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因为说:我即使富可敌国,乃至我有种种的世间的名闻利养,高贵的名声,最后它一样是消失了;即使我能够被史学家把它记录下来,再流传于千百年,可是当这个世界——我们这个地球,总有一,灭了之后我们的史也就灭了,那个时候再有再广大的名声也是空无所有。因为这样子,所以就能够对于自己的一切身心能够放舍,对于自己在这个世间存在或不存在已经无所谓了,这个 三摩地

2018-07-23

而那时井口的上方,正巧有一棵大树,在每一天当中正好都会滴下一滴蜂蜜,也刚好滴到在井中这犯人的口中;当犯人尝到这一滴蜜时,马上被这甜蜜的滋味给迷住了,心里只想著这蜜的甜美滋味,而完全忘记了他所曾经的种种险境,也完全忘记了眼前正面临的种种苦难,一心只想再尝尝那甘甜的蜜,所以便不想要再离开这口危井了。因此,圣人就借这个故事作譬喻来开示:那关著囚犯的牢狱 三摩地

2018-07-23

你经参究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否定离念灵知的变相,意识心离念灵知有很多种的变相,你借着参禅过程而不断的观行,了知确认祂的种种变相全都虚妄,那就是断我见的过程;在这个前提下找到如来藏时,你就不会退转了!所以断我见烦恼是很重要的,若能先断我见,就算是没有明心,也不会无量世再受大苦恼,最多就是七次人天往返受生,也能证得阿罗汉果而出三界生死。-----平实导师 三摩地

2018-07-23

此是上品忍,从此以后,心心无间,不久后有可能因一念相应,而有因缘机会于缘对境中入真见道位--证得本来面目、生命之实相、圆成实之唯识性、第八识如来藏而发起般若智慧--或入第七住位、或入十行、十迴向位,乃至入初地等不一而足。以此「双印能所取空」,心得决定,说名发起「无间定」,将来必入大乘真见道故,而说此位乃是世间第一无上之法,故名「世第一法」。这就是窥基 三摩地

2018-07-23

烦恼现前,譬如说有人在辱骂你,你现前的时候,你依你在拜佛的时候这样一个经,这样一个心得决定;你提起来:这是妄念、这是声音、这个是忆佛念,我回到忆佛念。这样子能够心得决定,慢慢的就能够符合在《优婆塞戒经》里面,佛所说的:要断除瞋恚的时候,第一个你要先能够恶来不报,恶口来、恶身行、恶口行来,你都能够定力生起而不要去回报于他。我们有时候说,就好比邮差来 三摩地

2018-07-23

若所悟之心,对于曾经亲之境界,能回忆、能忆念者;或于所念之佛,能生起忆念之念者,皆是意识心。譬如有人修习无相念佛之法成功者,觉知心常处于净念相继境界中而不起世俗法上之妄念,却能继续忆念所忆所念之佛或大菩萨,则知一念不生之觉知心是与念心所相应者,当知依佛菩萨圣教所说即是意识心也。又如有人修习念佛法门,打佛七之无声时,正处于一念不生之定境中,然而却无 三摩地

2018-07-23

那最好现前所见是你真的经这些变异,不管是你的家财,然后名誉、名位、眷属;当初家里头好几个小孩都在家里,结果过一阵子以后,读书的读书、上班的上班,不就变异了吗?等到放假的时候,大家回来,那又增多了,没有一个法是不在变异中的。所以你要从变异里面去了解,去现前地经,不是说只用推想的、想象的,尤其只透过文字,就说我就是这样信受了,那除非你是利根人。利根 三摩地

2018-07-23

如是详细思惟而了知四圣谛之间的关联以后,即能确定四圣谛的观行,可以使自己脱离无根信的阶段,确实取证初果的见地;至于苦灭之道的道圣谛,其实就是八正道;依于八正道的实修来改变自己,进而断除我所执及我执,即使是最懈怠的初果人,也可以在经七次受生的人天往还以后,成为阿罗汉;在第七次受生而舍寿时,就能灭尽五阴十八界而进入无余涅槃的不生不死境界中,永离三界生 三摩地

2018-07-23

想要修观行之前,必须具备一些定力,也即,须先有「止」的定力,才能于缘对境中修「观」。例如:一位习于酗酒者,对于美酒当前却无法自制,而喝得酩酊大醉;如此之修行人是随业流转,不足与其论观行的。萧导师的无相忆念拜佛是修观行的最佳基本动作,于拜佛时系心于念佛之念即是「止」,同时,观察拜佛之动作是否达到松(放松心情),软(肌肉不可紧绷),匀(速度均匀)之要 三摩地

2018-07-23

由于他已经离开欲界地了,所以在人间舍身以后将不再回来人间了,他将会生到色界天去;若是最迟钝的三果人,在初禅天死了以后,接着一世又一世都是往上受生,最后成为阿罗汉而取涅盘;有的三果人可以在死后的中阴境界中取涅盘,有的三果人经天上的一世就取涅盘,也有人是一世又一世上流到无所有处天才取涅盘,共通的现象就是他们都不会再回到人间或欲界天中来,所以三果人又名 三摩地

2018-07-23

再来说,一个人如果说要去爬一座山,那么他找到了入口之前,他会经过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我们来看一下。他要找到入口之前,他一定要去评估:这一座山是不是我要登的?是不是适合我去登?它是不是我想要登的山?那么再来呢,他要确定:我登到哪里,才是真正的爬完这一座山?再来他要了解:我要登到山顶,我需要克服哪样、哪些关卡?他要了解!再来他要知道入口在哪里,接下来他 三摩地

2018-07-23

这样每天于所经的种种事相中经常去观察,看这个我到底是以怎样的面目表现出来、在不停地运作着,一一境中都能清楚地知道这个我见是怎样与五蕴相应,怎样与五别境心所法相应,在待人处事中又经常表现出哪些善、恶心所法。于此五蕴境、五别境心所法及经常相应之善恶心所法都能一一分明,确认这就是我的种种表现,就是我所具有的种种心行。如此经常观察而能对此五蕴相、五别境心 三摩地

2018-07-23

想要修观行之前,必须具备一些定力,也即,须先有「止」的定力,才能于缘对境中修「观」。例如:一位习于酗酒者,对于美酒当前却无法自制,而喝得酩酊大醉;如此之修行人是随业流转,不足与其论观行的。萧导师的无相忆念拜佛是修观行的最佳基本动作,于拜佛时系心于念佛之念即是「止」,同时,观察拜佛之动作是否达到松(放松心情),软(肌肉不可紧绷),匀(速度均匀)之要 三摩地

2018-07-23

我执亦是深沈的我见,因我见而熏染成就故;要于理上断我见后,于缘对境中数数观行、思维、修习,方能去除故。如《楞严经》卷十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平实导师在《眼藏–集》、《阿含正义》当中多处说明这个部分,请自行请阅参考。(原标题:我见、我执及身见的差异) 三摩地

2018-07-23

你经参究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否定离念灵知的变相,意识心离念灵知有很多种的变相,你藉着参禅过程而不断的观行,了知确认祂的种种变相全部虚妄,那就是断我见的过程;在这个前提下找到如来藏时,你就不会退转了!所以断我见烦恼是很重要的,若能先断我见,就算是没有明心,也不会无量世再受大苦恼,最多就是七次人天往返受生,也能证得阿罗汉果而出三界生死。--以上恭录于《 三摩地

2018-07-23

如是常见外道法,渗入佛门之中,由来已久;众多错悟大师竞执意识为常不坏灭之真如,要而言之,不外如下十七种:一者空明觉知之心,如密宗红教白教花教之莲花生、密勒日巴、冈波巴、代噶玛巴法王、敦珠法王、当代之卡卢、创古、宗萨钦哲、泰锡杜、顶果钦哲...等金刚上师,皆是此类人。二者无思惟妄想之灵知心,如圣严法师、法禅法师、元音老人、王骧陆、义云高、仰谔益西诺布 三摩地

2018-07-23

此是经律具载之史事实,由此可知:阿罗汉尚且不免误踩虫蚁而致虫蚁殒命,何况修证粗浅之声闻出家初果人?何况诸在家初果人?行路时尚且不能离地四寸,何况耕地之时能令虫蚁离犁四寸?绝无是理也!又,佛门中往往有人私下传言曰:「阿罗汉走路时,离地四寸,所以绝不会踏死虫蚁。如果有人行路时,不能离地四寸,而自称是阿罗汉者,其人即是大妄语者。」然而此说有理乎?无理乎 三摩地

2018-07-23

如是详细思惟而了知四圣谛之间的关联以后,即能确定四圣谛的观行,可以使自己脱离无根信的阶段,确实取证初果的见地;至于苦灭之道的道圣谛,其实就是八正道;依于八正道的实修来改变自己,进而断除我所执及我执,即使是最懈怠的初果人,也可以在经七次受生的人天往还以后,成为阿罗汉;在第七次受生而舍寿时,就能灭尽五阴十八界而进入无余涅槃的不生不死境界中,永离三界生 三摩地

2018-07-23

也因此我们虽然知道,意识我执的烦恼的部分是容易断的,是透过见道的时候去思惟就断,但是如果末那识所相应的我执烦恼很深重,还是会影响到意识的分别判断,因此这个根深柢固的末那的烦恼习,就像俗话所说的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样,必须要从根把它挖掉;而且要悟后,一步一步的确实去作,除了思惟修以外,还要再缘对境去修除。思惟修有什么用呢?这就牵涉到明心见道有没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虽然不要求菩萨们急证解脱道极果,但教导菩萨们在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中,是必须具备有相应的解脱果德之亲证及现观的,证悟的三贤位菩萨们,要进入初地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经断我见、降伏我执具备永伏性障如阿罗汉的解脱功德!所以,菩萨仍然要能够离欲证得初禅,也因此世尊常常在经中细说观身不净的内涵,目的就是要让大家不要因为贪爱恋著于女色而障碍修道。例如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