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第二个发心的原因是为了无量的大利益事!什么法能有无量的大利益事呢?当然只有大乘的佛菩提道啊!因为在二乘法中没有无量的大利益事,再大的利益也就只是一世而已!成为俱解脱的大阿罗汉以后,也就只剩这一世人天应供的风光了嘛!舍寿后就进入无余涅槃,套句内地话说:哈都没了!五阴十八界全都灭尽了,什么都没有了,这哪里叫作无量?这叫作有量!但是菩萨证悟了以后不是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历经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法明门,千万法……明门;一切种之智慧修证,则断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唯带旧种,成佛后不受熏习,是名一切种智。初地乃至等觉菩萨之一切种智未故,名为道种智;道种智位菩萨唯有下品中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佛地一切种智具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菩萨的名义二菩萨的成立三菩萨的历程四菩萨的资粮五初心学渐修菩萨,乃很平常很普通的名目,是人人晓得,连小孩子也都知道。其实,一般七老八十岁的,也未能澈底明白。菩萨的含义,并非简单,亦非简短言语所能表明,今略分四段述之如下。一菩萨的名义甲、破谬一般人都指定庵堂庙宇的偶像为菩萨,从事烧香、礼拜、点烛、供养的,是非常的多,尤其杭州地方为最盛。良善风俗,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四件事,第一是亲近善友;恶知识一定会装成善知识的样子告诉你:“哎!修行不必那么辛苦啦!想要破参而发起般若智慧,也不必那么辛苦啦!来我这儿共修,我直接为你明讲就可以了!不必那么辛苦的参禅啦!”可是这种人不是真正的善友,因为这是我以前走过的有过失的路;我们十年来经过一批、二批退转者的事实经历以后发觉:为参禅者明讲证悟的密意,表面看来是在帮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个发心的原因是为了无量的大利益事!什么法能有无量的大利益事呢?当然只有大乘的佛菩提道啊!因为在二乘法中没有无量的大利益事,再大的利益也就只是一世而已!成为俱解脱的大阿罗汉以后,也就只剩这一世人天应供的风光了嘛!舍寿后就进入无余涅槃,套句内地话说:哈都没了!五阴十八界全都灭尽了,什么都没有了,这哪里叫作无量?这叫作有量!但是菩萨证悟了以后不是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乃至历代甚多不可思议的大心大愿菩萨,都是不吝身命的为救护众生而努力,乃至到了夙夜匪懈的地步。如此日夜操劳的为众生的法身慧命、为正法的久续流传而努力,这样日夜颠倒的生活能够不头发花白吗?但是为了众生、为了正法,这是菩萨该做的事情与行谊,亦是菩萨道行者道业增上的契机。所以从色身表相来看智慧及解脱的修证常常容易错会,当以实证的内涵与功德来论。至此,相信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平实导师多年来的传法经验,也是一种亲身经历的惨痛教训,正觉讲堂前后三次的法难、三批开悟之人退转乃至做出谤法之事,皆是因为快速引导学人开悟所惹的祸。也就是说,众生心性未调柔、我见没有断尽、慢心尚未降伏、菩萨性未发起、知见未通达以及见道福德未具备之前,是不能堪受如来藏之贵重。是故正觉讲堂在学人求悟前,皆须经禅净班共修熏习两年半,使其缘熟再来参究证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定力!忆佛拜佛中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来对治意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看说,少部分的人剃了头着染衣,蒙佛三十二相的福荫而出家,都说受了具足戒、菩萨戒,而竟然还敢毁谤说大乘法不是佛所说的,是后世佛教历史演变创造出来的。那意思也就是说,大乘法是不可证的,或者是说,大乘法的内涵是与小乘法的内涵是相同的。那请问一下,出家经过乃至六、七十年,竟然对有开悟这个法可以亲证是完全没有信心的!那你就了解说,要对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假如过去生从来没有悟过,今世因缘成熟第一次明心开悟,只是这五十二个阶位中的第七住位;也就是说,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之道,这个时候是第一阿僧祇劫中的三十分之六刚过,那之后还要再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十个阶位,才能够完成第一大阿僧祇劫。而后面的初地到七地满心,八地以上,又要经过两大阿僧祇劫。所以,菩萨今世初次明心开悟,只是七住位而已。但不妨是真见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若言其亦有亦无,则有念无念俱眠。若言非有非无,则有念无念俱存。非有则常寂。非无则常照。非双亦,非双非,则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绝,无可名状,故唯一心。以见谛故,名理一心也。言慧者,能照妄故。兼定者,照妄本空,妄自伏故。又照能破妄,不但伏故。》又道:《参疑二字,不必分解。疑则参之别名,总是体究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42关于鸯掘魔罗忏悔而参究开悟明心的文献证据与简略说明,请参考:高惠龄、蔡礼政著,〈佛学研究与历史想象—以阿含部诸经略评吕凯文〈从两类《央掘魔罗经》探讨声闻经大乘化的诠释学策略〉〉;《正觉学报》第三期,正觉教育基金会(台北),2010,页168-173。43不信有佛陀,即是不归依于佛陀;不信有开悟明心之法,即是不归依于佛法;不信有贤圣沙门,即是不归依于真实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若言其亦有亦无,则有念无念俱眠。若言非有非无,则有念无念俱存。非有则常寂。非无则常照。非双亦,非双非,则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绝,无可名状,故唯一心。以见谛故,名理一心也。言慧者,能照妄故。兼定者,照妄本空,妄自伏故。又照能破妄,不但伏故。”又道:“参疑二字,不必分解。疑则参之别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子虽说历经长时间的精勤参禅修学,好不容易终于亲证了,可是实际理地却是不修也不证的。这也才是九峰道虔禅师认为首座还未会得,因而不认同他担任住持的、先师石霜庆诸禅师所证的意旨所在。摘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原标题:什么是禅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主张佛法是一味,大乘小乘的差别只在于行者的发心大小不同,所以佛法只有解脱道,大乘行者所修证的也只有解脱道,只是悲心较小乘行者为悲切罢了;乃至于说,为人宣说大乘法其实是后来历史中演变而有的,进一步明白暗示大乘法跟二乘法所修证的内涵是一样的;那么因为这样的说法,会让真正的佛法就在世间消失,我必须要说:这样说法的人他其实是居心叵测,其实是不如实说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执,这个执字,指的是执受,就是习惯的意思!就是说在不知不觉中,甚至在每一刻的潜意识中,都把我当作一个真真实实的存在,这个叫作我执!所以要断除我执,就一定要历缘对境,在每一个历缘对境的当下,把习气除掉才能够断除我执。断除我执需要长时间的工夫。这里先讲断我见,因为要除我执,是必须要以断我见作为一个基础!换句话说,所有修除我的错误见解,全部都是从断我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从理上来看,至少应该能够信服,在我们生活的当下,这个色身就已经不断的在历经变化了。换句话说,不管是从时间的长远性来看,色身会有老死;从时间的短暂性来看,色身会在所变迁。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应该能够现出色身本身,确实它是一个无常的存在,无常是一个观点。从另外一个因缘和合的观点来看;我们要维护这个色身,必须要经常的摄取各式各样的营养,才能够维系它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我们常常也会把的,所经历的我的部分,当作是一个真实常住的存在。比方说,我们会把心理感受,能想象当作是真实的存在,诸如此类,反应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譬如,我们会说我们读书人希望能够名垂青史,希望这个名垂青史,基本上就是希望我们的思想能够永久的常住;又譬如说,年轻人常常说的: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或者是说:只要能够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无论根据现量的经验,或是依据佛的圣典开示,世间人所经历的我,不多不少就是这个五阴!这个五阴,如果深入来看,刚才所讲的财色名食睡这些烦恼,其实也都可以完全用五阴来描述。比如一般人希望能够青春永驻;甚至在历史上有许多帝王的陵墓里面,用尽各种方法来维持他的色身,像木乃伊之类的;很显然就是对五阴的色阴有所执著。再来看名的部分,这个烦恼是在乎别人对我们行为的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