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二乘入无余涅槃 二乘人舍报时是要把六根与六识全都灭掉而入无余涅槃的,乘菩萨却不是如此。(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1月初版首刷,页298。)二乘入无余涅槃灰身泯智 泯就是消灭、隐没的意思。二乘圣者入无余涅槃后,色身茶毘了,变成灰了,所以说是灰身。既然色身已经茶毘成骨灰了,他就不再有意识心重新出生, admin

2018-12-27

宗喀巴如是言者,意谓密宗行者若离贪欲者,其罪最重,三界之中更无余罪于“离此双身法贪欲之罪”。宗喀巴更言:【如是离贪欲,汝终不应为】,而教令弟子:【汝受用欲事,但行无所畏】,教令黄教在家出家弟子应依密宗教义而受用诸女人,而言“汝受用欲事,但行无所畏”;如是之言,明载于宗喀巴所著之《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狂密与真 admin

2018-12-27

此第八识如来藏心是小品般若经所说之空性,谓“菩萨心、无住心、不念心、无心相心、非心心”宣说如是心之中道性、无我性、无智性、无无明性、不垢不净性、不增不减性、不断不常性、不生不灭性、不来不去性;此空性心远离有无、常无常、一异、俱不俱等,故名中道。(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真实如来藏》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10月改版七刷及《宗门正道》公案 admin

2018-12-27

菩萨秉承世尊圣教,《瑜伽师地论》、《乘起信论》、《中论》、《百法明门论》阐述的皆是八识正理,《成唯识论》论中以七转识来指称其它七识。又唯恐世人迷惑于六识,玄奘师以地上菩萨的深妙智慧造《八识规矩颂》,将八识依特性之不同分成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四类概括成颂,以利益后世广佛弟子。中文名八识外文名Eightconsciousness性   质 admin

2018-12-27

如来藏一词,出自佛经,在经论中,一义而多名:以“识”而言,有阿赖耶识(《华严经》《楞伽经》《瑜伽师地论》)丶异熟识(《乘本生心地观经》《瑜伽师地论》)丶无垢识(《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方等集经》)丶阿陀那识(《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丶藏识(《华严经》《乘本生心地观经》丶《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楞伽经》)。以“心” admin

2018-12-27

html第01集学佛的目的(一)正源老师主讲第02集学佛的目的(二)正源老师主讲第03集佛法之实修与念佛正源老师主讲第04集略说各种念佛法门正源老师主讲第05集念佛法门之殊胜与禅净圆融正源老师主讲 第06集三资粮之信正礼老师主讲第07集三资粮之愿正礼老师主讲第08集积集世间福德之行正礼老师主讲第09集受持三归之行(一)正礼老师主讲第10集受持三归之行(二)正礼老师主讲 admin

2018-12-23

慧禅师真赞[宋]陆游平生嫌遮老子,说法口巴巴地。若是灵利阿师,参取画底妙喜。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 admin

2018-12-23

   末法时代,密教横行,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佛法本非迷信,犹如日月一样磊落光明,皎然纯净!祂调化人心的刚强、点亮智慧的明灯!乃是这宇宙间亘古长存、永恒不变的真理!然而如今的中土,强敌环伺,国土危脆,面对境外各色外道猖獗的渗透,国家焉能听之任之?佛法之于华夏,千年传承,早已嵌入灵魂、深入识海,焉能断绝呼?然时局艰辛,我佛陀圣教亦需体察国之 admin

2018-11-21

我们且先不说这个不断在执取的你,先来说一说家所知道的自我——意识;家都没有真的认识意识,老以为意识就是自己;所以往往以这个能知能觉的见闻觉知心为自己,将意根的自己以为是不可知的心。有的人更荒唐,以为意根是脑;如果意根是脑的话,那么应该每一对父母都会看到婴儿带着脑来入母胎,可是明明每一对父母都不曾看到有什么脑来入胎啊!意根是心, admin

2018-11-14

觉囊派的教法,在西藏完全与众不同,主张「他空见」,自称为中观派,有别于中观自续派(红、白、花教)及中观应成派(黄教)。认为一切事物或现象都有实际的本体「如来藏」,本体绝对存在,本体常恒不变。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包含在本体内,因此世人所感知的外境,都是本体所现起的影像;若离开本体,即无外境可言。而这本体本来「自有」,显现于外在的蕴处界等虚妄分别是「他空 admin

2018-11-13

人在一帆风顺时,自我便是最的信仰、最高的宗教,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为己所用。当灾难包括身体、工作、家庭等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事环境出现重变故时,便对自己信心动摇,觉得自己微不足道,转向宗教寻找安慰。诚如唐朝著名政治家、诗人王维所说——“人生几多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休”。我在2006年下半年因工作、生活发生重变故,事业由巅峰陡降 admin

2018-11-10

因为当我们初见面的时候,就看到有几位她的学生,正在恭恭敬敬地为她准备饮食!这让我很是诧异,心里就嘀咕着:“这是谁啊?竟然受到这么高规格的待遇?架子好诶!”因此使我有些退缩,直觉这个人慢心太重,太过盛气凌人,这不是我心目中那种谦恭温让的学佛人。但后来她开始讲解萧平实导师的书籍,书中所讲的道理却深深地吸引了我,就决定先跟她学一段时间再说吧。 admin

2018-11-10

  下面我们说印度六识论的起源:印度之佛教于公元2、3世纪时,龙树菩萨依般若经,造《无畏论》,总有十万偈,宣示藏识空性法门。后由此论中拈出八不之颂,阐述般若的中道实相,并依中道涅槃智证修断等门,分析辨正,成立百偈,建立二十七种观门,宣示八不中道正理,这百偈颂即是《中论》,又名《中观论》。龙树菩萨的中观论不是正面陈述,而是以指出错误知见的方式显示如来藏空 admin

2018-11-07

我们就以世亲菩萨所造的《乘百法明门论》来略为说明这个道理。世亲菩萨在这个论里面这样说: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分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乘百法明门论》) 就是把三界一切万法择取重要的一百法,这一百法可分为五类,称为五位 admin

2018-11-03

前会长之因性丑闻而下台与力弘扬藏传佛教格鲁巴入门书《菩提道次第广论》有间接的关系,道次第强调依师,几乎不谈依经(佛经包含佛、法、僧),利于导归藏传佛教密乘(金刚乘)四皈依,宗喀巴师撰写道次第的本意也是导归密乘。四皈依不是佛制,是藏传佛教密乘祖师所制,将上师凌驾于佛、法之上,有违佛制三皈依。佛言与祖语有冲突,也绝对依上师,加上藏传佛教密乘有&ldquo 三摩地

2018-10-29

苾刍众无量人俱。尔时世尊。有弟名曰难陀。身如金色。具三十相。短佛四指。妻名孙陀罗。仪容端正世间罕有。光华超绝人所乐见。难陀于彼缠绵恋着无暂舍离。染爱情重毕命为期。世尊观知受化时至。即于晨朝着衣持钵。将具寿阿难陀为侍者。入城乞食次至难陀门首而立。以悲力放金色光。其光普照难陀宅中皆如金色。于时难陀便作是念。光明忽照定是如来。令使出看乃见佛至。即便 三摩地

2018-10-14

现时研究禅宗文化,都注重在六祖身上,其实,禅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自六祖创立中国佛教禅宗后,就由他的弟子们一代代传承,分蘖出五宗七家,应验了达摩的预言——“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禅宗,也因此成为中国佛教的最宗派,形成了十寺九禅,无寺不禅的盛况。禅宗文化也因此成为中华文化的心髓之学、中华民族的精神厦,催生了唐宋文化盛世 三摩地

2018-10-14

如果能诵经回向给他们,超度他们,那么同时也会对我们的各个方面有很的益处。盂兰盆节,亦称盂兰盆斋、盂兰盆会,是每逢夏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举行的以供养三宝、超荐七世、现世父母及历代祖先、施食鬼神为内容的佛教节日。道教又称中元节,亦称鬼节。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意为救倒悬,比喻亡者之苦有如倒悬,痛苦之极,应即往解救。佛教徒举行盂兰盆会,其根据 admin

2018-08-23

经文是这样说的:【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众生欲向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其最初所行根本业者,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因信解力增长故,速疾得入菩萨种性。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以一切众生心, admin

2018-08-21

就想办法赶快享受,吃餐,开名车,去旅行,有老婆的人,老婆不在身边还随便到处泡妞。真的而没有看到以后的果报。所以反而朋友们结了不好的缘份。而我们修行人,要第一要行布施。也就是要修人天善法。做人做不好,一定不能成为菩萨,阿罗汉。   甚至很多朋友跟我说:佛教就是要人活在当下。   当下也不过是意识心不断的运作而已,是【行蕴】而 admin

2018-08-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