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这部邪论在中国民国时期,刚翻译过来,就被太虚大师批判的体无完肤!现在却到处有佛弟子不明真相,而盲目信受!喇嘛教正是在曲解佛法的基础上,将密教的喝酒吃肉、男女双修等等外道法当作佛法来修行的!佛弟子不可不慎!他发挥了中观无自性学说,反对瑜伽行派的阿赖耶识,不同意立自证分。承认有离心的名言外境,但认为无论是世俗谛、胜义谛外境都无自性,反对清辨的世俗谛有自 admin

2018-07-22

比方说之前有把般若讲成“以无为本”的这个学说;或者是说,有人就是说从无再生万物;或者有人说“种智之体,豁如太虚,虚而能知,无而能应”……也就是,这些的说法里面的话,几乎都是承继老庄思想里面的“无”这个概念进而阐扬,用无来阐扬般若的义理。那么僧肇所写的《肇论》里面,就是来批判这一些义理的不正确的地方。那么僧肇 admin

2018-07-22

印顺的师父太虚法师更明确地指出印顺的立场不是大乘佛菩萨的立场,印顺对于大乘各宗的批评,太虚法师亦指出纯属印顺的误解。至于在印度佛教历史的分期上,太虚法师对于印顺的批评更加激烈:“原著于此千五百年中乃在马鸣后、无着之前短短百余年为龙树提婆独立一时,马鸣为大乘兴印度之本,抑令湮没,无着与密教极少关系,乃推附后时密咒为一流;约为第一时六百年,第二时 admin

2018-07-22

如果悟了以后不知道自己下一辈子的异熟果是什么,那你这个悟可就太虚假了;这个业异熟是从悟了以后就开始要渐渐发起,可是这个智力要到佛地才能具足,这是佛的第二力。-----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四辑)》〈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原标题:“五根”和“五力”) 三摩地

2018-07-22

并且见性以后,反而说:哎呀!我太虚妄了,山河大地太虚妄了,根本用不着执著。还是舍。一直到佛地,一切种智成就,四智圆明,那时有得吗?还是没有,还是自己心里本来有的法。但是没有经过舍,就不能得到这一些智慧境界。可是获得智慧境界时还是无所得,无所得才是。但是想要能舍,得要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无法舍。世间的大善人是因为他能舍,捨的是外我所——我所 三摩地

2018-07-22

(附太虚大师对此段的注解:此在人乘佛法上明夫妇之关系,为夫者对于妻子,当以五事爱敬而供给之:一、怜念者,当怜愍爱念,不得。二、不轻者,当相待以礼,相对如宾,不得轻戏。三、为作璎珞严具者,对于身相庄严之具当供给之。四、于家中得自在者,谓在家中能作主宰,支配家务得以自由。五、念妻亲亲者,常亲爱信任,不现疏远之情。妻子当以十三事敬顺供养于夫,十三事文义可 三摩地

2018-07-22

经论在别人为我们讲说之后,好像很容易理解;可是在平实导师这一世出世演说真实佛法之前,小乘的断我见是何物?内容是什么?如何修证姑且不论,请问大乘禅宗是不是毕竟以证悟阿赖耶识含藏识为证悟?如果是的话,你去检查一下,不要说从北宋开始,单单检查近两三百年明末清初乃至到民国,所谓的种种的真善知识,譬如说太虚法师,譬如虚云法师,乃至假名善知识,就像印顺、就像四 三摩地

2018-07-22

太虚者性即是常无方便过。自性清净无染无著。甚深无量无有变易。难解难如微妙寂静。具无边际真常功德绝诸戏论。唯佛证知非余所及。亦非譬喻之所校量。慈氏当知如此身者。即是过去未来现在殑伽沙等。诸佛世尊法身之相。佛报身者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常住不变诸根相好。智慧光明周遍法界。皆从出世无漏善根之所生故。不可思议超过世智。纯熟 三摩地

2018-07-22

我知道当年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的深情厚意,但我觉得他的那个理想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我感到,作为佛弟子,在目前这种职业道德的困境中,保持一个佛弟子的圣洁性是至关重要的。要真正让人尊重你,不是要屈膝与人合作,而是告诉他:我的信仰很尊贵,在困境中我选择自己的信仰,而不是与你同流合污。我想,说到一个佛弟子的责任,可能这样是履行自己责任的更好的一种方式。那就 三摩地

2018-07-22

中国近代以来佛教的发展不是顺着反传统一派的预期前行,而是遵从以革新的面目接续传统、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传统的太虚大师的设定而复兴,现当代中国佛教的发展其实已经替学者作出了选择。而日本的批判佛教一开始就是一种纯粹的学术思辨,与佛教的现实发展还未曾产生直接关联,其日后可能也不大会产生大的关联。从这样的角度观察问题,又一次印证了一位名人的话语——态 三摩地

2018-07-21

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析;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非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暗明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若 三摩地

2018-07-21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徵(zhēng)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jì)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mái),水澄成映;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若彼所生,富楼那!且 三摩地

2018-07-21

浑然与太虚同量。泯然与法性为一。夫法性以至极为体。至极则归于无变。所以生灭不能迁其常。生灭不能迁其常。故其常不动。非乐不能亏其乐。故其乐无穷。或我生于谬想。非我起于因假。因假存于名数。故至我越名数而非无。越名数而非无。故能居自在之圣位。而非我不能变。非净生于虚净。故真净水镜于万法。水镜于万法。故非净不能渝。是以斯经[角/牛]章叙常乐我净为宗义之林。开 三摩地

2018-07-21

若认为唯识和中观有矛盾者,请参阅太虚大师的千古猛文《阅<入中论>记》。四、佛教内诤导致佛教衰败、异化、灭亡佛教史上最神秘的就是佛教在诞生地——印度消失这一事实。印度佛教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以及成因,如《佛临涅槃记法住经》载,世尊如是悬记:“我涅槃后第七百年(约公元三世纪),……我诸弟子多著利养、恭敬、名誉,于增上学戒、定、慧等 三摩地

2018-07-21

若认为唯识和中观有矛盾者,请参阅太虚大师的千古猛文《阅<入中论>记》。佛教内诤将会导致佛教衰败、异化、灭亡----佛教史上最神秘的就是佛教在诞生地——印度消失这一事实。印度佛教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以及成因,如《佛临涅槃记法住经》载,世尊如是悬记:我涅槃后第七百年(约公元三世纪),……我诸多著利养、恭敬、名誉,于增上学戒、定、慧等不勤修习 三摩地

2018-07-21

他号召“‘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的大心佛弟子”去努力奉行他所说的人菩萨行,要大家“依菩萨正常道而坦然直进”,而他所列举的这样的人却是最推崇中国佛教的太虚大师。他说:“想即生成佛,急到连菩萨行也不要了,真是颠倒!虚大师在佛法中的意趣,可说是人间佛教、人菩萨行的最佳指南!”太虚大师的行为真的是印顺法师所说的那种 admin

2018-07-21

印顺的师父太虚法师更明确地指出印顺的立场不是大乘佛菩萨的立场,印顺对于大乘各宗的批评,太虚法师亦指出纯属印顺的误解。至于在印度佛教历史的分期上,太虚法师对于印顺的批评更加激烈:“原著于此千五百年中乃在马鸣后、无着之前短短百余年为龙树提婆独立一时,马鸣为大乘兴印度之本,抑令湮没,无着与密教极少关系,乃推附后时密咒为一流;约为第一时六百年,第二时 三摩地

2018-07-21

祂不是外道神我的第六意识的我,而是第八识;不但是第八识,而且祂是究竟纯净的第八识,凡夫地及诸圣的第八识都还不能与祂相提并论,这样究竟清净的第八无垢识——心真如——怎么会是外道神我的第六识我呢?这一种真常唯心的思想,太虚大师推崇它为佛法的最究竟法,难道还有错吗?印顺导师却把外道所讲的第六识神我,拿来跟经中所讲的佛地的第八无垢识心真 三摩地

2018-07-21

(如此作用,南岳思大师两句道尽,曰超群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认做实法,则罪同五逆矣,)以此语言,剿人情见,塞人解路。根熟者直下知归,彻悟向上。机生者真参力究,必至大彻大悟而后已。良以知识众多,人根尚利。教理明白,生死心切。纵未能直下了悟,必不肯生下劣心,认为实法故也。今人多是少读儒书,不明世理。未穷教乘,不解佛法。才一发心,便入宗门。在知识只 三摩地

2018-07-20

莫轻小相流尘刹,何碍全身满太虚。变现十方皆自在,本来无欠亦无余。上品观上品上生十四观门三品列,上中下辈逐根差。三心具足功无间,众行兼修念不差。上品上生安养国,金台金地法王家。须臾便得无生忍,到此宁忧作佛赊。上品中生上品中生尤直截,大乘因果信无疑。不论口诵诸经典,惟愿身生七宝池(串对)。圣众俨临居止处,金台迎接命终时。华开见佛亲称赞,小劫何嫌受记迟。 三摩地

2018-07-20

 «上一页   1   2   …   3   4   …   5   6   下一页»   共120条/6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