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近几年来,说话之中,多有谨慎,至少不像当初出道之时,说得过满,乃至禅堂更易原来「清楚明白作主」字样等等,如何不说是阅读导师书籍之功劳;虽然如是,禁止阅读导师书籍,不免太过,这因果将来还是不免偿还。的某某老人,更不足论,直至命终,尚不悔改,直接,枉费其私底下阅读导师书籍,慢心如是,有何可敬之处?其某徐,更因慢心所障,毁谤贤圣,枉费一生宏扬佛法,如今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再者,对初学佛者来说,我们建议得要从「信受因果」入手,再来得要有「发菩提心成就佛道」之愿,然后确实履践之。因为,我们是「学佛」而不是「学罗汉、学缘觉」,这就是大小乘种性不同的差异,故于大乘之法要「信、愿、行」是非常的重要。然而,诸佛弟子却应当以智慧检查所信之法真实否?所发之菩提愿是否符合佛所开示之真义?所作之身口意行是否符合菩萨道之精神?而非外道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另外一个版本(白话文翻译):世间所有众生的身体、长相,一切皆是因果,世人的身形相貌、言行举止、行动作为,没有一个众生是无「习气」的,每个众生的习气都由来有之,端看此人的外相、言行、动作就可以知晓,从六道中何处来。习气就像大蒜的气味一样,即使将它碾碎了,洒上香水,也难以消除,物以类聚,众生也因习气群聚,制造共业。从地狱中出来生于人间的众生-1、听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本心自体体性迥异意识心会取六尘,从来不取,但能执藏一切因果种子。16.本心自体清净,但能够储藏种子,体现世间万有。17.本心常自如如,远离一切意识心所知的清净不清净,定不定,乱不乱。18.本心不是虚空,而真有实体。19.本心无形无相,非是物质。20.本心无有物质可说似,但虚空思量也不是。21.本心离开一切取舍,离开意识心所缘取的六尘境界相。22.本心离开一切相待对待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时间是依据具体的事物及其因果流变所幻现出来的一种形态,有具体事物存在,有事物的前后变异,即有时间前后延续的现象。《杂集论》卷二云:时者:谓于因果相续流转,假立为时。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续转故。若此因果、已生,已灭;立过去时。此若未生;立未来时。已生未灭;立现在时。时间的划分也是建立法,是依具体存在的事物的变异—运动建立的法,如:地球围绕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法的理论: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为其本身的假定罢了。第二、佛法的目的,是要使人人成佛,但其他宗教,却绝不许可人成教主。佛教里有至高的佛陀,有菩萨,也有天神;但是佛教里的至尊的佛却与其他宗教的教主完全不同。要说明这一点,我想先对佛下个简单的定义。通常我们简称释迦牟尼佛为佛。在历史学家的眼光里,释迦牟尼佛是二千五百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里还想再讨论的是佛教对于「因果报应」的说明。虽然我们经常听到的是「种瓜得瓜」的说法,但佛教的因果说,详细一些,应该说是:「因缘果报」。那就是说佛教在因与果之间,十分重视一个「缘」字。什么叫做「缘」呢?「缘」有什么作用呢?比如说我们种下了一颗瓜子在地下(因),但如果没有日光、水份、肥料、或人工的辛勤培育(缘),它就会影响到种子的萌芽、茁壮、和开花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佛菩萨所产生的智慧不是这样的,所引生的三昧境地也不是这样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境地、任何时空点,祂都能显现,只要不违背因果,祂就可以显现,所以如来藏的功德藏是超过一切诸法,祂真的是可以出生一切诸法。而我们无始无明而产生的思决定,让我们被这些无尽的业果所缠缚,所以如来藏产生了符合我们业道、业果的种种功德藏,祂一样满足我们,但这不是世间法说的机率问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约在一家茶馆用英文谈论着心经,师父用英文跟我解释因果、轮回这些事情,这都还不稀奇。有趣的事情在后头呢!师父一听完我跟他提到的个人烦恼的時候,他索性要我左手提起他刚买的三罐番茄汁,一边提着,一边跟他说话。可想而知,我左手感觉到疲劳的程度,跟时间成了正比。也懊恼着为何师父要我一边提着三罐蕃茄汁,一边跟他说话。受不了这样的酸楚,我自行把左手放下,却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有智慧的人应该要藉着因果定律来改变自己未来世的果报,努力断恶修善、改往修来,使这一世的善业永远大于往世所造的恶业,让恶业果报永远无法现前,这都是因为大业先受报的缘故。如果世世都行大善业,让恶业永无受报之时,一直到成为大菩萨了,有能力轻易受报而不觉大苦时,再来受报,并且可以藉这样的因缘来广结众生缘,广度有缘众生。因此说,一切善恶业之果报都是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随时教诫就是应时说法,应时说法就是爱语;要随着起贪结、或起瞋结、起痴结时,经由譬喻、或者经教言说,或者解说贪、瞋、痴等过失导致的因果,然后为众说种种对治的法门,让众能够针对自己的烦恼来远离,这个就是爱语。实义菩萨要教导在家,修学爱语、柔软语,同时也要学习不恶口、恶语,也不说调戏无意义的话,以便庄严口业。因为这个口业很随便的在语言上面去现行,当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相较于那些不懂因果,不信因果的可怜人,他们遇到这种子媳不肖的境遇,往往只会怨天尤人,抱怨子媳不肖,而不懂得因在自己,从自己的心性上来扭转自己的境遇,如此抱怨不迭而延宕了自己忏悔的时机,只会延续自己所应受的苦果了!为什么忏悔能够转易恶的业力的扩大呢?这就要认识佛教的忏悔之法,忏就是发露,承认自己身口意业的罪过而不覆藏,发起内心的惭愧、悔悟之心;悔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首先要说明的是,因果报偿历历不爽的因果法则,是佛陀重要的核心教义,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佛教认为,因果酬偿的法性,正如同一切人可见种子种在田里,时机成熟就会萌芽、成长、结果的世间现象一样;因此佛教中就以田来譬喻,建立了福田这一个名词来说明因果酬偿的现象,以及因果酬偿过程中确实存在的法性。说人们在履践德行,也就是在造作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什么叫以存道意呢?就是对于法道,就是永远存在的法性,这个法性是因为有第八识如来藏的常住,所以使得因果的法性永远存在。我们应该要存着这样子修菩萨道的这个意思,有了这个意思,才是众生彼此再相见的一个基础。而且在这个基础之下,众生之间就不会去争夺世间的无常之物,那这个世间的众生彼此就能够和乐相处(xiāngchǔ),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互相的争夺。所以,转轮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另外,《地藏菩萨本愿经》更是世尊为了报答母亲因为生祂而往生的恩德,亲自到忉利天宫来为母亲以及诸大众开示地藏菩萨过去世孝亲的因缘,以及因果报应的道理,所以《地藏经》又常被称为佛门的孝经。除了孝养父母、敬事师长之外,世尊也在诸经中教导我们要和顺妻子、忠信怀义、敦修礼让、谦敬于人。这些道理和我们中国儒家所提倡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不孝的众逆子,饿死亲娘的现世果报我的邻居给我讲述了两段发生在她们家乡的事情,问我这是不是佛说的因果报应。吉林省某县,一个村子,一家八口人在不长的时间里演绎了一场人间悲剧。十里八乡都知道这件事。虽然他们不懂什么叫佛法,却都知道这叫报应。这一家的父母在几十年的岁月里,面朝黄土背朝天,拉扯大三个儿子、三个闺女共六个子女。并一个个为他们娶了媳妇,盖了房;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讲因果,是教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逃避。我觉得在教育孩子上因果的规律其实是相当明显的。记得很多年以前有个学佛的朋友曾举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说很多人不相信三世因果的道理,认为是迷信。其实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很多时候都直接或间接体现了三世因果的道理。比如有一个人,总是开快车、闯红灯,害得别人都出了车祸。自己反而一辈子没事,既没被逮着,油皮也没擦伤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这些情绪常会和身内的五脏六腑的伤病互为因果,譬如说如果经常发怒的话,那么就会伤到肝脏;反过来说如果肝脏生病了,也同样会让一个人经常发怒。而这七情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最主要就是从色、声、香、味、触、法等这五欲六欲而来的。因为面对种种境界的时候,心中生起了对于境界的苦乐受,或者是违逆得失的想法,因此就连带产生了七情等种种情绪。儒家四书中的《中庸》一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如果只有在现象界上,教们去观蕴处界无常、苦、空、无我,又会落入诸法是一切法空、一切法空无,舍报后皆空;一切法灭尽之后,有情众生也就消失了,而三世因果也就不能成立,又会落入外道无因无果断灭见中。所以世尊不会只教导们去观蕴处界当中非有我、诸法当中无我,也同时会教说,在诸法无常、苦、空、无我背后,亦非无我,也不全然是无我,背后还有另外一个真我。众生身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举例来说,如果有人愿意接受三归依,是不分男女的,只要能够信受因果,信受佛法僧三宝,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幼,一切有智慧的人、有知识的人,只要愿意信受三宝,归依三宝,在如法的三归依以后,一样可以得到三归依的戒体。并不会因为这个人是男是女的种种的差别相,而会有男人可以受三归依、女人不能受三归依的这种不平等的待遇;因为三归依的成就,跟男女相貌没有关系,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