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佛法说“无我”,虽有各种不同之层次差别,但最简单的无我概念——五蕴十八界皆因缘所生,无有真实之我存在——也不是单纯的知识所能对治得了,必须有长期的闻熏正知见,确实观行、思维,加上具体的行为实践,在历境对缘中汰换染污识种,进而净化身心,如此才能转化成真实的受用。所以佛所说的八正道,就充分显示出佛法真正的实践特质。二、世间 | admin 2018-07-21 |
![]() |
再来说,一个人如果说要去爬一座山,那么他找到了入口之前,他会经历过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我们来看一下。他要找到入口之前,他一定要去评估:这一座山是不是我要登的?是不是适合我去登?它是不是我想要登的山?那么再来呢,他要确定:我登到哪里,才是真正的爬完这一座山?再来他要了解:我要登到山顶,我需要克服哪样、哪些关卡?他要了解!再来他要知道入口在哪里,接下来他 | admin 2018-07-21 |
![]() |
第三叫作“无垢识”,这是指佛子在历经资粮、加行、见道(通达)、修道、究竟等五位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以后,而使凡夫地真实心中的一切有漏法种,转变为清净的无漏法种,这个第八识就成为无上清净诸无漏法之所依止,名之为无垢识真如。譬如禅宗中土诸祖所悟的真心就是指阿赖耶识,方便说为真如;又譬如西天大迦叶尊者,乃至达摩祖师等诸声闻阿罗汉回小向大以后,修学 | admin 2018-07-21 |
![]() |
所以从世间法学习的历程来讲,其实我们在听闻老师的教诲的时候,本身就已经蕴涵了一定程度的相信的成分在里面,那么这个相信必然要适当的把自我的慢心去除掉,否则你是无从去相信另外一个人对你所说的道理。世间法是如此,出世间法又是如何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华严经》里面非常着名的一个故事,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之前,是带了五百个童子去拜见文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般而言,众生从初发心学佛,必须历经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信心;在十信位中必须经由闻熏,而发起信、进、念、定、慧等五种善根,在五根发起之后,再依这五根为基础,继续进修后面五信位的功德。如果没有修习这十信位功德的人,就是还没有发起菩萨种性的人。譬如二乘无学圣者们回入大乘别教以后,仍然要具足这十信位的功德,将来才能悟入诸佛的所知与所见;这是因为二乘无学法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你如果不能深信三世因果,对于这个修证的部分,未来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证,那这里就会存疑,说真的是这样走吗?所以我们说,具足了清净信以后,就能深信三世因果。可是这样的清净信呢,以这个为基础能够长养五根。也就是我们讲的,修集这个福德资粮之首就是修集善根,善根之首就是信根;你能够具足这样的清净信,就能长养五根,长养善根。因为你于三宝有清净信,能够信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种姓的人就不会专在身分上面用心,他可不管出家或在家,只要有,确定是,那就是他的老师、师父;如同善财大士一生证得五十二个阶位而成为等觉大士,就是不在身分表相上用心的菩萨种姓人;所以历经六位出家菩萨、四十六位在家菩萨总共五十三参之后,成为等觉大士。他若是执着于声闻身分(出家身分),而不依佛菩提道的法义修证为依止,就只能随从三贤位及凡夫位中的那六位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是平实导师多年来的传法经验,也是一种亲身经历的惨痛教训,正觉讲堂前后三次的法难、三批开悟之人退转乃至做出谤法之事,皆是因为快速引导学人开悟所惹的祸。也就是说,众生心性未调柔、我见没有断尽、慢心尚未降伏、菩萨性未发起、知见未通达以及见道福德未具备之前,是不能堪受如来藏大法之贵重。是故正觉讲堂在学人求悟前,皆须经禅净班共修熏习两年半,使其缘熟再来参究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从这里佛的开示,我们知道上品上生者,他不是坐一般的莲花去极乐的,而是坐金刚台去的。也就是说这个上品上生者,他是坐金刚莲花台而往生极乐,而且是西方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般而言,众生从初发心学佛,必须历经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信心;在十信位中必须经由闻熏,而发起信、进、念、定、慧等五种善根,在五根发起之后,再依这五根为基础,继续进修后面五信位的功德。如果没有修习这十信位功德的人,就是还没有发起菩萨种性的人。譬如二乘无学圣者们回入大乘别教以后,仍然要具足这十信位的功德,将来才能悟入诸佛的所知与所见;这是因为二乘无学法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五)克勤圜悟禅师说:悟后只要转依自心如来一味一相之清净无我真如法性而行,自能于历缘对境中不夹杂一切烦心琐事,纯依真心一心而住时,心境就洞然无遮,没有爱憎而又离于虚妄之取舍,不分别彼真心与五阴我,也不作得失之分别,于一切法中坦率自然的安住,因为一切法都是我自家真心宝心不思议处、清净圆明妙心所受用之物罢了。悟后觉知心应该依此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你经历参究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否定离念灵知的变相,意识心离念灵知有很多种的变相,你藉着参禅过程而不断的观行,了知确认祂的种种变相全部虚妄,那就是断我见的过程;在这个前提下找到如来藏时,你就不会退转了!所以断我见烦恼是很重要的,若能先断我见,就算是没有明心,也不会无量世再受大苦恼,最多就是七次人天往返受生,也能证得阿罗汉果而出三界生死。--以上恭录于《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是常见外道法,渗入佛门之中,由来已久;众多错悟大师竞执意识为常不坏灭之真如,要而言之,不外如下十七种:一者空明觉知之心,如密宗红教白教花教之莲花生、密勒日巴、冈波巴、历代噶玛巴法王、敦珠法王、当代之卡卢、创古、宗萨钦哲、泰锡杜、顶果钦哲...等金刚上师,皆是此类人。二者无思惟妄想之灵知心,如圣严法师、法禅法师、元音老人、王骧陆、义云高、仰谔益西诺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212,b12-21)所以我们闻说其中菩萨事行,便如是惊叹,十方世界为何有如是精进如斯的菩萨,我们当进入五浊恶世,一样发愿成就如来正果,所以许多菩萨正是因为仰慕本师释迦牟尼佛因地的志行,发菩提心,所以我们也是如此而来到娑婆世界,今天也应该继续往菩萨道前进,不要于二六时中去卖弄机锋,这样便是走偏锋,而不是在菩萨道上用心;因为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去理解菩萨胸怀,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能在证得初果之后,渐次入于大乘究竟了义中修集福德者,久后缘熟时亦有悟缘,自可悟入实相而起般若实智;由此可知,断我见而证初果之后,进则可以求证大乘见道之禅宗明心等法而起实相般若智慧,入菩萨数中,永不退堕于意识我见中;退则可保解脱生死之进程,至迟历经七次人天往返,必尽苦边,得出三界生死;故说当今学佛者之首要急务,为断除三缚结。然而欲断三缚结者,其首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当然,以上阶段学人未必都要一一经历,在善知识的帮助下,可能一句话一个机锋就悟了。祖师帮助学人悟入的手段各有不同,禅门有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的典故。尽管祖师神头鬼脸,接引学人的方式大相径庭,然其实质皆是采用直指的方式,让学人于刹那间一念相应而触证第八识如来藏。或谓禅宗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可以脱离经教存在,中国禅宗是老庄化、玄学化的产物,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病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可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没有人不曾病过;很多人修学佛法,可是修学了佛法以后,他们在疾病当中有没有去探讨过:我这个病是从前世来的,因为前世累积了许多的烦恼,也因为种种的不如理作意,以及邪知邪见的熏习,所以产生了许多的妄想颠倒,就从往世的妄想颠倒及种种烦恼中生出了这一世而有这个病。如果不是前世的妄想颠倒与烦恼,今生不会有这个人身,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中品上生者,……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者,……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helli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亦如天童山密庵和尚之出身于虎丘禅法:【释咸杰,字密庵,福州郑氏子也。其母梦庐山老僧入舍,遂举师。自幼颖异过人,及壮剃发进具;遍参知识,最后谒应庵华和尚〔克勤大师之法孙〕于衢州明果庵。一日问曰:如何是眼?答曰:破沙盆。应庵颔之,说偈曰: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顶门;相从今四载,征诘洞无痕。虽未付衣钵,气宇吞乾坤;却把眼,唤作破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亦如天童山密庵和尚之出身于虎丘禅法:【释咸杰,字密庵,福州郑氏子也。其母梦庐山老僧入舍,遂举师。自幼颖异过人,及壮剃发进具;遍参知识,最后谒应庵华和尚〔克勤大师之法孙〕于衢州明果庵。一日问曰:如何是眼?答曰:破沙盆。应庵颔之,说偈曰: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顶门;相从今四载,征诘洞无痕。虽未付衣钵,气宇吞乾坤;却把眼,唤作破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