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菩萨在原始佛法时代就已在弘法了,在阿含部经典中也曾有这种史事例出现过,就是佛陀入灭前的迦叶童女实例。这位童女既非比丘尼,也非丘,却是出家而示现在家人的身相,佛陀住世时就已率领五百比丘人间弘法度众,智慧当然是相当高的;若不是菩萨,是不可能具备这种智慧的。她因为已证本识如来藏故,所以能对治断见外道对阿含解脱道的质疑及问难,也因此而成为五百比丘的上师, 三摩地

2018-07-23

我亲身经过这种事的,大家都因此而不敢理牠,可是我看见这事情,就向牠摸摸头试探一下,牠没生起恶念,我就拿来黄药水为牠擦药,其实牠也是痛得呲牙咧嘴,可是却忍住而不咬我;因为我没有吃肉的味道,牠知道我不会吃牠;接着再把牛奶给牠喝,因为牠已经快没气了,牠就喝了,以后再给食物,也都没问题。这就是说,你有清净的身体,不会散发出肉食的味道;吃肉的人都有肉味,譬 三摩地

2018-07-23

我能持菩萨戒吗?还是需要怎样的经与过程之后,才由优婆塞戒转进到菩萨戒?答:您有心发愿严格持守菩萨戒律,此乃净善之法,我们在此随喜赞叹您的净愿与净行,因为您已经具足七圣财中戒财的一分功德,因为戒学乃是三无漏学中的基础,而三乘菩提的成就皆以戒为前方便资粮,故佛在经中请阿那律陀尊者开示受戒、持戒之胜妙处,阐释诸贤圣皆是「以戒为梯而升无上慧堂之阁」,尤其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在此简单地拟出一则自誓受戒的方法,供已经见性的人自行增删使用:这自誓受戒的法不需要拣择时间、日期,但我们建议以白月,也就是农初一到十五的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三天最好。自誓受戒前应当先于早上十一点之前,备妥灯、香、花、果、乳、酪、酥、饮食等物,但饮食不可用香辛类以及五辛类来炒熟供养。五辛譬如葱、蒜、韭菜、大头葱这类东西不能用。此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在原始佛法时代就已在弘法了,在阿含部经典中也曾有这种史事例出现过,就是佛陀入灭前的迦叶童女实例。这位童女既非比丘尼,也非丘,却是出家而示现在家人的身相,佛陀住世时就已率领五百比丘人间弘法度众,智慧当然是相当高的;若不是菩萨,是不可能具备这种智慧的。她因为已证本识如来藏故,所以能对治断见外道对阿含解脱道的质疑及问难,也因此而成为五百比丘的上师, 三摩地

2018-07-23

几年前自己也离婚了,前妻(即女友)身体也非常不好,自己知道做了错事果报现前了,每日虽对堕掉的胎儿忏悔回向并吃素,但心中仍然很不安,又害怕会障碍学佛,想藉此亲身经警惕世人,并恳请萧导师能慈悲开示是否有补救之道。答:不论婚前或婚后之堕胎,只有一种情况会导致学佛上的障碍,那就是胎儿死后转入鬼道之中,但这种情况通常是很少的。因为胎儿尚未学习人间的种种法,尚 三摩地

2018-07-23

也可能有人质疑说:哪儿有?你刚才说这一念出生结果就死了,可是老与病怎么没有看见?怎么有生而没有老病?怎么会没有老与病?请问:一念之中有多少剎那的变异?在一念之中经了许多剎那的变异,那不就是生住异灭?不能维持在一念初起之时的状况中,正在变异中,不就是病吗?当这一念快要过去时,不就是老了吗?这一念老了,过去了,被后一念取代了,这一念不就死了吗?所以一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我们可以透过观察各种有情生命的现象,发现当中因缘果报的差别乃是非常非常的多,当中上、中、下品各各不同,而且错综复杂的生命现象在目,这些都是因为过去世、无量世造作不同功能的业行;而这些杀业的种子,存在各人的第八识如来藏当中,这样因果昭昭不爽的呈现。所以,如果有情的如来藏当中,收藏有杀业的种子,那就是在因缘成熟的时候,而呈现出短命的果报,那这 三摩地

2018-07-23

所谓菩萨从大悲中生,因为菩萨成就佛菩提道,始自最初归依三宝,然后经三大阿僧祇劫长久的修学过程,乃至最终成就究竟佛果,可说无一时一刻不悲愍着众生的苦痛,不问自己的苦痛,反而一切措施作为,都是为了救济众生的苦痛,看待众生的苦痛犹如自身的苦痛,不只拔除众生的苦痛,更须令众生得到究竟的利益安乐。——摘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23集何谓无缘大 三摩地

2018-07-23

例如:烦恼障习气种子的修除,以在家身分缘对境较有因缘修除,因为众生多看表相,故对在家菩萨多有轻视、诽谤而不信受的行为,故菩萨以在家相于此利益众生的普贤行中,同时能够净除无始劫来的习气种子随眠。三者,对于许多无生法忍的现观因缘也是在家身分较有因缘遇到;因为众生根器种性的样貌无量无边,同事利行的过程当中,各种智慧的现观因缘也易出现。四者,地上菩萨亦多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使用史学的研究方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佛教探讨的解脱智慧与实相智慧是解剖生命结构的科学,是摆在眼前可以客观验证的事实与知识,目的是亲自实证并加以检验而获得解脱与实相智慧,而不是属于过往史文献材料的研究。不论现代自然科学对生命的研究,或者社会科学对佛教的研究,其采用的研究方法都不正确,都缺乏正确的认知与解剖方法,特别是缺乏解剖心理的正确方法。南 三摩地

2018-07-23

在《阿含经》的研究里,《阿含正义》至少创造二项史性的研究成果,使得笔者对本书的撰写成为可能:一是十因缘观的解读,二是阿含禅学的发现。十因缘观的解读是旷古烁今的里程碑。因为无师独觉的辟支佛出生在无佛之世,不依靠任何宗教与信仰而能拨开时代的迷云,纯以理性观察与科学论证发现:生命一定要有入胎识的存在,作为十因缘观中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轮回主体。吾人可以 三摩地

2018-07-23

那你在这个学佛的程中,是希望佛陀来称赞你,还是希望佛陀看到你这么喜爱世间法而指责你呢?但是很明显的,佛陀说这些东西都是不可爱乐的。然而众生在这个阶段就是很喜欢,所以你要容忍众生,不要和他们去争、去抢,你有更远大的目标需要去成就。但如果你渴求的念头还是很强烈,没办法断除时也没关系!但是当你伸手去取你所要的东西的时候,无论如何,要先看、要先想,其他众 三摩地

2018-07-23

从信佛到成佛,要经怎样的过程呢?信仰佛教的佛受了三归依,归依佛、法、僧三宝之后,通常会自称为佛;如果更努力些,比起一般单纯信仰上的佛,更用心修学佛陀的法教,精进在道业上修持,例如受五戒、八关斋戒,甚至菩萨戒者,就会向别人表示自己是在学佛。学佛二字的意思,当然就是学着怎样成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过程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佛菩 三摩地

2018-07-23

又有人说:因为某乙经了世间种种的酸甜苦辣,然后受尽了种种的苦雨风霜,当然这部个分是世间人一般所不喜欢的;所以因为往事不堪回首,他决定要离开现在的环境。当然,还会有很多其他的种种的状况,不过现在我们回头来思考说:某甲、某乙他们看破红尘之后,是不是已经离开了红尘?没有!大家都很有智慧,可以马上洞悉出个中的差异。为什么说他们看破红尘之后,其实是没有离开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有的人辛苦一辈子也买不起一间公寓;有的人学不高,但是不论投资什么都赚钱;有的人头脑很好,作事计划周详,可是不论投资什么都赔钱。财物的获得有它的因果法则,有的人先贫后富,有的人先富后贫;有的人先贫后贫,穷苦潦倒一辈子;有的人先富后富,含着金汤匙出生,一直到老都不愁吃穿。为什么会有这些种种的差别呢?因为过去世行布施的种种差别,而产生了福德果报的 三摩地

2018-07-23

天帝释害怕这位菩萨将会夺走自己的天主宝位,因此他幻化了个地狱相,出现在菩萨的面前,并对菩萨说:「行布施济度众生的人,命终之后堕入太山地狱,将经火汤烧煮、抽肠剉斩、拔舌叫唤……等万般苦毒,这都是布施后将遭受到的果报啊!这样的情形你还要继续去做布施吗?」菩萨回答说:「哪有因为布施的德行,反而堕入太山地狱受苦这回事?」帝释说:「你若不信的话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也不可为家法而施,有人是因为代都是修善之家,家法规定:早上起来必须洒扫庭除……等等,其中有一样是每月必须布施几次,这是他的家法。有智慧的人不是因为家法规定必须布施而做布施,而是因为乐于行施、乐于利益众生。也不为亲近某人而去布施,因为那是有所求,不是为利益对方。所以有智慧的人行于布施行,他是为了怜愍众生受到苦难,也是为了想要让别人获 三摩地

2018-07-23

虽然这成佛之道非常的遥远,但比起我们无量劫、来无始之后,还要继续的轮回,在未来际还有久远不可说的分段生死要偿受,还有非常多的痛苦需要经,这样来看我们发佛菩提道,这样长养自己的内心的菩提芽种,终将会成就佛果这样的果实,所以应当来发菩提心。所以透过这样就可以了解,我们这芽种种下去,这就是无上的福田;因为这个福超过一切世间出世间之福,它是第一福田,因为 三摩地

2018-07-23

可见释迦牟尼佛的最初发菩提心,完全是自己身其境,感受到地狱众生所受的极重大苦痛,心生哀悯,而起了想要救拔他们脱离的大慈悲心。因为这大悲心不是由别人教导之后才发起的,纯粹是自己观察思惟而生起的,并且也不是以求证最终的佛菩提道——佛菩提果而来发起的;那么以这样的发心,当然不是了因而是生因。既然生因,那就如同我们在前一集当中曾经讲过说:生因就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