根自住的作意中----常常因为自我的存在,而有极微细的洋洋自得,这种心态是很难被人发觉的!不但世间人无法发觉,乃至修行人、哲学家也不知道这种慢的存在,甚至于三果人也很难发觉到这个我慢的存在,所以他无法成为四果人,无法取受现般涅槃,除非有人为他开导我慢的真正意涵。譬如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我思故我在,喜乐于自己存在,正是基于我见 | admin 2020-02-21 |
|
|
不放逸行,有一部分是说:要时时观照五欲的过患,要时时提起五蕴虚妄的作意,还要时时注意自己有没有又回到五欲的贪着上等等。那么这一些都是在心地上用功,这才是真正的苦行,修这样的苦行,才是会对成佛之道是有所帮助的。所以,外相上的苦行,并不是真正的苦行,是与解脱道或者佛菩提道是无关的。世尊的弟子之中,以大迦叶尊者为头陀第一,换句话说就是苦行第一,虽然在外相 | admin 2020-02-21 |
|
|
”因为菩萨整天忙着修学正法与利乐众生,他是没有时间去说,或者听闻一般世间的世俗法,因为这些世俗法对菩萨来说并不重要;因此内心的作意,自然也不会在这上面,所以说出来的都是佛法,或者是围绕着佛法的事情。同样的在正法道场里面,都会教导学员不要到处攀缘,应该摄心在正法上面,这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时常攀缘不仅浪费时间让内心不寂静,也很容易越谈越多,超越 | admin 2020-02-20 |
|
|
所以一个受持戒行的人,他对于这一件事情----也就是口业的现行,他会起作意而忍于随顺语业起行的一个习惯,谨慎自己口业的起行。也因此有一些人习惯开口就是恶口,有些人习惯开口就是妄语,有些人习惯开口就是夸大,如果没有一个忍心的话,没有办法看到自己有这样的行为;而没有办法看到自己有这样的行为,就失去了改变的契机。所以如果我们要注意自己有没有妄语的习性的时候, | admin 2020-02-20 |
|
|
所以我们看阿罗汉,他都是灰色作意的,也就是说,他对于世间法并没有爱乐之心。二乘人能够比对:蕴处界是虚幻、生灭无常的,而且能够引生种种的苦;而相对的,涅槃是寂灭、清凉、常住不变;因此当然对蕴处界有为法,是不会有爱乐而想要远离的,因此能够住于无愿三昧之中,精进修除烦恼。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28中,有这样的开示:【于有为中,见过失故,见过患故,无所祈愿; | admin 2020-02-20 |
|
|
”要密护根门,弥勒菩萨说:“应以四相了知妄念过失,及以四相了知不如理作意。云何四相了知妄念过失?一、阙念,二、劣念,三、失念,四、乱念。……如何四相了知不如理作意?一是烦恼生因,二是杂染生相应,三毁坏羞耻,四起错乱犯。”(《瑜伽师地论》卷70)这前面是妄念的过失,后面是不如理作意的过失;前面的那种过失主要是自己正知见不够,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