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至于其中定境止观所观的影相,是如来藏所生的定境法尘,藉由不断降伏无始劫以来意根作意攀缘五尘的习气,使得意识于定境中而作了别观察,不缘于五尘;以这样的止观,来安住于有觉有观、无觉有观乃至无觉无观三三昧境界中来证得四禅八定,但这只是世间三昧,还不是出世间三昧与世出世间三昧,因为虽然对于四禅八定具有审细正确观察,而能够了知四禅八定必须舍弃五欲五尘攀缘贪爱 | admin 2020-02-20 |
|
|
菩萨们在发起了殊胜的大愿,受持戒法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勤加守护这个戒法;菩萨对于所有的戒相中,不论是轻戒或是重戒,因为都是如来世尊所制的戒,也因为对于我们都有殊胜的利益,因此都要生起尊重与守护之心,而不敢轻易毁犯,不要让烦恼染污与影响自己的心,要常常保持在不犯众生的清净作意之中;其中摄护诸根与远离恶法,对于持戒者来说,是很重要与基本的方法,因此我们今 | admin 2020-02-20 |
|
|
(《大智度论》卷45)《瑜伽师地论》中也提到,因为深信因果道理、且戒慎畏惧业报,因而恭敬供养父母、尊长、修行的圣者等,是一种如理作意的寻伺正行。因为不但以因果业报、人天善法来看,或者成就菩萨修行的资粮,布施供养都是正行。寻伺正行者,谓如有一了知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家长等,恭敬供养,利益承事;于今世、后世所作罪中见大怖畏,行施作福,受斋持戒。(《瑜伽师 | admin 2020-02-20 |
|
|
我们如果想要实证解脱果,一定要透过如理作意的观察以及思惟,来确定五阴十八界都是因缘所生法,将来也必定会随着因缘而坏灭,要能够把这种以五阴为我的错误见解给断除了,并且心得决定而没有疑惑,能够如实安住在五阴十八界非真实我的正见当中,才能够成为解脱道中的初果人。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如果断了我见、疑见以及戒禁取见等三缚结,成了初果人之后,即使还没办法像三果 | admin 2020-02-20 |
|
|
虽然将来的恶业可能还有残余的业种种,但总算是不到三恶道,至少还能够得到人身,不是吗?所以地藏菩萨告诉我们:我们应当为眷属来助念啊!不要因为种种其他原因,而作这些不如理作意之想。 所以助念的话,可以来救度这亡者,这样是非常好的;乃至于地藏菩萨圣像的庄严,可以让亡者感受到地藏菩萨的光明,甚至地藏菩萨就来救度他们。因为地藏菩萨在过去生,祂作光目女的时 | admin 2020-02-20 |
|
|
”佛告善男子:“于波罗奈大城有一法师,而常作意受持、课诵六字大明陀罗尼。”白世尊言:“我今欲往波罗奈大城,见彼法师,礼拜供养。”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彼法师者难得值遇,能受持是六字大明陀罗尼,见彼法师同见如来无异。……善男子!汝若见彼法师,不得生其轻慢疑虑之心。善男子!恐退失汝菩萨之地,反受沉沦。&rdq | admin 2020-02-20 |
|
|
譬如一般人在生活中,大部分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随境而转,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境界,就是意识境界;面对意识所喜欢的境界,就不断起贪追求,对于不顺己意的违心境界,则心生瞋恚,愚痴的为自己的贪爱与瞋恚,造作种种不如理作意的业行,也常因所求不遂而烦恼不断。生活就在这种喜乐忧悲苦恼不断的意识境界中,不断重复循环着,殊不知这些境界,都是堕在我与我所――虚妄生灭的意 | admin 2020-02-20 |
|
|
换句话说:大乘学人对于佛法的修学,必然有其随缘的一面,也必有其不随缘的一面;因此并不是凡事都随缘,都是恒顺众生的,而是在经过简择之后,才决定随缘或不随缘;所以大乘佛子的心态,一定是经过如理作意的思惟之后作了抉择,然后对善法随缘,对恶法就不随缘了。但是随缘这个法,却有理随缘与事随缘的不同,事随缘是指意识心的随缘,也就是菩萨在行道过程中应该具备怎么样的 | admin 2020-02-20 |
|
|
譬如于日常生活中,依佛的圣教苦圣谛,如理作意去实地观行,如实观察现象界中存在的八苦、三苦以及五阴炽盛苦,确实了知三界生死苦,因此而生起想要远离三界生死苦的意愿,这样才能坚定道心;再依苦圣谛去如实观察,五阴十八界统统都是生灭无常而无我,深心之中确实接受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性,这样帮助自己确实断身见、断我见而证初果。我们举简单的例子来作说明。例如:观察自己 | admin 2020-02-20 |
|
|
如果有旁人在场,而场所或时机不对,也可以在心里默念回向;甚至于只要心里闪过一丝的回向的念头,也会有回向的效果出现;因为回向之所以能够产生作用,是由于如来藏的缘故,而如来藏了众生心行,并不是透过语言文字的,当末那起决定的作意和思心所时,如来藏就已经了知了,并不是等到语言文字出现之后祂才了知。因此,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可以回向,没有问题。阿弥陀佛!-- | admin 2020-02-20 |
|
|
(《妙法莲华经》卷7)除了上述经典之外,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也有解说八地菩萨的功德说:因为八地菩萨对于现相现土等能力都已经得到大自在了,所以在众生有需要的时候,只要一起念作意,一切众生所需要的饮食、衣物等等资生之具,都能够立即变现。所以说,八地菩萨对于一切种利益有情之事都有大堪能的。由经论上佛菩萨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诸佛以及八地以上的诸大 | admin 2020-02-20 |
|
|
什么叫故意起瞋?就是你已经知道瞋了,可是你还是继续;就是说你已经警觉了,你也知道说我不要继续瞋下去,可是你最后还是跟着瞋的这个作意一直追着对方打。所以,这样的话就是属于犯戒,犯菩萨戒。也就是说,菩萨应该对这个地方是应该谨慎的。然后,到了忍辱波罗蜜的时候,还是要说瞋,因为这个瞋真的是很难降伏。然后,我们可以透过事后检讨。比如说已经发了脾气,那也没办法 | admin 2020-02-20 |
|
|
四禅当中,虽然息脉俱断,但是还有意行,还有意识作意缘在四禅的境界当中,这样的一个意行仍然不是涅槃,因为落在意识中。最后说无想定,无想定是把识阴全部灭掉,也就是识阴六个识全灭了,五阴当中只剩下色阴而没有吸呼,进入这样一个无想定境界的修行者,他认为没有觉知时的色阴就是无余涅槃境界不会成为断灭,认为色阴就是涅槃。把色阴当成涅槃来看,当然就落入了我见当中。 | admin 2020-02-19 |
|
|
如果针对善业有深入地加以如理作意思维,就可以产生力量来良好的受持戒法而不造作种种恶业,能这样就是如法戒。所以受戒以后,还应当要加以思维,思维善法与戒法之间的关联,如果能确实了知善戒与善业的关联,这个人持戒就一定如法。所以佛说:若复有人因于善业思维力故不造诸恶,名如法戒。(《优婆塞戒经》卷七)什么叫作得戒呢?从他而得名为受戒,所以受戒一定有传、有受。 | admin 2020-02-19 |
|
|
在这样的作意之下,当然就会产生持守戒法的极大力量。上面我们主要依据《优婆塞戒经》卷6,与平实导师之《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七辑的开示,来探讨能够帮助自己持好戒法的三个要点。诸位菩萨如果能够好好去思惟这三个方面的内涵,对于大家的持戒、修定以及智慧三学之成就,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透过这三个面向的思惟与观察,可以让我们逐渐排除障碍,增长我们内心的力量;因此更 | admin 2020-02-19 |
|
|
菩萨不逆世间的因果,而能随顺世间的因果;不至于想要恼害众生,而能够慢慢伺机能够调伏,善调伏众生的心念,也善调伏自己的心念;不至于当一切众生,得到欢喜的时候,自己反而作逆害想,乃至于作不如理作意之想,乃至于产生种种世间所说的嫉妒种种之行。所以菩萨应当于这地方,深自地反省自己的心行,如是可以避免生死中种种的痛苦,不至于在一个世界里面无法长住、久住、安住 | admin 2020-02-19 |
|
|
所以菩萨的精进就是属于要有个作意,看你是要念佛、念法、念僧都可以,乃至念第一义谛的法,念殊胜的法;就是说要保持这个念,保持这个作意或思惟。最后一个是对于眷属的追求。即使这个人出家,可是他希望的是有许许多多的法眷属;他就希望建立我所,把世间的眷属、亲眷属,把他搬过来变成法眷属,希望人越多越好,都不想自己是不是有这个福德资粮等等。所以这样的心就应该来断 | admin 2020-02-19 |
|
|
所以,以这样来说的话,你就相当于只要能够跟人家说话,甚至是自己自言自语的时候,都能够因为对阿的敏感性〔编案:这也就是唯识百法里所说的作意〕,所以你会常常去提醒自己要深入观察一切法不生的义理,乃至于说要深入对一切法不生的种种的境界加以观行。这个就是一种修行的方式----透过阿这个字的修行方式。〔编案:这里所举的例子,是透过阿的单一字音作为诵习法义的方便法 | admin 2020-02-19 |
|
|
而修行人中,常见外道及佛门中的外道,想要断我见,想要求证解脱果,或者因为自己没有正知见如理作意思惟,或者是因为恶知识假名善知识的误导,认定意识是常住的,但是对于自己已经受制于识阴的情境,却毫无警觉。这样的状况、这样的修行人很多,或者误认自己只是坚持意识常住不坏,没有落入前五识中,但认为意识就是触知五尘的心,因此会主张于五尘中了了分明的心,就是常住心 | admin 2020-02-19 |
|
|
一、礼拜(礼拜诸佛、菩萨)二、供养(作意: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1])正觉供果偈愿此香花果,遍满十法界。供养佛法僧,增长诸福慧。正法传十方,皆共成正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正觉赎果偈愿此清净香,赎回供佛物。祈求佛加持,增长诸福慧。正法传十方,皆共成正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三、忏悔(长跪合掌)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 | admin 2020-0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