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一、即使百岁之比丘尼,见新受戒之比丘,亦应起而承迎礼拜,敷净座请坐。二、比丘尼欲结夏安居时,不得与比丘同一住处结夏安居,但也不得远离比丘住处结夏安居。三、比丘尼当每月两次,前往比丘处求教诫法,自我策进道业。四、比丘尼结夏安居结束,应于比丘众中行忏悔之法,若比丘尼有见、闻、疑等三方面过失时,应请求比丘指摘。五、比丘尼应恭敬比丘,不得妄加骂詈毁谤。六、 三摩地

2018-07-22

】这段让产生极大的困惑:受戒后同卖身小姐行淫,若给钱就不算犯戒吗?另有:【若优婆塞,虽都不受戒,犯佛净戒人者,虽无犯戒之罪,然后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疑问:若未婚的男女朋友中有一人受过邪淫戒(受戒方只是单独求受了邪淫戒和杀生戒),然后二人因为真实的感情在婚前发生淫行,那么未受戒的一方是否如同上述中所说的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受戒的一方 三摩地

2018-07-22

像在受戒之前,要先由和尚或阿阇黎行羯磨法,询问求受戒者之前是否曾经违犯了戒经中所列重戒或轻戒的罪,乃至于有无违犯逆罪。如果所犯是七逆罪,当然就遮止不许他受戒,如果只是犯了戒罪,则让他如法忏摩,就是要行忏悔法,向四位已受戒而不曾犯十重戒、戒体未失的菩萨戒子忏悔,以求灭除障戒之恶,发起感戒之善;这样作法成就,受戒才得戒,这就是受戒前的羯磨。受戒以后也有 三摩地

2018-07-22

其实:皈依不是受戒,皈依就是你成为佛弟子。皈依并不会改变你任何当下的生活习惯。皈依就比如去学校注册一样简单。注册了你就是在册生,没皈依去学佛法等于旁听生。皈依后是否受五戒全凭自愿:有条件,愿意受持五戒的当然很好。如果只能受持其中一戒、两戒那也很好;如果条件不具备,只是三皈依不受戒同样很好。佛法大门是向所有人,所有不同条件的人敞开的,谁都可以轻松的走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如果我们到任何道场去受戒的时候,都应该要听听他所说三归依戒的内容,如果他说的是正确,我们就知道传法的人他有戒体。因为他有戒体,我们听受了之后,我们就知道我们本身有戒体,因为我们知道,清楚的知道如何持守。可是如果我们去归依的时候,他不跟我们讲应该持守的范围,这样的话没有戒体,没有戒体就是随缘的、结缘的归依而已,这样的话还没有真正进入佛门。所以我们 三摩地

2018-07-22

如《优婆塞戒经》第三卷《受戒品》说:“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五处所,所不应游:屠儿、淫女、酒肆、国王、旃陀罗捨”。故于此五处善能远离,亦是最殊胜的所行圆满。(3).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即于诸小随小学处,若有毁犯,应见为生起大罪恶的根源。如《大般涅槃经》说:“昔轻小罪,以为无殃,滴水虽微渐盈大器,且受报不爽”。又如《地藏菩萨本愿经》说: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声闻僧呢?这是不受菩萨戒的声闻僧,我想应该是没有!因为佛门中的出家人都是兼受菩萨戒的,所以出家受戒时才会有三坛大戒嘛!可是这些已受菩萨戒的出家人中,心态确实已经落到声闻僧之中的人,其实并不少;但他们自己并不知道已经落入声闻僧的心态中,而且他们也不是天生的声闻僧、声闻心态,而是出家受戒时在戒场中被作了错误的教导以后,才开始转成声闻僧的 三摩地

2018-07-22

只是信佛菩萨,祈请加持保佑,这个信还比较粗浅,还只是信位修学的开始,难免有进有退,待到进入信佛法阶段就开始了解和思考佛菩萨到底在讲什么,佛菩萨依据什么而成就佛道,乃至进一步发心决定要走上成佛之道,将修学佛法当做生命中最大一件事,将修行者、佛这样一个身份当做是自己的第一身份,第二身份才是关于自己在世间的身份,父亲、妻子、总经理、设计师等等,如此怎样的 三摩地

2018-07-22

受戒后有五种地方不能去:屠宰场、妓院、卖酒饮酒的场所、官场、监狱官员的住家。此外当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广说。至于藏密受灌顶时,不论事部、行部、瑜伽部,都要受藏密独创的「三昧耶戒」,正因为有此邪淫戒律的规范,藏密行者才会有如此隐密邪门之事,而都自以为是合于佛教戒律的真正修行。如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广论》49页说:【《苏悉地经》〈咒毗奈耶品(转真言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如果我们到任何道场去受戒的时候,都应该要听听他所说三归依戒的内容,如果他说的是正确,我们就知道传法的人他有戒体。因为他有戒体,我们听受了之后,我们就知道我们本身有戒体,因为我们知道,清楚的知道如何持守。可是如果我们去归依的时候,他不跟我们讲应该持守的范围,这样的话没有戒体,没有戒体就是随缘的、结缘的归依而已,这样的话还没有真正进入佛门。所以我们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说,佛菩提道具足修证的首要就是三归依,然后是受戒。能得三归都很不容易的,像诸位这样真正得三归,很不容易,往往归依到谤法之师,根本就不得三归啊!所以三归的亲得真的不容易。得了真正的三归以后,要再得善知识而亲证更不容易。你们去禅三精进共修的第一天,我就先帮你们断除三缚结,这就是遇善知识、得善友教。可是断三缚结,依据《楞严经》的,那真是很困难!衡量现 三摩地

2018-07-22

那第二段,佛又继续这么讲说:善男子!若受戒已,当知是人为诸天人恭敬守护,得大名称。虽遭恶对,心无愁恼;众生亲附,乐来依止。(《菩萨优婆塞戒经》卷六)也就是说受了五戒以后,那么这样的人,会受天人恭敬守护,就是我们说的,会有二十五善神来守护——你能持一戒就有五位善神守护,你能够持五戒,就有二十五位善神守护。因为你持了五戒能够让人恭敬,会得到大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如果我们到任何道场去受戒的时候,都应该要听听他所说三归依戒的内容,如果他说的是正确,我们就知道传法的人他有戒体。因为他有戒体,我们听受了之后,我们就知道我们本身有戒体,因为我们知道,清楚的知道如何持守。可是如果我们去归依的时候,他不跟我们讲应该持守的范围,这样的话没有戒体,没有戒体就是随缘的、结缘的归依而已,这样的话还没有真正进入佛门。所以我们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我们众生应当来想:到底什么样的境界,到底什么样境地,是我下一生应该前往的地方?我这一生受用五欲,但是我是不是要在五欲中得到自己所应得的,不是作非分的五欲,所以受戒起来并没有那么困难。佛施设这个戒,并不是叫大家一切的五欲都放弃,因为我们还达不到可以对五欲作非常清楚的实相的观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来思惟,戒律并不违背这世间上的五欲等等,只要你的 三摩地

2018-07-22

那第二段,佛又继续这么讲说:善男子!若受戒已,当知是人为诸天人恭敬守护,得大名称。虽遭恶对,心无愁恼;众生亲附,乐来依止。(《菩萨优婆塞戒经》卷六)也就是说受了五戒以后,那么这样的人,会受天人恭敬守护,就是我们说的,会有二十五善神来守护——你能持一戒就有五位善神守护,你能够持五戒,就有二十五位善神守护。因为你持了五戒能够让人恭敬,会得到大 三摩地

2018-07-22

这位比丘说:我刚出家受戒不久,只知道离世间的痛苦,其他的我不知道,我没有道德也没有读过经,也没有读过书,你问我这个,我没法答复你,你找一个读经的法师去请问他,看你这朵花供了之后,有多大的福德?他又找到一位读经的法师,这位读经的法师说:你供这朵花多大的功德我不知道,我也没有神通,我只是读经,我自己求福德,供花的功德,经上说是有的。你这枝花供的功德多大 三摩地

2018-07-22

善男子!出家菩萨若有在家,亦当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即是法行:供养父母、诸师、和上、耆旧有德,施于安乐;至心受戒,不妄毁犯;受寄不抵,见恚能忍;恶口恶语及无义语,终不为之;怜愍众生,于诸国王、长者、大臣恒生恭敬怖畏之心;能自调伏妻、子、眷属,分别怨亲;不轻众生,除去骄慢,不亲恶友;节食除贪,少欲知足;斗诤之处,身不往中;乃至戏笑,不说恶语,是则名为 三摩地

2018-07-21

受戒已,复得远离恶戒无戒,是名离对。受持戒已,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既受戒已,施诸众生无恐无畏,咸令一切离苦获安,是名利他。忍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庄严菩提者,因忍故得修善。修善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既修忍已,能离嗔恶,是名离对。忍因缘故,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忍因缘故,人生喜心、 三摩地

2018-07-21

若有人能归三宝已,虽不受戒,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虽复在家,如法而住,是亦得名为优婆塞。若有说言‘先不归依佛法僧宝,当知是人不得戒’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我先说‘善来比丘’,是竟未得归依三宝,而其戒律悉得具足。或有说言:‘若不具受则不得戒,八戒斋法亦复如是。’是义不然,何以故?若‘不具受不得戒’者,求有优婆塞 三摩地

2018-07-21

若不依于三宝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坚,如彩色无胶,是故我先归依三宝,然后受戒。若终身受,若一日一夜,所谓优婆塞戒、八戒斋法。夫世戒者不能破坏先诸恶业,受三归戒则能坏之;虽作大罪,亦不失戒。何以故?戒力势故。俱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不受戒;已受戒者犯则罪重,不受戒者犯则罪轻。何以故?毁佛语故。罪有二种: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是二种罪,复有轻重。或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