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刚开始学佛的人,往往会有愁恼之心,诸位听了也许觉得很奇怪。他们想:我去庙里面拜神,拜完了都是拿回家自己吃;可是在佛寺供了佛,却说不应该拿回家,要请和尚吃。他不懂供养三宝的道理,就起了愁恼,因为不晓得僧宝功德无量无边。佛总是想:最好有僧宝愿意享用我的供品。有时遇到一位圣僧,若他愿意在你的供品上吃一口,你来世的福德就大了,还愁恼什么?真是没智慧,所以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起信论》中所讲的修习信分,就是从初发心开始,要次第修学佛菩提道;换句话说:修习信分是为那些还没有生起正定的人来说的;是为那一些还没有获得定信的人,是为那些心中还没有决定的人来说信分。在修学信分而获得决定信心之前,当然先要说明什么叫做信心?所以马鸣菩萨接下来说:论文:〖何者为信心?云何而修习?信有四种:一、信根本,谓乐念真如夫故。二、信佛具足无边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初学佛者皈依凡夫僧宝是理所当然的,但久学菩萨证悟以后还在皈依凡夫僧,那就说不过去了;因为凡夫僧所说的法,言不及义,都只能在世俗法上劝说要断除世间法我所的执着,谈不到解脱道见道断我见的正理及方法;有时虽然也说要断我见、断我执,而他们自己却尚未断我见、我执,依旧停留在五蕴十八界的空相上,仍然执着意识心为常住法,也不明了五蕴十八界的运作。或有一类凡夫僧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天魔外道他可能是长得慈眉善目的喔,可能对人家讲话也是温言软语,可是我们要从他所说的道理,从他所要教导众生去做的事情,来判断说他到底是佛、菩萨呢?还是天魔外道?所以天魔外道跟佛也就是说我们前面所说的这个迷信——这个的迷信——到底哪一个是神?哪一个是佛?我们修学佛法一定要把它弄清楚,也就是我们要把神跟佛到底他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表相归依与实义归依第一节表相归依与实义归依一、表相归依之义:1.初学佛者归依三宝时,应先归依表相三宝。表相三宝者即是世俗三宝也,依世间蕴处界身及相应法而说三宝故。世俗三宝者所谓:泥塑木雕,黄卷赤轴,剃发染衣。此有大小乘表相三宝之不同。2.归依出世三宝者,谓修学佛法以后,已能理解出离生死轮回之义理,虽未能作深入观行,已知出世间法之义理,如是归依出世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世间有情毁辱圣教,事常等闲,无可更道;然诸出家众剃染求道,舍诸家亲,孑然行止,孜孜勤苦,誓志宏扬圣教,宁可万年孤灯,要受如来圣典,亲蒙旨意,不敢大言以为世间法;若不得旨趣,心地不明,宁默终生,紧护身口,尚且不自为标榜,何有立诸异说以邀世名!如是僧宝,人天礼赞,虽不得悟明宗旨,深可景仰;袈裟被身,道统是临,真未来佛!岂可以其今生道业而轻之哉!如幼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余报便会尽不可说的久远时节而难以脱离,因为种子流注而要反过来历经种种受人诳骗,因为自己于说法中之所误导之一切众生非止仅于其当生,若是其著作一直流传于世,本身透过其在生之时所创立的基金会财力的供输,不断印刷结缘,因为未来际此人即使殁后百年已无著作权之限制,又不断有结缘书、网络之结缘电子书,一直告诉众生错误的观念,则此有情则加重其过失,不因为其当生之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请问在平实导师出世,请问在正觉讲堂诸多的不违于佛所说的经、真正的菩萨所造的论(不违经论)而演说的三乘菩提法义出现之前,请问所有自认为修学佛法数十年的人也好,或是说刚刚进入佛法五、六年的也好,请问:“您知道何谓沙门四果当中的初果人?所谓的断三缚结、三缚结当中所谓的我见是何物吗?”请问:“您知道何谓我见吗?”扪心自问,我可以打包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行苦:就很有微细了,譬如人出生了,蹦蹦跳跳去当学生、或者后来学佛;不论是学世间法或佛法,都觉得很快乐:当学生当得很快乐!学佛也学得很快乐!法乐无穷!很快乐,但是快乐当中还是不离行苦,因为快乐也是心行的一种,也终究会过去,过去了仍然是消灭了,所以叫作行苦。……。因为都是行陰所攝的法相,都会过去的,再怎么快乐终究会过去,因为一直在进行而不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纵使五根具足,也难得对佛法生起信心;你若对某些人说:学佛真好啊!你要赶快来学佛啊!他说:对不起啦!你们学佛要吃斋,这第一关我就受不了了!然后又说:学佛要修行啊!那太累了,我做不到。没有办法接受!你告诉他:学佛可以开悟欸!哎呀!我算老几?我哪有可能开悟?不说一般人,单说佛教界就好了,这种人不是有很多吗?十几年来,我们见道报告一篇一篇的印出来,他们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学佛释疑(一)第77集消灾、延生是可能的吗?正德老师开示 (原标题:如何消灾?)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学佛之正见一》<第07集我见、烦恼、五阴>正纬老师 (原标题:努力工作赚钱,样样满足,能远离烦恼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学佛人应该懂得业的因、缘、果,真正懂得者,在人间福报广大时,他会懂得如何修集下一世应该有的福德,他会珍惜每一世所修来的福德,不会享受过分;并且了知自己一世中能有多少福德应该享受,他会珍惜而留下九分给下一辈子,这一世只享用一分;下一世继续努力修集下下世的福德,让它以等比级数不断累积上去,成佛就快,这才是真正懂得惜福的人,不要只在食物上惜福。一般人若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总之赚钱这档事情,跟往世累积的福德加上今生很努力赚钱非常有关系!为什么他们能赚那么多钱?因为他们往昔就常布施又广结善缘!末学观察到一个点,就是他们这一世个性都比较乐善好施、非常喜欢跟众生结缘!而且有个关键是,他们心性上的烦恼也比较少!很多人如果常常悲观,那也会相应到不好的种子,因为意根会促使如来藏中的种子流注,而且如来藏又「了众生心行」,也就是意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总之贫穷的人所受的苦恼真的比较多,不容易学佛。再看看诸大菩萨,七大菩萨都是满身珠光宝器,维摩诘居士眷属成群,百宝满箱。就连所谓砍柴出身的六祖,他在客栈听到有客人读诵金刚经发愿去五祖处修学,那客人就立刻布施了十两银子给六祖。当时的十两银子可不是小数字,至少也相当于现在好几十万人民币了,这样就可以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几十万万,可见六祖可不是真正的穷。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068集学佛人怎么对治>何正珍老师 (原标题:没钱的时候烦,有钱的时候也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社会上不少人觉得学佛要减少对名、对财、对美色等等的欲贪,所以学佛的人就不需要财富,就应该很穷,怎么穷怎么好。实际上,这是对佛法的误解。和欲贪是不一样的,减少欲贪不是说要把自己搞得很穷很苦来磨练。正如《大庄严论》所说:所谓少欲者,非必恶衣食,无诸资生具,以之为少欲。这就是告诉大家少欲不等于贫穷。不是一定要很穷,很苦、怎么难过怎么来,才是佛教。不但如此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078集佛教对命相、风水的看法如何?>余正文老师 (原标题:你是一切风水吉地的根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大乘佛菩提道是含摄解脱道在内的大菩提道,八正道当然也是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应知应学,只是更赋予了大乘法的意涵。我们先来看看八正道各个的内容,再从中了解佛教对于职业的看法。八正道第一正见,就是能明见、能够明白的能够了知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实理。第二正思惟,就是既然有了四圣谛真实义理的正见,就要进一步思惟而使智慧能够增长,心无邪念。第三是正语,就是时时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修学佛法的入道初门,就是要先能够深信因果。所谓“如是因,如是果。”造作良善的身口意业,必定会有可爱的异熟果报;同样的,造作恶业也必定会受恶果。那么这些善恶业,怎样叫作“定业”或者是“不定业“呢?佛陀在《优婆塞戒经》的〈业品〉当中有开示说:【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作故,乐喜作故,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