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而通常如果事相上的福德修得不够,那此世就会过得不顺利!或是往世有些业障要还,譬如往世起嫉妒心或慢心而轻嫌诽谤过贤圣,那可能会像我们之前引用的佛法故事,如在迦叶佛时代有一位年轻比丘因为自己声音很好,便嘲笑一位年老阿罗汉声音像狗,即使他后来至诚忏悔,也还是因为这个业而常当狗有五百世之久!后来他在释迦佛时代原本还是狗,快死了但被舍利弗救度,之后投胎, 三摩地

2018-07-23

圣道。菩萨道者。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阿含部《央掘魔罗经》【谓过去一切诸佛世尊。于一切众生所极方便求无如来藏不可得。】——阿含部《央掘魔罗经》【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已入见道诸菩萨众得真现观。名为胜者。彼能证解阿赖耶识。故我世尊正为开示。】——《成唯识论》卷三【 三摩地

2018-07-23

这当然不是以修证四禅定、次第禅观为修证内涵的外道凡夫们所能获致。他们所证的四禅定境界,是不离色界、无色界的世间境界,本来就与中道实相的出世间智慧无涉,想要以四禅定来获得出世间般若智慧,根本是缘木求鱼。由此也可证明:将菩萨六度的第五度禅那波罗蜜多的修习内涵限缩为四禅定,是有过失的。而禅宗既然是要参禅、要参究,当然就存在一个要究明的对象,就是有 三摩地

2018-07-23

而参禅证悟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第识如来藏,无二亦无三。所以,所证非如来藏妙心,那就不是亲证般若,就不是禅宗的明心,就不是开悟般若禅的人。——摘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18集禅宗是什么?要如何修?(原标题:禅宗“开悟”究竟是怎么回事?) 三摩地

2018-07-23

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而降生人间,相成道,为的是要利益众生,转迷开悟;如果不是欲令众生开悟,那又何必辛苦来此五浊恶世说法四十九年?二祖为求明心,宁可立雪、断臂,这是何等的大心?五祖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可见证悟明心,对修学大乘法义的佛子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明心就是大乘法的见道,见道之后还得通达见道位的别相智以后,才有可能真正的进入修道位中, 三摩地

2018-07-23

《央掘摩罗经》云:更有第一难事,谓于未来住世余十年,安慰说此摩诃衍经、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是为甚难。若有众生持诸同类是亦甚难。若有众生闻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随顺如实,是亦甚难。六祖大师曰:汝慎勿错解经义。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此事古今多有,而于今为烈。积非成是,深入禅子心中,难转难移。我无名气,复无师 三摩地

2018-07-23

识就是心,心就是识,一切人的识共有个,号称识心王。识心王及其体性如下:(1)眼识:能见;(2)耳识:能闻;(3)鼻识:能嗅;(4)舌识:能尝;(5)身识:能触;(6)第六识意识:能详细分别善恶、美丑、冷热、利弊等相对的境界;(7)第七识末那识: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识具有见闻觉知的作用,但不作主,处处作主的是末那识,但末那识的分别能力极差,一 三摩地

2018-07-23

黎明的时候,他便作偈呈给常总禅师,偈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同时还有咏庐山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东坡居士后去高安向他弟弟苏辙辞行。到高安的头一天晚上,苏辙正与真净克文、圣寿省聪联床共宿,夜间三人都梦见自己迎接五祖师戒禅师。第二天东坡居士便到了。他们一起相谈甚 三摩地

2018-07-23

有个修上座一听,便说道:有甚么难!自是你不猛烈,须是高著,竖起脊梁,教他节节相拄,尽三百六十骨节,万四千毛孔,并作一个无字,与么提起,更记甚么昏沉散乱来?祖钦禅师于是依教而行,找了一个厚放在禅座下,竖起脊梁,透顶透底,尽三百六十骨节,一一提起,犹如一人与万人交战。这样越提越得力,越来越清醒。忽然有一天身心俱忘,只觉得眼前如一片银山铁壁相似,清凉庆 三摩地

2018-07-23

透得过者,非但亲见赵州,便可与历代祖师把手共行,眉毛厮结,同一眼见,同一耳闻,岂不庆快!莫有要透关底么?但将三百六十骨节,万四千毫窍,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字。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如吞了个热铁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荡尽从前恶知恶觉。久久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且作么生提撕?尽平生气力,举个‘无&rs 三摩地

2018-07-23

识相次不行矣。觉得如此时。莫要放却。始终只如今日做将去。佛法世法打作一片。且耕且战。久久纯熟。一举而两得之。但举话头,略抖擞精神,看是个什麽道理。前提要放下:杜门壁观。此息心良药也。若更钻故纸。定引起藏识中无始时来生死根苗。过去底事。或善或恶。或逆或顺。都莫思量。现在事得省便省。一刀两段。不要迟疑。未来事自然不相续矣。请只把闲思量底心。回在无字 三摩地

2018-07-23

”依法出生分第“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三摩地

2018-07-23

如是微尘百千世界,由彼菩萨身光明照成吠琉璃,黄金为绳以界道,一切宝树行布列,花果庄严,色香殊异;是诸宝树,香风摇击,从其树出和雅悦意微妙之声,所谓:佛声、法声、僧声、菩萨声、菩提声,根、力、觉分、解脱、等持、等至之声。由宝树声,彼微尘数百千界中一切有情,悉皆获得法喜禅悦。是诸世界中所有一切有情,远离地狱、傍生、阎魔罗界、阿苏罗趣。是彼菩萨在母腹 三摩地

2018-07-23

黄金为绳以界道。种种宝树花果茂盛香气芬馨。微风吹动出微妙音。演畅三宝菩萨功德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众生闻者皆得法喜。信乐坚固永离恶道。金刚慧。彼十方刹一切众生蒙光明故。昼夜六时合掌恭敬。金刚慧。彼菩萨处胎出生。乃至成佛无余泥洹常放光明。般泥洹后舍利塔庙亦常放光。以是因缘诸天世人。号曰常放光明王。金刚慧。常放光明王如来应供等正觉初成佛时。于其法中有一菩 三摩地

2018-07-23

正觉总持咒五阴十界,涅盘如来藏,般若道种智,函盖一切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7遍)无相拜佛10----20分钟(忆佛念佛)回向文愿以修学正法、护持正法、推广如来藏正法之殊胜功德,迴向弟子○○○之累世父母、师长、冤亲债主,得蒙诸佛菩萨加被,早生善处,归命佛 三摩地

2018-07-23

在佛陀时代的时候,有一个小孩在沙中嬉戏,他看到佛陀来了,心中生起恭敬心,然后捧沙供佛;当时佛陀授记他后世会成为转轮王,造万四千塔;那位小孩就是后来印度历史上有名的阿育王。这个故事在《杂阿含经》卷23中有记载3,在经典中也还有许多众生供佛而未来世得大福报的故事。【注3《杂阿含经》卷23:又复,如来将诸比丘僧入城乞食。时,王共二童子沙土中戏,逢见佛来,捧于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庄严报身指的就是色究竟天卢舍那佛--卢舍那佛祂庄严,三十二大人相、十种随形好,有万四千种的光明相好,这个是报身佛。可是不管是应化身也好、报身也好,祂都不是真佛。真佛是什么?真佛就是法身佛。可是法身无身,无身就不可见,无身所以没办法说法,无身怎么说法呢?所以说真佛不说法,说法的不是真佛。所以像《金刚经》当中佛开示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 三摩地

2018-07-23

云何身胜?如来身为三十二相十种好之所严饰,一一节力敌万十伊罗缽那香象之力,众生乐见无有厌足,是名身胜。云何如法住胜?如来既自得利益已,复能怜悯救济利益无量众生,是名如法住胜。云何智胜?如来所有四无碍智,非诸声闻缘觉所及,是名智胜。云何具足胜?如来具足行命戒见,是名具足胜。云何行处胜?如来世尊修三三昧、九次第等,非诸声闻缘觉所及,是名行处胜。云何 三摩地

2018-07-23

净土中人常常这样讲说:念佛一声,灭十亿劫生死重罪。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念佛能够让修学的人得到无量的功德,并且能够经由不断的思惟系念佛的功德,因为这样思惟系念之后,就能够让修学的人,自己发起了谨守佛所制的种种的禁戒,并且让修学人发起了要实际的履践种种的善行,这样子过着清净行。那么藉由这样子思惟系念佛的种种功德,就不会造作恶业,恶业不造作,种种烦恼的那个结就可渐 三摩地

2018-07-23

10、正觉总持咒五阴十界,涅磐如来藏,般若道种智,函盖一切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 禅意无限歌词1、无著三三前三三,后三三,佛法只恁般!酥酪香茶点心,忐忑心不安。前后三,是多少?诺处犹顸。更问寺号,更求佛偈,更待何欢?2、宝寿猕猴万境来侵,去道犹远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