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为什么叫作戒戒?因为戒相能帮学佛人断除身、口、意恶,所以叫作戒戒;是以所持的戒相来断除身口意恶,以戒的戒相来持戒,所以是戒戒。还有定戒,是见道以后获得根本四禅,以及四种未到禅,都是定戒。为什么会有四种未到禅?因为初襌前有未到地定,二禅、三禅、四禅前也都有未到地定,这四种未到禅地的定境都是未到禅。可是证得四种未到地定及四种禅定(从初禅到四禅),为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肯依遗嘱取一半去布施,那可真的是孝子贤孙了!一般状况是:你想要布施一千万元给某某慈善机构,但是子孙以五百万元帮你布施出去,五百万元留下自己用,你就得要欢喜偷笑了!算是很孝顺的了!因为他们没有学佛,也不信布施的因果,又加上私心,肯为你布施五百万出去,就已经很有良心了!别想他们会完全遵照遗嘱去做。所以应该趁自己还有一口气、还能决断时,亲自布施;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法施则为说法时如理、不颠倒,并劝进众生修学佛法。财施及无畏施能令众生此世安稳,法施则令众生来世得利。布施就其遮止恶业面向而言,虽无施舍财物之表面作为,但从除恶的角度来说,若能行人天善法(五戒十善)亦名布施。故《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二十三言:不杀不瞋是无畏施,不盗不贪是财施,离口四过,不淫不痴是法施。若不杀不瞋,则社会祥和,人心无畏;不盗不贪,则勤劳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我四十几岁时就退休了,不想再赚钱了!留一些福德在未来世再用;然后学佛了又开始做布施,再赚一点法财与后世的世间财,未来世的法财与世间财就这样一直累积起来,犹如滚雪球一般:每一世都享用一点点,但每一世都增加更多,到最后成佛时,福德就无量大,这样才能迅速成佛。不要把上一世修集的福德,在这一辈子全部用掉;也不要这一世再修一分福德,下辈子又全部用掉,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法施则为说法时如理、不颠倒,并劝进众生修学佛法。财施及无畏施能令众生此世安稳,法施则令众生来世得利。布施就其遮止恶业面向而言,虽无施舍财物之表面作为,但从除恶的角度来说,若能行人天善法(五戒十善)亦名布施。故《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二十三言:不杀不瞋是无畏施,不盗不贪是财施,离口四过,不淫不痴是法施。若不杀不瞋,则社会祥和,人心无畏;不盗不贪,则勤劳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家菩萨修学佛法第一要务:布施1、为什么在家菩萨修学佛法以布施为第一要务?佛菩提道之修证,必须先修集见道、修道、入地、成佛所必须具备之福德;若福德不具足者,即无可能进入大乘见道位中;欲求修道实证及成佛者,即无可能;是故菩萨以修施为首,次及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然后始能证悟而发起般若智慧,进入大乘见道位中。非唯见道必须有福德为助,乃至见道后修学相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在修学佛法上面,如果始终都以这样的分别来做布施,将只会在世间的果报上有较好的回报,但在佛法的修证上就会变成自己障碍自己了!所以佛还得要再从布施的世间法果报回归来说:从事相上回归于解脱的道理上来讲。所以佛接着说,如果能以至诚心生起大怜愍来布施给畜生,以及一心恭敬的施于诸佛,两者所得到的福德是相等的,并没有什么差别。这是从理上来说的,虽然在来世的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舍时间陪家人而摄受家人,未来世家人会做你的学佛弟子。出家人舍弃自己的福德让人种福田,施者和受者都有舍心。舍弃享受、恶心,跟舍心相应,最重要的是布施。勤修舍心。断我见——舍我;布施——舍我所。舍弃烦恼、不好的习惯,众生背着“包袱”过,追念过去当做现在。七、慧财(未完待续) (原标题:世间财和七圣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而学佛人如果能够守信用,不用狡诈欺骗的方式来对待人,对众生不生害心,也没有生起抢劫偷盗的想法,并且看见了父母、和尚、师长、有德之人,起而奉迎,并安施床座、恭敬礼拜,来破除自己的憍慢等等,未来可以成就佛的三十二大人相当中的手指纤长相。所以说,对人应该要守信用并直心待人,不应该用狡诈的方式来欺骗众生。(未完待续)------《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 <第1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酒非荤腥之食,本身又没有罪恶,为什么佛教禁止喝酒?因为有人就认为说:酒也不是荤食,也不是腥食,那为什么它也不会吃了以后有杀生的这样子的罪过,为什么佛教要禁止喝酒呢?甚至于有一些错误的观念说:酒肉穿肠过,我佛心中有,你们看人家以前济公,不是都吃肉、喝酒!这个其实都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甚至于古时候的一些文人士子,虽然他也有学佛,但是他一样是喝酒吟诗;甚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祝福大家口业清净!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066集如何守护口业?>何正珍老师 (原标题:很容易被忽视的十种绮语口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祝福大家口业清净!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066集如何守护口业?>何正珍老师 (原标题:如何守护口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十善业不单是学佛人应该要作,世间人行十善,也会被社会大众所尊敬;而造十恶业的人,则会被大众所讨厌,甚至因为违法而遭受刑罚。所以佛陀说,行十善的人可以增加内财、外财以及寿命。行十善不仅是未来世可以得到好的果报,今生也是会有许多利益的。世尊在《楞严经》当中有开示过,众生的心念中因为情与想所造成的差别:想可以说是神智,意思是说如果神智清明的话,就会聪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佛法当中学佛人都有规定,不可以杀生;所以在戒律当中它要戒的,杀戒主要的对象是禁止杀人。因为人是修行的道器,杀人就等同于说去剥夺别人修行的机会,断了别人的法身慧命;所以杀人在戒律里面是重戒。如果只是杀畜生,因为畜生看不懂佛经,听不懂人所说的话,牠无法修行;所以如果你是杀了畜生,你也受了戒,那你只是犯了轻戒而已。在菩萨戒的当中,犯戒——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028集学佛为什么要持戒?>周正铭老师 (原标题:“戒”是如何形成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在家修行人,得要自己积集资财,来行广大布施供养,是不能接受别人的供养,来为自身的生活资财所需,所以要先通达如何的如法求财;尤其是现在家相菩萨行的人,因为外相的关系很容易和众生行四摄法,来接引众生学佛,所以在从事各种职业时,就能够接引各类的众生来学佛。当如法得财以后,佛陀又教示财物要分成四分:一分供养父母、自身所用,还有妻子眷属;两分投资于法财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三归五戒呢?一般学佛概都很清楚,三归当然就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五戒就是: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跟戒酒。八关斋戒它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就是前五戒以外,再加上不非时食(这也就是称为斋,也就是一般人我们俗称的「过午不食」。)此外,再加上不坐卧高广大床,以及远离作倡伎乐跟香花涂身;也就是说,我们哪天如果受八关斋戒,就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欲界天福就是靠这十善,所以这个都属于戒所能够修习而上生,所以学佛要先清楚这个三界的整个架构,我们才知道整个修行的方向。三界无非就分成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三界的架构,众生如何相应来投胎到这些各界去呢?因为随著我们的身口意业的心行、身行、口行,跟哪一界的众生相应,自然就投胎到这边去,所以我们的修行可变成三无漏,就针对三界来作这个修行,在小乘佛法里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不习学佛戒】「若佛子,有佛、经、律、大乘法、正见、正性、身,而不能勤学修习;而舍七宝,反学邪见、二乘、外道俗典、阿毘昙杂论一切,是断佛性、障道因缘,非行菩萨道者;若故作者,犯轻垢罪。」【不善知众戒】「若佛子,佛灭度后为说法主,为僧房主,为教化主、坐禅主、行来主,应生慈心善和斗诤,善守三宝物,莫无度用如自己有,而反乱众斗诤、恣心用三宝物者,犯轻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酒非荤腥之食,本身又没有罪恶,为什么佛教禁止喝酒?因为有人就认为说:酒也不是荤食,也不是腥食,那为什么它也不会吃了以后有杀生的这样子的罪过,为什么佛教要禁止喝酒呢?甚至于有一些错误的观念说:酒肉穿肠过,我佛心中有,你们看人家以前济公,不是都吃肉、喝酒!这个其实都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甚至于古时候的一些文人士子,虽然他也有学佛,但是他一样是喝酒吟诗;甚至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