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因此,我们藉由每日的课诵,来了解经中的义理;一方面在课诵的时候,心里面也存在一个作意,就是自己愿意依照经中的道理去身体力行,因此就可以逐渐达成回向偈中的目标。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要积极寻找正法道场,来依止于善知识的教导,这样在修学佛法上面才能有最大的利益;而这也是菩萨普遍的愿望,希望生生世世都能值佛,及得到善知识在大乘正法的教导。阿弥陀佛!-- | admin 2020-02-18 |
| 有了心王,才会有各自相应的心所有法来协助、伴随心王运作,就是五个遍行心所法——触、作意、受、想、思,五个别境心所法——欲、胜解、念、定、慧,及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十一个善心所,还有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个根本烦恼,及二十个随烦恼,以及四个不定法。心王—尤其是意识心,在这些心相 | admin 2020-02-06 |
|
|
|
是故解说涅槃之种种义,令当代佛门四众周知而生起真实了知涅槃之闻慧,而后如理作意思惟,方可生起正确之思慧,远离不如理作意之思惟;尔后修学三乘菩提时方有实证之因缘,此乃本书写作之初因。二者,无智之人不知涅槃,解脱知见严重短缺,何况能证?乃至号称为导师之台湾佛门有名法师,竟于书中宣称涅槃是不可知、不可说的,下焉者又何有稍知涅槃正理之可能?则证涅槃之缘即告 | admin 2019-11-22 |
|
|
善男子!如是一切有情之执取作意犹如家宅,其下有如来藏,亦即佛法—力、无畏、不共法—大伏藏,然彼诸有情耽著色声香味触故,流转于痛苦之生死轮回中。彼等不闻彼大法藏,故无所获,亦不勤于修炼之。 复次,善男子!如来出世,于菩萨众中正开示此大法藏。菩萨胜解大法藏而开掘之,是故世间称彼等为『如来、应供、正圆满佛』。彼等成为如大伏藏故,对有情 | 三摩地 2019-11-22 |
|
七地菩萨若想现相现土时,还要起作意之后去观行;他不必作观行,只要心中一起作意,就可以在十方世界随念化现。由于这个缘故,使八地菩萨产生了一种极广大的愿心,所以在八地中就是专修愿波罗密多。这个愿波罗蜜多修学成就,配合如幻三昧观,证得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便成八地满心。 九地,主修力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九地成就四无碍辩——法无碍 | admin 2019-11-03 |
|
|
例如文中说:“如果不攀缘,意根就不会再作意,那么在这个色尘上就不会再出现眼识和意识了”。这样的说法显示出作者不是实证者才会说出:“意根就不会再作意”的荒谬言语。因为“作意”是遍行心所,所以意根不论任何时候都会作意,没有“不会再作意”的情况。作者还说:“阿罗汉就是这种境界。”其实,即使俱解脱阿罗汉在灭 | admin 2019-09-13 |
|
|
实际上,生如无法实证深法,错把意识细心当作意根,自以为很高深,她将许多许多法义混在一起,理不清楚,胡乱讲,却能忽悠人。正觉亲教师也曾发文做过辩证,说生如错了。 生如愤怒,在文章中多次暗示萧导师是魔,比如她说:意根的法极深,魔来了一定阻止讲意根的法。 正觉法讲述了佛法中最深最难的唯识种智。唯识种智是操作如来藏的学问,种智可以解释一切法,无论正 | admin 2019-09-09 |
|
|
意的行,也是很多大法师们都迷糊的一个项目,在他们的想法中往往都说:“当我们心中用语言文字在思惟很多事情时叫作意行。”这是正觉同修会弘法以前以及初期,大法师们常常讲的一个定义。但其实不对,因为那个范围太狭窄。太狭窄的缘故,就漏掉很多的意行,也就是心行;是把大部分的心行给漏掉以后,误以为那时已经没有心行,误以为那就是无余涅槃,说那样的境界就是 | admin 2019-09-02 |
|
|
善男子!如是一切有情之执取作意犹如家宅,其下有如来藏,亦即佛法—力、无畏、不共法—大伏藏,然彼诸有情耽著色声香味触故,流转于痛苦之生死轮回中。彼等不闻彼大法藏,故无所获,亦不勤于修炼之。 复次,善男子!如来出世,于菩萨众中正开示此大法藏。菩萨胜解大法藏而开掘之,是故世间称彼等为“如来、应供、正圆满佛”。彼等成为如大伏藏 | admin 2019-09-02 |
|
|
是故解说涅槃之种种义,令当代佛门四众周知而生起真实了知涅槃之闻慧,而后如理作意思惟,方可生起正确之思慧,远离不如理作意之思惟;尔后修学三乘菩提时方有实证之因缘,此乃本书写作之初因。 二者,无智之人不知涅槃,解脱知见严重短缺,何况能证?乃至号称为导师之台湾佛门有名法师,竟于书中宣称涅槃是不可知、不可说的,下焉者又何有稍知涅槃正理之可能?则证涅槃之 | admin 2019-09-02 |
|
|
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27〈49不退转品〉:【善现!是菩萨摩诃萨若昼若夜常不远离念佛作意,常不远离闻法作意。由此因缘,随诸国土有诸如来、应、正等觉现说正法,即乘愿力往彼受生,或乘神通而往听法。由是因缘,此诸菩萨生生之处常不离佛,恒闻正法无间无断。】5.又如《佛说大阿弥陀经》卷2:【佛言:“世间人民,前世为善乃得闻阿弥陀佛名号、功德,若慈心喜悦志意 | admin 2019-08-25 |
|
|
反观释摩诃衍所说,要以意识心于一切事皆不思惟,即已落于黄檗禅师所说之认取前后三际者;若要调练此自性善于思惟观察分别之意识心,于一切事皆不思惟,就得不断诃责已过去之心念,并不断作意现前之心念使之舍去思惟,又必须期望未来之心念能到达预设之境界,正是黄檗禅师所斥责的前念有去、今念有住、后念有来者。释摩诃衍所“悟”的意识,正是如此堕于三际之 | admin 2019-07-29 |
|
|
若先作意,规欲挝打,然下手时彼便命终,不得杀罪。若作毒药与怀妊者,若破歌罗罗,是人则得作、无作罪。若自刑者不得杀罪。何以故?不起他想故,无嗔恚心故,非他自因缘故。或有说言‘若心在善、不善、无记,悉得杀罪;犹如火毒,虽复善心、不善、无记,触食之者,悉皆死’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世间有人,捉火不烧,食毒不死;非恶心杀亦复如是,不得杀罪,如诸医 | 三摩地 2019-07-20 |
|
|
即使后来我们不能作身行上的佛事,可是你的心念还是可以念念回向啊,念念灭除你的贪瞋痴,这就是用功,这就是佛事啊!你还是可以改变你这些恶业生起之前的这些念头,因为你之所以会受种种恶报的因缘,它就是来自于你的恶业,那恶业是来自什么?就是当初的恶心所,恶心所就是因为当初你没有办法忍受这些烦恼性所产生的,没有办法于众生业报轮转中安忍,还有自己的性障在这些的过 | admin 2019-06-19 |
|
|
在大乘法中,一念无明分为四种住地烦恼,第一种是「见一处住地」,也就是我见;因为不如理作意的邪思维而误认觉知心为常不坏之我,执着这个恶见,住于这种错误的见解之中,在这个境界中安住,名为见一处住之地。第二个烦恼名为「欲界爱住地」,就是贪着欲界的五尘——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而以贪着男女欲为主要。第三个烦恼名为「色界爱住地」,就是贪着色界的境 | admin 2019-04-24 |
|
|
接下来我们介绍,什么是“见一处住地”呢?“见一处住地”就是众生于一切处普遍生起不如理作意的见解、观念、看法、想法。这些不如理作意的见解,是由于众生不知道五阴是空、无我,不知道五阴是无常空,是缘起空,是无自性空;不知道这个五阴是虚幻不实,以为它是有“我”的,就因为这样的一个“不知”,所以有颠倒想;所以众生以这样 | admin 2019-04-24 |
|
|
当内相分色尘现起时,由于意根接触到内相分色尘,生起了想要了别的作意,便警觉如来藏中的意识种子以及眼识种子流注,使得意识与眼识同时现起。由眼识了别青色、黄色、赤色、白色等显色,同时由意识了别长短、方圆、美丑、姿态、神韵、气质等法尘;前五尘所显现出来的细相,属于法处所摄色,也就是法尘,是由意识觉知心来了别。接著我们介绍六识,六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 | admin 2019-04-24 |
|
|
若进一步舍弃对眼耳身三识的执着,就离开五尘进入无觉有观三昧中;初禅的“觉”是对三尘有作意而攀缘不舍,“观”是完全被动的使三尘进入心中而不动心;最后连此观亦舍去,即入二禅等至位的无觉无观三昧,于此三昧中清楚明白的觉知心一直都存在。而后三禅、四禅亦是无觉无观三昧,前五识虽灭,意识心仍在。所以有人以未到地定至四禅定境的觉知性误认为是涅 | admin 2019-04-24 |
|
|
所以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是,六个识祂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缘——除了根与尘以外,还要具备什么样的缘,祂才能生起?我们来看说,眼识到底要需要几个缘祂才能够现行?我先把这个九个缘念一次,这九个缘是:空、明、根、境、种子、作意、意识、意根,还有第八识。也就是说,眼识要有这九个缘都具足才能生起。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空。也就说你眼睛要看东西,这个外尘要进来当然 | admin 2019-04-24 |
|
|
但是后来平实导师已在论中找到了大菩萨们同样开示的证据,如今于此举证佛陀在四阿含中的开示确实的如理作意的语译以后,已经足以说明佛陀的解脱道本怀了;证明当年平实导师依照自己亲证的大乘般若与二乘解脱智现观境界,而说出来的解脱道法理是完全正确的。如今再以阿含圣教量来证明:当年在《邪见与佛法》书中所说的佛法才是正见;间接地证明:那一些想要以离念灵知心,进入无 | admin 2019-0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