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譬如歇斯底里症患者清醒时不愿意说出心灵的创伤,当他被催眠后,就很容易说出自己的坎坷经,过后也记不得自己被催眠时所说的话。心理学家由此观察到人的心除了自我能感觉到的意识之外,还隐藏着另外一个其本人也不曾觉察到的心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心理学家称之为潜意识,并认为人心就像一座冰山,意识仅仅是浮在海面上的一角,海面下的那巨大的冰体就是潜意识,是潜意识决定了 三摩地

2018-07-21

公元七世纪上半叶,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周游印度百余国,时十余年,详细考察并记录了印度各地的佛教状况。彼时印度除了个别地区佛教尚具备一定规模外,在大多数地区都已衰败——各地纷纷呈现出寺多僧少的惨淡景象(详见《大唐西域记》玄奘大师著)。玄奘菩萨取经回国后,我国汉地大小乘经典大致备齐,特别是前有鸠摩罗什大师力弘中观,后有玄奘大师主唱唯识,大乘佛 三摩地

2018-07-21

然而什么是客观?集了许多人的主观妄想,以形成共识,就是客观?「众口铄金」就是客观?依据有限而偏颇的史资料,而做出的逻辑推论就是客观?以这些态度研究世间学问,都已经失之偏颇了!更何况讲求实证的佛法,岂可如此轻率!以佛法来说,真正的客观必须契证如来藏,转依其清净、无为体性,所发起的观慧才是客观。其实,真正的科学必须经得起事实的重复验证,而不是只有资料 三摩地

2018-07-21

由此可知,证悟如来藏阿赖耶识,对于三大阿僧祇劫的成佛程来说,只是一个起步,何足称奇!但祂却又是修学一切佛法的基础,是步入相见道的唯一基础,故五祖弘忍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也是在说明这个道理。所以从学佛的基础来看证悟阿赖耶识这件事,却又是弥足珍贵。------《正觉电子报009期》<从微笑浅谈末那与意识之奥妙>余瑞文 (原标题:从微笑浅谈末那与意识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要修定,你就必须在缘对境之中去断除对世间法的贪着,才有可能成就。末那识的这种遍计执性在意识尚未加以检查的时候,末那识往往会依过去的习气运作。所以难陀尊者仍有先看女众的习气,但是当他的意识发觉到这个现象的时候,就会纠正末那;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纠正而消除染污末那的习气以后,才能渐渐成为清净的末那,习气才算是真正的修除了。染污的末那识想要转变为究竟清 三摩地

2018-07-21

这种佛菩提的修行,不共于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之法道;证知及发起十地圣种性道,如是经三贤位的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在三地满心位起,发起意生身、智生身等,远离灭尽定等声闻三昧,也远离贪着世俗三昧等行。由此缘故,大慧啊!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的话,应当次第清净如来藏名义及识藏之名义。大慧啊!如果没有这个识藏名为如来藏的话,就不会有世间万法生灭的现 三摩地

2018-07-21

公元七世纪上半叶,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周游印度百余国,时十余年,详细考察并记录了印度各地的佛教状况。彼时印度除了个别地区佛教尚具备一定规模外,在大多数地区都已衰败——各地纷纷呈现出寺多僧少的惨淡景象(详见《大唐西域记》玄奘大师著)。玄奘菩萨取经回国后,我国汉地大小乘经典大致备齐,特别是前有鸠摩罗什大师力弘中观,后有玄奘大师主唱唯识,大乘佛 三摩地

2018-07-21

奘师留学印度十几年,得那烂陀寺住持戒贤大德心传,尤其在唯识、因明上造诣极深,于曲女城无遮擂台上立论,时十八天竟无一人敢于出来辩难,因而不战而胜,声震五印,获大乘天之美称。回国后组织宏大译场,潜心从事翻译,同时授徒释疑。在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八识体系融会贯通、倒背如流,中文表述字字珠玑、得心应手,在此炉火纯青之时,用四组十二首七绝,将这包藏宇 三摩地

2018-07-21

再说,诸佛如来都是由于在因地时亲证阿赖耶识,并且经长时程的悟后起修,最后才能成就究竟佛道。到达佛地时,第八识心改名称为无垢识真如,可仍然还是阿赖耶识自体,只是心体中所含藏的种子究竟转为清净了。所以说,学佛人不可以外于阿赖耶识而求佛法,也不可以擅自建立阿赖耶识的所依,因为阿赖耶识无所依,否则就堕于“头上安头、转易佛法内涵”的过失中。因为阿 三摩地

2018-07-21

等以后过一段长时间再来试验一下,有没有真的断了?瞋恚也是一样,须多经几次的逆境,经过很多次逆境下来,真的没有动怒才算数。什么叫真没有动怒?必须在当下没想到要生气,事情过了根本就忘记它了,才是真正的无动怒。人家当面褒奖你:“你真厉害!你境界怎么那么高?”此时要观察你的心里有无欢喜?如果心里欢喜,洋洋得意,那就是瞋恚未尽,因为这个欢喜跟瞋恚 admin

2018-07-21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修炼定力!忆佛拜佛中修炼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修炼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 admin

2018-07-21

 禅宗三关,自古以来,经投子大同、岩头全豁、罗山道闲...五祖法演、克勤圜悟、大慧宗杲...无门慧开禅师以来,皆同余说。余诸祖师虽亦偶然别有三关之设,而不同于此三关者,悉是别别施设,非是祖祖相传、众所认同者,是故于此略不陈述;后若有缘,当于公案拈提中别叙。 至于近来有一“密宗大法王”仰谔益西诺布者,谓禅宗之过重关,即是具有神足通而能穿 admin

2018-07-21

禅宗三关,自古以来,经投子大同、岩头全豁、罗山道闲...五祖法演、克勤圜悟、大慧宗杲...无门慧开禅师以来,皆同余说。余诸祖师虽亦偶然别有三关之设,而不同于此三关者,悉是别别施设,非是祖祖相传、众所认同者,是故于此略不陈述;后若有缘,当于公案拈提中别叙。至于近来有一“密宗大法王”仰谔益西诺布者,谓禅宗之过重关,即是具有神足通而能穿墙入壁及穿越 admin

2018-07-21

若能在证得初果之后,渐次入于大乘究竟了义正法中修集福德者,久后缘熟时亦有悟缘,自可悟入实相而起般若实智;由此可知,断我见而证初果之后,进则可以求证大乘见道之禅宗明心等法而起实相般若智慧,入菩萨数中,永不退堕于意识我见中;退则可保解脱生死之进程,至迟经七次人天往返,必尽苦边,得出三界生死;故说当今学佛者之首要急务,为断除三缚结。然而欲断三缚结者,其 admin

2018-07-21

也唯有这样错误邪寻的方法,才不得不要继续保任,所以和真悟的人之间所说的保任大不相同:真悟的人知道这件事太平常了,所以对于刚开悟的人,就要提醒他,不要退失,要保任,因为刚悟的人可能过了几年以后,就还是去追求有为法去了,所以不能安住这样的无为法,退失了,而且保任的另外一种含意是,要保持妄心不要去造作恶业,要知道真心的持种功能是一直都在,因果不爽,所 admin

2018-07-21

又譬如,要圆满十回向位的功德,就要成就如梦观,现观往世所行菩萨道之种种行,虽然在目,恍如昨日,也看见此世所为一切修行利众等事项,悉如梦中无异。菩萨成就如梦观后,得以圆满十回向位,转入初地修行。又譬如圆满成就十地满心的大法智云的功德以后,便转入等觉位。于等觉位已经没有任何一法可以修学,所欠缺的仅是福德,所以整整一百劫中专门修集福德,以成就自己的三 admin

2018-07-21

悟后缘对境去修除一念无明之四种住地烦恼。去修学增上慧学,也就是唯识学的经典和论藏,还要随分随力修学四禅八定,舍报时应当要往生极乐世界面谒西方三圣,可以立刻获得无生法忍,进入第八地。经由无生法忍的获得,可以立刻发起阿赖耶三昧,到这个境界就有能力回入娑婆,来到这个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也可以来到这个世界的色究竟天宫礼拜供养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 admin

2018-07-21

各位菩萨,假使您要问:“请问:一个凡夫众生修学佛法,到底要经过多久的时间才能成佛呢?”我们就大致的情况来说,佛菩提道的修行可分为别教菩萨五十二阶位的修证程,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总共五十二阶位的修证。除此以外,我们也可以依唯识五位渐次而修。那什么是“唯识五位”呢?所谓“唯识五位”就是指资 admin

2018-07-21

“来世必能……继续修行,就是劫在生死中修行。由初发心而到久发心,久发心而进入不退转,由不退转而成佛。菩萨越修功德越大,利济众生的功能也越大,菩萨道是不限于初心的,不过弘扬菩萨道,总要从人的初发心说起。”可见,双方的观点皆有一定的道理,似乎无法沟通。然而,其中隐藏着两个问题:第一,印顺法师不承认初发大心者的修行是菩萨道的本意, admin

2018-07-21

想要转变为究竟清净的末那识,必须在悟后经长时间的缘对境中,一分一分去转变祂,并非一悟就可完成的。但也不是像世间法上所讲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要有决心,努力去做,时间久了,还是可以有成绩的。 -----平实导师《甘露法雨》问答——————————————阿罗汉与佛的差异从 admin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