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有的人会说:学佛为什么要开这么多门?为什么不能只开一个门?有这样的问题的人,一者,因为他是被善知识错误地引导,因为这种善知识他自己也搞不清楚,佛法的中央大殿到底是什么;更不要说这个善知识是可以为你施设种种的方便善巧,让你可以开启殿堂外面一层又一层的八万四千个门。再者,就是个人心量短浅,所以才不愿意去面对那么多个八万四千门;所以才会被假名善知识的一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39集学佛者如何课诵?>正钧老师(原标题:什么是一门深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初分证出家法,还真的是基础而已!先不说四果或是佛果,单单说断我见以后,也就是分证出家法以后,在修学佛法上会是事半功倍。我们依着菩萨六度的道理,来简单地说明一下。首先是布施的法。以前布施的时候,虽然也熏习过三轮体空,也就是施者、受者、所施物空;可是往往正在布施的时候,一定也会犹豫不决,多多少少会生起一念说我是不是要布施?那当然在这个同时,就对将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而,应当从能否基本的亲证出家法来讨论出家与在家,乃至思惟说,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的不同点。因为不管所示现的身相是什么,只要被虚妄的五欲——色声香味触,或者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所遮障而不自知,那就仍旧是在家的状况。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38集学佛者如何课诵?>正钧老师(原标题:什么是在家和出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除了这些规矩以外,为了要让学人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进步得更快,我们还应当时时的警觉说,学佛到底是为了什么?每一个人在自己学佛的过程中,施设了种种方便,譬如说:念佛、持咒、课诵、抄经、拜忏等等。那这一些施设,是不是能够达到你所施设的目的?这就好像说,世间法上某甲会努力地去营生,一定是有他的目的;不管是说他是希望将来生活更舒适,或者是说想要让大家看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善知识说,应当依照每一个人的兴趣、根器来选择宗派,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更应当思惟说,自己到底修学佛法所求的是什么,在各宗派中的修学,是不是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是说,是不是有哪一个善知识真正可以带领你达成自己的目标。什么目标?当然是应当以亲证法界实相为目标啊!因为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嘛!然而,宗派里面常常有所改变,就好像说佛门中常常会有善知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其实分宗立派对真正的佛法来讲,是不适合的;因为对于菩萨而言,应当是要依照佛的施设,依六度万行乃至是十度万行,全面地来修证佛法或者说修学佛法。毕竟各个宗派它主要的法义其实都只是佛法中的一部分而已。可是刚刚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多半是因为自己的心性、环境,所以就选择了某一个宗派。当然除了自我原因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就是假如当世没有真正的善知识能够贯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假如你一定要说厌世或出世的问题,当然是修学佛法的人。因为是有情,然后再加上他能够了知或所能够证知的法义是有所差别,所以才会产生所谓的厌世或出世的问题。然而佛法二字,是因为众生的善根福德因缘差别的不同,所以往往不一定受学到真正的佛法;而即使受学到真正的佛法,也不一定能够受学到了义的法,更何况能够进一步去亲证祂。所以才会有种种千差万别的状况。那么为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这应当是随着你的善根福德的差别,而有上面的种种不同的差别状况吧!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32集佛教相信阎罗王吗?>正钧老师(原标题:阎罗王给我们什么启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在经论中看到阎罗王的名相,我们应当思惟的是,佛为什么要——为众生来宣说,阎罗王的种种相貌的差别?是要警示我们一些事项呢,还是要为我们宣说菩萨的种种不可思议?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32集佛教相信阎罗王吗?>正钧老师(原标题:佛经中的阎罗王是什么样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31集什么叫做大乘和小乘?>正钧老师(原标题:为什么说佛法是汇归于一佛乘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31集什么叫做大乘和小乘?>正钧老师(原标题: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差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前面的说明当中,大家已经可以了解这一点:这样子生灭变异、甚至只有一世的这六个心识,又怎么能够成就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呢?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29集唯识就是唯心吗?>正源老师 (原标题:为什么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28集佛教重视神通?>正源老师(原标题:存在神通吗?有哪几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27集何谓一心不乱?》正源老师开示 (原标题:何谓一心不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不论戒师或律师,对于戒律都应该要受持不忘,尤其是为人授戒的戒师,更应当不失戒体啊!否则,如果他本身就犯了杀、盗、淫等这些的重戒,就失了戒体,又如何能够为人授戒,而让受戒的人因为师师相授的缘故而获得清净的戒体呢?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26集禅师、律师、法师是什么?>正源老师(原标题:什么是禅师和律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26集禅师、律师、法师是什么?>正源老师 (原标题:什么是法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这些的经典中佛陀开示的圣教都可以说明:佛教是强调学佛人应当孝顺父母的,而佛陀本身的前世的行谊更是确实地在履践孝养父母。此外,我们可以再从几项佛教中重要的法义,来印证佛教对孝顺父母的重视。首先要说明的是,因果报偿历历不爽的因果法则,是佛陀重要的核心教义,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佛教认为,因果酬偿的法性,正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24集如何做佛事?>正源老师(原标题:什么是法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22集佛为什么要度众生?>正源老师(原标题:怎么庄严佛土?)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