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所以,菩萨行者本身的如理作意,以及有过失忏悔后改往修来的身口意行,这才是修行成就一分清净功德很重要的要领。但是,很多的学佛人,却是对于忏悔以及改过回向的真实义理有所误会。而真正的忏悔功德是要能够善净意乐,却犯已还净,后无违犯。菩萨行者实践忏悔这些善法的时候,还要以这个忏悔的功德来回向给对方,祈愿双方能够解冤释结,同样趣向佛道。 | admin 2020-06-08 |
|
| 平实相信这一套阿含正义,对於真正想要修学解脱道的您,应该会有极大的助益,愿您从本书的阅读与如理作意的思惟中,获得解脱道修证上的实质利益。-------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四辑)》第七章第六节<我与我所俱断方名解脱>慢无间等的意思就是指我慢一直存在而不曾暂时间断。我慢的意思,常常被阿含解脱道的修行人所误会,包括专门教授解脱道、南传佛法的大法师、大居士与阿含 | admin 2020-06-08 |
|
| 在断除欲界爱的过程当中,心不动摇,常住一境胜解作意,所以定力也会逐渐的增上。随着欲界爱的淡薄与断除,欲界定还有近行定(也就是初禅前的未到地定),这一些定力都会逐渐的具足;所以当我们把欲界爱断除,证得三果的同时,初禅也会发起,因此证得初禅是三果人的特征之一。在《六度集经》佛为我们解释,证得初禅的道理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初禅的行持法,必须要去除贪爱五欲 | admin 2020-06-08 |
|
| 」因此,如理作意的思惟加上身口的履践,要摆脱业障的束缚就不是难事,若有大心勇猛精进的菩萨种性学子,甚至将业障的现行转为成就佛法利众的缘因与增上缘,修学佛菩提道者,于此五浊恶世是因缘很多且容易具足的,故道业增上较他方世界快速,此转依义亦是业力业障的转变之要点,也是业障能够维持多久的关键。「共业、别业」主要乃是相应的问题,业果现行的同时,虽同一事件或者 | admin 2020-06-08 |
|
| [7]上引经文,谓六识现起必具三要件:根具不坏、境界现前、念起(作意正起),三和合触,故有眼识乃至意识。意识由内意处(末那)触法尘影像而起作意,念欲了别,乃生意识。生意识者因缘也,因缘者以如来藏为因,以根尘触而起了别作意为缘,故知有如来藏为能生意识之因也。[7]凡夫们都落入六识的知觉性中,就称为「凡夫随顺佛性」,以六识为自性佛。执着六识心的自性,说这六识 | admin 2020-06-08 |
|
| 我见跟我执的差别在哪里呢?从字面上来看,我见就是一种把我当作一个恒常真实存在的错误见解,所以它所牵涉到见解的错误,所以当我们如理作意的把这些事情想清楚之后,我们就能够当下把我见断除。而我执呢?这个执字,指的就是执受,就是习惯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甚至在每一刻的潜意识中,我们都把我当作一个真真实实的存在,这个叫作我执!所以要断除我执 | admin 2020-06-08 |
|
| 末法时期在原始佛法中修行解脱道的人,想要取证初果是极为困难的,人人都不敢想像、不敢仰望;但是若有真善知识的教导,取证初果其实并无困难,是故读者应深入此书中详细阅读理解以及如理作意的思惟。 | admin 2020-06-08 |
|
| 也由於我见的缘故,配合戒禁取见而产生了见取见,就会专向弘扬正法之师斗争,一心想要斗倒正法之师,坚定执著自己所知、所见、所说的种种邪法为正法,於是就以斗争为业,针对他人所说的如理作意正法,加以否定或强烈的攻讦,甚至辱骂为邪魔外道。此如平实常常被未断我见的凡夫们在网站上贴文谤为邪魔外道一般,而那些诬谤平实的凡夫们,却都无法提出正确的辨正言论来证明平实是 | admin 2020-06-08 |
|
| 但是鉴于近百年来的大师与学人普遍无法断除我见的事实来看,显然是由于欠缺真正善知识的教导所致,所以亲近真正善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由此缘故,平实辛苦写作这一套书,由浅至深的写出阿含的真正义理,以这一套书籍的正确宣示解脱道真义,作为佛门大师与学人们的真正善知识,愿您在依文解义以后正确的如理作意思惟,加上如理作意的现前观行,在此世中至少可以断身见、断三缚 | admin 2020-06-08 |
|
| 入灭尽定时以心先有预设,故于日将午时即便由其意根之作意,而使空明觉知之意识心又复现前,入城托钵,食讫说法;乃至寿终之时以舍想故而入涅槃,非以涅槃想而入涅槃。是故圣人与凡夫俱从定觉,而因不同,修证别故;此亦佛子所当知者,是故大慧菩萨为诸佛子请问于佛。--------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第一辑上一集我们跟各位介绍到《大乘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说,如果众生能够把 | admin 2020-06-08 |
|
| 佛子住灭尽定中,前六识俱不现前,离于自心内境之觉知,三界境界之觉受悉灭,唯余末那识之触、作意、思等三心所法,受想二心所法已灭,故不住于三界境界中。俱解脱无学入于灭尽定中,不受三界法尘;然因入定前之预设,故能于次日午前,或三日三十日后出于灭尽定。此因灭尽定中末那识未灭,尚有五遍行之作意、触、思心所法作用,唯除受想心所;故于如来藏所现内相分显现其入定前 | admin 2020-06-08 |
|
| 而什么叫作意言境呢?所谓意言境的意思是说,意识所取之境多依名言,所以把意识所缘之境,称为意言境。也就是说,意识对意言境作粗浅的推度分别称为寻,意识对意言境作深细的推度分别则名之为伺。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对三界有情与寻伺这两法相应的情形,有非常详尽的说明。在这个讲次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仅能略说三界中的寻与伺,提供菩萨们参考。首先,我们来说说 | admin 2020-06-08 |
|
| 证此意生身者,于相于土皆得自在,但起作意即能任运变现,无须加行,非如七地菩萨变相变土时尚须加行,非能任运。妙相庄严圣种类身:此谓九地菩萨之庄严报身也,亦名种类生无行作意生身,简称变化身,能随意变化不同种类之有情身相而度众生;此是九地菩萨至究竟佛地所皆有之出世间果报。戒定直往之地上菩萨及戒慧直往之三地满心菩萨有二种法身:法性身及应化法身,此是出世间果 | admin 2020-06-08 |
|
| 五、作意缘:若眼识无第八识、末那、意识五遍行的作意心所有法为俱有依,如何使眼识五遍行作意等心所有法出现,乃至成就眼识了别色尘青黄赤白之功能出现?因此眼识现行必须有第八识、末那、意识五遍行作意心所有法出现才能现行。六、分别依缘:眼识只能分别青黄赤白等显色功能,若没有意识的功能差别──归纳、分析、整理,如何能够了知色尘之显色、形色、表色、无表色之种种差 | admin 2020-06-08 |
|
| 所以我们看阿罗汉,他都是灰色作意的,也就是说,他对于世间法并没有爱乐之心。二乘人能够比对:蕴处界是虚幻、生灭无常的,而且能够引生种种的苦;而相对的,涅槃是寂灭、清凉、常住不变;因此当然对蕴处界有为法,是不会有爱乐而想要远离的,因此能够住于无愿三昧之中,精进修除烦恼。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28中,有这样的开示:【于有为中,见过失故,见过患故,无所祈愿; | admin 2020-06-08 |
|
| 而菩萨对于世间法,虽然能够因为了知它的虚妄性,以及转依如来藏的关系,而住于无愿三昧之中;然而,无余涅槃并不是菩萨所要追求的目标,因此菩萨不会生起远离蕴处界法的作意,反而是要在种种境界中来自利利他,但是却能离开对于种种境界的执着。因为菩萨知道种种三界有为诸法,都是自心所现,皆能够摄归于如来藏心,所以在三界中行菩萨道,照样能够处于三三昧之境界中。我们来 | admin 2020-06-08 |
|
| 所以我们看阿罗汉,他都是灰色作意的,也就是说,他对于世间法并没有爱乐之心。二乘人能够比对:蕴处界是虚幻、生灭无常的,而且能够引生种种的苦;而相对的,涅槃是寂灭、清凉、常住不变;因此当然对蕴处界有为法,是不会有爱乐而想要远离的,因此能够住于无愿三昧之中,精进修除烦恼。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28中,有这样的开示:【于有为中,见过失故,见过患故,无所祈愿; | admin 2020-06-08 |
|
| 但是世尊从不曾说无义语![4]如果没有先正确地修习十因缘观而如理作意地深入思维,只是单修十二因缘观,知见就会产生偏差,结果将会同于断见外道所堕的一切法空断灭境界……成为外于常住的入胎识(如来藏)而说一切法空的断灭见者。[4]若否定如来藏,则涅槃亦无人可证,因为于内有恐怖故。若无如来藏摄持,则胎儿在脑部胜义根发育成熟之前,此时无意识心现起,名色 | admin 2020-06-08 |
|
| 若至今仍然无法自行证取解脱果,何妨依平实此书诸辑所说法义,如理作意思惟以后,自行现前观察而证取之?--------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四辑)》第七章第六节<我与我所俱断方名解脱> | admin 2020-06-08 |
|
| 阿赖耶识由其所含藏的我见、我执烦恼业种,不愿见闻觉知的自己消失,因而引生七转识不断出生,由七转识现起种种不如理作意的分别而生执着,续造诸业行;复由阿赖耶识收藏诸业行种子,如此种子生现行,现行再回熏种子,交互影响,因此后有不断。阿赖耶识本体是无记性,而所含藏的业种亦属无记性,一旦现行时就会有善恶性;当因缘会遇导致业种成熟时,阿赖耶识便依此诸业种,透过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