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且道:汝本有之如来藏何在?五、应明五时三教:佛于菩提树下、吉祥草上成佛后,七日中不动不语时,其庄严报身于天法界说华严经,此第一时也。七日后以应化身人间,觅憍陈如五人,于鹿野苑说声闻法,建立僧团,此第二时第一教也。后说大乘般若空,以如来藏空性中道义而说蕴处界等一切法空、遣声闻教之执著我空法有,此第三时第二教也。由此能兴论主诤,故说唯识经典:如来藏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到此地位,随意得生诸佛三种净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若入佛位,自住常寂光净土,是唯心净土,真正的、究竟的净土,非如前三种净土是诸佛化现的化土。是故,禅定是方法,净土是结果。明乎此,即无需为禅与净土而互相争执。三宝弟子在此世界修学禅定,是难行道,也是速成道。往生极乐世界是易行道,若具此无相念佛工夫者,欲往生极乐净土,一生即可成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此世间无数的选择无非是如何建立自我、如何保护自我、如何庄严我相、如何丰满我相,除此更无别的花样。而所有的选择,就世间利益而言都有各自的利弊。且很多时候选择拥有了A,就开始在心里惦记着B,想着如果拥有B,或许会更不错,周而复始、患得患失、辗转反侧。就是在这样不断选择的过程中,引导着我们完成了一生又一生的转世轮回。事实是,放在我面前的选择题永远只有一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到此地位,随意得生诸佛三种净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若入佛位,自住常寂光净土,是唯心净土,真正的、究竟的净土,非如前三种净土是诸佛化现的化土。是故,禅定是方法,净土是结果。明乎此,即无需为禅与净土而互相争执。(二)禅净互通之事修一般念佛人大多执持佛号,散心念佛。虽然称为念佛,但大约是打妄想的时候居多。较精进者,发觉妄想时,便赶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见性,有人只见得片段,也有人一念相应见得一剎那之后就消失了,可是也有人见性成片,一切时一切处都能见得清清楚楚了然分明,这种见性须要具备慧力以及定力,缺一不可,此外还要加上福德庄严,如果没有福德来庄严的话,就没有因缘时节可以眼见佛性。所以见性乃至破初参的明心都是必须的。禅应如何修行禅在娑婆世界以明心为标的。那就先要明白“明心”是什么?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今天各位佛子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若我们怀揣着我见,以我见为主导的思想在积累福德,那又如何让这份福德成为我们求道的增上缘呢?道是什么?我们在自我的指引下又去向何方?譬如在做护持工作时,想着我又积累多少功德,我又出了多少钱,我今天又帮助几个人,我这个月把书又送给多少人,这些人都因我而接触,他们都是我度化的,我希望自己的团体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我做了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说你今天是一个学佛人,你应该怎么样去庄严自己呢?庄严自己不是只有穿上一件衣服来代表你是谁,不论这衣服是佛的袈裟,或是你团体的标志,不是如此;而是,你是要以修行来作为你的衣服,以你的行谊来作为你的衣服,要人家能看到你的行谊,来看到你的自省——就如同世间人看到世间衣服是一样的。因此,应当受三归、应当受持五戒、应当行菩萨行,所以于行菩萨行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西藏密宗(譬如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广论》)中常教导学人,在打坐时观想自己有广大庄严无比的天身,当此广大庄严无比的天身观想成就时,就妄认自己已经成为天人了。然此天身是自己观想所成的内相分,是心法所摄,与佛所说「欲得广大庄严无比的天身,须经过努力的布施、修五戒、十善、精进禅定及消除性障才能得到欲界天人异熟果报」的开示,是完全不符的;假使想要获得色界天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修行的重点是借着发现自己内在的坚持信念,看破任何信念不过只是一个个念头而已,彻底认识到这一点,认知到所有念头其自身的生灭虚妄性,无论这个念头是关于什么的描述,再神圣庄严的念头也还只是一个念头,无有半点真实性。发现到这一点,就开始消除自己内在的取着,无论是对于外我所还是对于内我所的取着都开始松动,于是面对外在的种种事项随缘而行,因内在的坚持已经没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计谋就是:我们决定在你们家设一个大供养,你家有七个大门,在一个一个大门之前,都作一个大火坑,在大火坑里面放上这个炭——没有烟的炭;并且再用铜来作梁,梁上面再洒上土,土上面再洒上草,草上面再铺上非常庄严美丽的花。瞿昙如果走过,一定会掉到坑里面而烧死。如果没有烧死,我们也可以把毒药放在饮食当中,这样纵然没有烧死,他吃到有毒的饮食也会死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今天所要谈的是佛为诸比丘说利养灾患缘,这个佛典故事来自于佛在《杂宝藏经》卷7所开示有关不贪求利养的部分,内容大致如下:佛在舍卫国时,厌患利养的缘故,躲避到一座名为贪庄严的深林中,林中有一寺庙,住持是一位名叫那弋迦的阿罗汉。佛到贪庄严深林以后,消息不久便传开了;当天的中午,有许多人带著衣物前来供养佛陀,人数之多,竟占满了整个深林。佛说:我不需要任何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纯善的道理,其实在佛陀与央掘魔罗之间在对话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也就是说当央掘魔罗,他为了最后一根指头,要杀他的母亲的时候,佛陀就示现,当时央掘魔罗就追著佛陀说:这位沙门您这么样的庄严,我现在只要一个东西,就是一根指头,我只要一根指头,我的老师跟我说,我的修道就已经了;你停下来!你停下来!你如果要行大布施,你就布施给我一根指头。结果佛陀就对央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以这样吗?这样的话,你单是讨债都讨不完了,你单是这个仇,仇上加仇,怨恨日子都过不去了,这还能够修学什么吗?而且诸佛菩萨在你旁边的时候,祂们一定摇头,祂想:这个人连这样的事情都不能安忍,这样我们辛辛苦苦替他挡下许多生死的业报,让他能够安心修学,这样的话是不是让他没有办法从中反省,没有办法从中忏悔,没有办法从中获得真实的利益?所以要去想,我们不要做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间人以种种衣饰彩妆、珍宝首饰来庄严自己的外貌,就好像漂亮的彩画瓶器,里头却充满著种种不净的道理是一样的;贪瞋痴三毒是为心病,而风黄痰癊等则是身病,这内外六病都能为害我们的身心,就像六条居住在瓶器中的蛇一样,只要其中一条蛇开始蠢动,其他的蛇也会跟著动,脆弱的瓶器也就被破坏了!如其中一种病发,其他病也会接著发起,于是身命就渐渐产生衰损而致无常毁坏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换言之,想要成就二乘解脱果,烦恼障一定要断,成就阿罗汉及辟支佛;想要成为菩萨一定要断所知障,才能成就度众的善巧方便的,以及种种相好庄严的佛果。今天我们进一步了解,什么是烦恼障?我们先了解什么是障,障就是障碍、遮障,阻挡在前使我们无法前进,在认识前方在前进的时候,会受到局限无法自在。佛法中障的种类分为许多种:如烦恼障、所知障、业障、报障等等种种的分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说你今天是一个学佛人,你应该怎么样去庄严自己呢?庄严自己不是只有穿上一件衣服来代表你是谁,不论这衣服是佛的袈裟,或是你团体的标志,不是如此;而是,你是要以修行来作为你的衣服,以你的行谊来作为你的衣服,要人家能看到你的行谊,来看到你的自省——就如同世间人看到世间衣服是一样的。因此,应当受三归、应当受持五戒、应当行菩萨行,所以于行菩萨行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妻子听到先生这么说,大发雷霆,召集了亲朋好友,要大家来评评这个道理!此时先生就拿出一个非常漂亮庄严的瓶子,对妻子说:你觉得这个瓶子好不好看呢?如果觉得好看的话,就把它当作是我抱在怀中吧。妻子就把这个瓶子牢牢的抱在怀里不肯舍离。此时先生顺手接过来这个瓶子,往地上一摔,瓶子破了,原来里面装的是臭味不堪的粪便,流了满地都是。先生问他妻子:你现在还觉得我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妻子听到先生这么说,大发雷霆,召集了亲朋好友,要大家来评评这个道理!此时先生就拿出一个非常漂亮庄严的瓶子,对妻子说:你觉得这个瓶子好不好看呢?如果觉得好看的话,就把它当作是我抱在怀中吧。妻子就把这个瓶子牢牢的抱在怀里不肯舍离。此时先生顺手接过来这个瓶子,往地上一摔,瓶子破了,原来里面装的是臭味不堪的粪便,流了满地都是。先生问他妻子:你现在还觉得我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一切唯心造,弥陀经中所述西方极乐世界有金,银,琉璃一切庄严等,均是应对众生对一切相分别贪取的习性,而方便设立的,使众生因向往而专意念佛,与所谓‘带业往生’,具有相同的诱导作用。离一切相的清净无碍,才是真正究竟的西方:‘要出去参学,可以去参别的寺里的住持、当家、库头等,这几位执事人修行的方法,但是现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外,你自己的烦恼也是道庄严伴。为什么菩萨到七地入地心还不舍思惑?初地满心已经可以把最后一分思惑断尽,为什么他故意不断?一直留着?因为:若没有烦恼而入涅槃,初地满心到六地满心的六种无生法忍的现观都无法证得,这些现观的因缘都是在自己与众生的烦恼中出现的,犹如镜像,犹如光影都是从烦恼中整理出来的现观境界啊!因为一个烦恼使你产生一个问号?由这个问号去探究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