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读诵经典之后,所成就的身口意行改变,也是会让周遭的亲朋好友有深刻的感受,当然这也是接引他们学佛的一种方便。-----《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043集诵经时,如果不解其中的道理有没有利益?>高正国老师(原标题:诵经本身就是一种修定的方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想想看:一个人在这一辈子呢,以修学佛法、弘扬佛法的善因,却得到了未来世地狱重罪的果报,想想看!他们是不是很可怜呢?平实导师以悲心的缘故,特地在《生命实相之辨正》一书当中,为这一类的人概要的说明:现在的学佛人以定为禅的各种层次,提供学佛人省察思惟。若这些人能够虚心接受,然后去比对圣教量,再作深入的思惟整理,自己知道错处,然后重头再参,这样子才有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3、学佛所需要的定力层次上述禅定次第对于一般初学者来讲甚深难修,要具足九次地定,很多人会觉得遥遥无期。其实不需畏惧,因为定力修行的过程与整个佛法修行的过程一样,是要次第渐进的,而且定力修行本身只是佛法修行的一部分,只要满足当时自己佛法修行的定力所需就可以了。就一般的学佛人而言,具备未到地定的定力,就可以满足参禅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需要。菩萨修学四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禅非初果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依照四念处观而修学五停心观的话,有一天他会发起初禅,发起初禅称为初禅善根发。初禅的发起有的人会退失掉,有的人不会退失掉而停住,有的人愈来愈深入,有的人可以完全证得初禅里面的各种境界。依照四念处观来修五停心观,发起了初禅之后,即使不退失,了不起也只是二住菩萨而已,不是初果。因为无漏的智慧还没有出生的缘故。因为三缚结还没有断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禅非初果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依照四念处观而修学五停心观的话,有一天他会发起初禅,发起初禅称为初禅善根发。初禅的发起有的人会退失掉,有的人不会退失掉而停住,有的人愈来愈深入,有的人可以完全证得初禅里面的各种境界。依照四念处观来修五停心观,发起了初禅之后,即使不退失,了不起也只是二住菩萨而已,不是初果。因为无漏的智慧还没有出生的缘故。因为三缚结还没有断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佛法中的禅定加行与实证,系依于断我见的智慧而修习,一般的修学次第,建议学佛人在断除我见以后,再透过禅定实证的加行增上力,进而能断除五下分结,乃至断除五上分结而实证解脱极果,因此禅定的实证过程中,不去贪求种种境界,这和外道所修的禅定有明显不同处。若是为了与鬼神打交道或是为了修得神通而修习禅定,则非佛法中的禅定,不但无法解脱生死轮回,反而容易落入鬼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目录一、学佛者修习定力的重要性1、禅宗修行不离定力2、净土宗修行不离定力3、大心菩萨成佛度众生不离定力4、小乘修行不离定力二、禅定基本知见1、什么是禅定?2、定力与定境的区别3、禅宗之禅与禅定的关系4、动中定与静中定5、禅定通外道6、修定与修除烦恼习气之间的关系7、定力与神通的关系8、日常生活中的用心专注与修定不同三、禅定修行的次第1、禅定修习的次第2、禅定次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信根具足了以后,才会开始真的进入修学佛法的熏习阶段;否则的话,会只在迷信的阶段信受佛教而不修学佛法。当学佛人信根具足而发起信力了,开始修学佛法时仍然会常常懈怠而不精进的;必须在信力具足后才会使精进根发起不再懈怠。当佛精进修学佛法以后,精进力具足了,才会把所学深入思惟而理解其中的道理,才有可能念持不忘,能念持不忘时就是已有了念根;有念根而具足时,念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比如说,我们很精进的学佛,但是我们的同修或者是我们的长辈,因此而起了很大的烦恼,甚至于有更大的反应,例如以离婚、相逼等等,这时候我们还是要放慢脚步,不然的话,一定会造成对方更排斥佛法,不仅在这一世,即使到下一世,我们要度他们也会很困难。何况这些眷属,也是我们要广结善缘的对象,所以必须要去善观这些眷属的因缘。同样情形,也必须要善观环境的因缘,比如说,有些人连三餐都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四种则是被种种的病苦因缘所逼迫,以致无法精进的修学佛菩提。概略的说,初学菩萨有这四种精进学佛上的障碍。什么样的初学菩萨有重罪恶业的障碍呢?譬如极少数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他们很聪明,在各道场修学种种法都没事,但是当他们来到正觉同修会学了义法时,就会有很多事:不是事业不顺,不然就是生病了,不然就是家庭变故。后来离开了,到别的道场去修学一般的表相佛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修学大乘佛菩提的人,若已了知前七识是妄心,是虚妄之法,那就把前七识灭掉,进入无余涅盘,剩下的心不就是第八识如来藏吗?那不就开悟了吗?这样可不可以呢?答案是:不可以!因为如果只剩下第八识如来藏,没有了前七识,第八识离见闻觉知且不能返观自己的存在,根本就无法了知自己,那要如何来明心?没有前七识,您就不存在了,那您又如何能来修学佛法、求证菩提、明心开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什么是菩萨种姓?就是为救度一切众生而修学佛法,这是菩萨的多情,也是一切菩萨的本怀,也是一切菩萨修行的动力。我今天要断除烦恼是为了救度众生,我今天严持戒律是为了救度众生,我今天要开悟明心也是为了更好的救度众生,我发愿成佛也是为了究竟彻底的救度众生,这里一切以救度众生为标的,这才是菩萨种姓。这也是菩萨道和解脱道根本区别所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1):&l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说到这里,如果是一般人不了解真正佛法的人,他们会说:我不去学佛,反正不论去到哪个寺院,若不是要作义工,就是要捐钱,都是骗我付出体力、付出时间、付出金钱。又得不到真正的解脱,也得不到世间法上的利益,说是为我好,其实都是空谈。所以他们不信布施行的因果。真正的菩萨就不一样了,他知道佛法的道理:我去利益众生是为我自己好,布施众生财物也是为我自己来发好;供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各位菩萨!请问您:活在当下,是谁活在当下呢?正是意识觉知心啊!只管打坐,是谁在打坐呢?如来藏会不会打坐呢?不会啊!所以,学佛一定要有正知见。菩萨既然悟了,当然得要帮忙众生,使他们在因缘成熟时也能觉悟;可是,在帮他们觉悟之前,必须先要让他们了解“自己以前悟错了”!错在哪里,也要详细地为他们说明。这是帮助众生证悟佛菩提的第一步,也是菩萨自觉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27集修集福德资粮(十住位的修证之一)》正德老师(原标题:菩萨修学忍辱的三项主要内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说的太妙了!柔和忍辱心能够庄严菩提,能够成就菩萨的道业,远离嗔毒,菩萨能够安忍于人无我,法无我,最后成就佛世尊的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菩萨在遇到恶缘来的时候,不但恶来不报,而且会生大悲心怜悯众生,并愿意在将来救拔那些造恶之人,这就是菩萨!我们学菩萨行,不但要做到恶来不报,遇到恶缘的时候,也要升起怜悯心,慈悲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一般学佛人来讲,根本弄不懂无生忍与无生法忍的同异;有许多人在同修会里面共修,三年明心后,遇到了很久不见的一样在学佛的亲朋好友,偶然谈起佛法来,那些亲朋好友们都会吓一跳;因为大部分人已经学了二十几年了,结果老是在原地踏步,一直保持在佛法知解的层次上。你才来正觉学三年,智慧却是他们所无法想象的,结果一谈话下来,让他们大吃一惊:这是什么样的法?三年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欲界天福就是靠这十善,所以这个都属于戒所能够修习而获得上生,所以学佛要先清楚这个三界的整个架构,我们才知道整个修行的方向。三界无非就分成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三界的架构,众生如何相应来投胎到这些各界去呢?因为随着我们的身口意业的心行、身行、口行,跟哪一界的众生相应,自然就投胎到这边去,所以我们的修行可变成三无漏,就针对三界来作这个修行,在小乘佛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学佛人常彼此相互砥励,学习要如何清净戒行。常有人本来乐于学佛,但是一知道有许多戒律要守,就打退堂鼓了;也有人能安下来念佛,但是不敢受戒,认为受了戒就会被绑着,没有戒就不会得戒罪。这样想不能说有错,每个人都希望活得轻松,不要动辄得咎,也就是每个人都希望活得自在,追求无系缚解脱的生活,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向着解脱、常乐我净行进的动力;只是都会产生颠倒的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佛法当中学佛人都有规定,不可以杀生;所以在戒律当中它要戒的,杀戒主要的对象是禁止杀人。因为人是修行的道器,杀人就等同于说去剥夺别人修行的机会,断了别人的法身慧命;所以杀人在戒律里面是重戒。如果只是杀畜生,因为畜生看不懂佛经,听不懂人所说的话,牠无法修行;所以如果你是杀了畜生,你也受了戒,那你只是犯了轻戒而已。在菩萨戒的当中,犯戒——犯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