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五十一个心所有法中的五遍行:触、作意、受、想、思,这五个心所有法在十八界中与八识心王相应,它们跟八识心王的每一个心统统相应,所以叫作遍行,遍行于八识心王中的一切识。而且这五遍行法,它遍三界九地中都有,也遍一切时间都存在,又遍一切处----遍十二处都在,所以称为遍行。如果有人找到了一个心,说他找到了真如阿赖耶识,那你可以问他:你找到的这个心,跟五遍行相应 | admin 2020-02-18 |
|
|
这整个的过程,一开始的时候,是由阿赖耶识所持的无明种子,使得意根起了作意,让阿赖耶识出生中阴身,然后有情就起了颠倒想而入胎。入胎以后,胎儿的五胜义根大脑逐渐发育完成,使得有情的八识心王渐渐具足、成熟时,这胎儿就出生了。出生以后,这八识心王、五胜义根的大脑,以及五扶尘根的眼、耳等器官一起和合运作,就有许多的法出现。如果没有五胜义根,有情的前六识就无法 | admin 2020-02-18 |
|
|
再来,由于我们通常藉由忆念与思惟审虑,来使用自己的色身;而色身并非思虑忆念的心法,你的色身却又为何会因觉知心随时生起的念头所使唤,而在种种六尘中摄取影像呢?当觉知心生起时就会有六尘等有色诸法被摄取,而能够与觉知心中的作意或相应;这个了知性在清醒位中就是能知的心,睡着以后就成为种种梦境中的心;那么就在这个状态下由你的了知性与作意,摇动了五尘虚妄法中的 | admin 2020-02-18 |
|
|
因此,识阴----识的出生基本条件是眼、耳、鼻、舌、身、意处没有坏,是正常的,外法处现前,生六识的作意现起,则六识得生;而意识是从阿赖耶识种子现行所生,依于意根为等无间缘,缘一切共不共法为境界,以了别为性,所以识就是了别的意思;凡是出生以后的目的是为了别六尘的心,就是识阴所摄的心,因为识阴等六识是为了分别六尘诸法而出生的。若是胜义根已经毁坏,就无法接触 | admin 2020-02-18 |
|
|
我们举个例子各位就能够了解,譬如有一个小孩,一个婴儿在充满吵杂声的工厂中来睡觉,而且睡得非常地安稳,没有受到任何的惊吓,然后突然间停电了,所有的设备全部停止运作,瞬间所有的吵杂声全部都没有了,变得非常地安静,这个时候小婴儿却反而放声大哭,这就是意根了别慧差的具体呈现;除非境界有大变动,否则祂不会生起作意去警觉,但是意根还是一样有其他难可思议的功能, | admin 2020-02-18 |
|
|
至于其中定境止观所观的影相,是如来藏所生的定境法尘,藉由不断降伏无始劫以来意根作意攀缘五尘的习气,使得意识于定境中而作了别观察,不缘于五尘;以这样的止观,来安住于有觉有观、无觉有观乃至无觉无观三三昧境界中来证得四禅八定,但这只是世间三昧,还不是出世间三昧与世出世间三昧,因为虽然对于四禅八定具有审细正确观察,而能够了知四禅八定必须舍弃五欲五尘攀缘贪爱 | admin 2020-02-18 |
|
|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想(由受生想)思(想生 | admin 2020-02-18 |
|
|
这五十一个心所法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称为遍行心所法,有五个法,也就是触、作意、受、想、思。第二类是别境心所,也有五个法,就是欲、胜解、念、定和慧。第三类则称为善心所,有十一法,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第四类则称为烦恼心所法,有六法,包括了贪、瞋、痴、慢、疑和恶见。第五类则是随烦恼心所法,有二十个法,又可以 | admin 2020-02-18 |
|
|
这五十一个心所法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称为遍行心所法,有五个法,也就是触、作意、受、想、思。第二类是别境心所,也有五个法,就是欲、胜解、念、定和慧。第三类则称为善心所,有十一法,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第四类则称为烦恼心所法,有六法,包括了贪、瞋、痴、慢、疑和恶见。第五类则是随烦恼心所法,有二十个法,又可以 | admin 2020-02-18 |
|
|
五利使中凡是不摄属于其余四见者,都是属于邪见所函盖;换句话说,一切不如理作意思惟而得之观念,皆名为邪见;因此邪见的范围极广,对众生的影响也很深远。第四种恶见是见取见。所谓见取见就是认为自己的法都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也不管自己的法是不是能够通过圣教量的考验,别人的法即使符合圣教量,他也都一概加以贬抑,认为自己的法永远胜过别人,他只是一心想要赢过别人 | admin 2020-02-18 |
|
|
而什么叫作意言境呢?所谓意言境的意思是说,意识所取之境多依名言,所以把意识所缘之境,称为意言境。也就是说,意识对意言境作粗浅的推度分别称为寻,意识对意言境作深细的推度分别则名之为伺。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对三界有情与寻伺这两法相应的情形,有非常详尽的说明。在这个讲次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仅能略说三界中的寻与伺,提供菩萨们参考。首先,我们来说说 | admin 2020-02-18 |
|
|
这整个的过程,一开始的时候,是由阿赖耶识所持的无明种子,使得意根起了作意,让阿赖耶识出生中阴身,然后有情就起了颠倒想而入胎。入胎以后,胎儿的五胜义根大脑逐渐发育完成,使得有情的八识心王渐渐具足、成熟时,这胎儿就出生了。出生以后,这八识心王、五胜义根的大脑,以及五扶尘根的眼、耳等器官一起和合运作,就有许多的法出现。如果没有五胜义根,有情的前六识就无法 | admin 2020-02-18 |
|
|
譬如于日常生活中,依佛的圣教苦圣谛,如理作意去实地观行,如实观察现象界中存在的八苦、三苦以及五阴炽盛苦,确实了知三界生死苦,因此而生起想要远离三界生死苦的意愿,这样才能坚定道心;再依苦圣谛去如实观察,五阴十八界统统都是生灭无常而无我,深心之中确实接受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性,这样帮助自己确实断身见、断我见而证初果。我们举简单的例子来作说明。例如:观察自己 | admin 2020-02-18 |
|
|
这个正信的部分,不是愚信,不是迷信,也不是盲信!这个部分讲的是智信!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希望大家要有智慧,要如理作意的思惟之后,把听闻来的教理成为自己的见解,这个就是所谓的要有智慧的成分在里面。可是另外一方面呢,我们也要求大家听闻教法的时候,要没有慢心!因为没有慢心,你才能够至心的信受老师教给你的东西。所以我们佛教里面常常提到佛教修证的这个程式:闻 | admin 2020-02-18 |
|
|
广义的善知识是指:十方三世诸佛、大乘胜义菩萨僧、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以及证悟菩萨所造论等等;狭义的善知识则指:在大乘法中明心开悟以上的菩萨,对实相法有所亲证,这些三贤位、初地以上圣位菩萨,不但断我见,并已悟得空性心如来藏,已入实相中,能为我们开示大乘实相法义,宣说第一义谛妙法,让我们将来有机会因为他们的教导,而触证空性心如来藏,使我们生起般若智慧 | admin 2020-02-18 |
|
|
那些作意观行可离欲贪?9.什么是我,为何有我,什么是无我,为何无我,如何无我?10.什么叫作一念相应慧,般若正观现在前?11.何谓声闻见道、缘觉见道、菩萨见道?12.何谓真见道,相见道?13.何谓声闻修道、缘觉修道、菩萨修道?14.何谓般若根本智,后得智,如何修学?15.何谓生忍、法忍、无生忍、无生法忍,如何证?16.何谓菩提,菩提有几种,如何得?17.三十七菩提分法,菩萨 | admin 2020-02-18 |
|
|
戒定慧是圣人的果德,叫做三无漏学,就是说他无漏于三界的系缚与烦恼,所以说我们修行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要理,就是要教我们达到一个果德,是什么?就是转贪嗔痴,成戒定慧!我们在贪嗔痴的过程当中,我们能够如实的观察、验证来知道说,原来我们自己有贪、有嗔、有痴,可是贪嗔痴的内涵是什么?是一个大题目,主要的贪什么?贪于三界不如理作意的思维,就是佛讲的四个颠倒:就是 | admin 2020-02-18 |
|
|
虽然将来的恶业可能还有残余的业种,但总算是不到三恶道,至少还能够得到人身,不是吗?所以地藏菩萨告诉我们:我们应当为眷属来助念啊!不要因为种种其他原因,而作这些不如理作意之想。所以助念的话,可以来救度这亡者,这样是非常好的;乃至于地藏菩萨圣像的庄严,可以让亡者感受到地藏菩萨的光明,甚至地藏菩萨就来救度他们。因为地藏菩萨在过去生,祂作光目女的时候,她就 | admin 2020-02-18 |
|
|
所以我们看阿罗汉,他都是灰色作意的,也就是说,他对于世间法并没有爱乐之心。二乘人能够比对:蕴处界是虚幻、生灭无常的,而且能够引生种种的苦;而相对的,涅槃是寂灭、清凉、常住不变;因此当然对蕴处界有为法,是不会有爱乐而想要远离的,因此能够住于无愿三昧之中,精进修除烦恼。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28中,有这样的开示:【于有为中,见过失故,见过患故,无所祈愿; | admin 2020-02-18 |
|
|
意思是说,除了对五阴的我所虚妄有如理作意的认知以外,还要对五阴的具足内涵与虚妄有如理作意的现观,这样才叫作离虚妄。也就是说,这个离虚妄就是远离我见、远离我执。什么是我见?就是错认五阴,特别是错认意识为真实我;什么是我执?包括欲界的贪爱,也就是对欲界中的自己有所贪、有所执著,然后再对未来色界中的自己、无色界中的自己也产生执著,因此具足了五个下分结以及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