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佛说华手经》卷十)这意思是说,菩萨如果能够常常的修习,不论是他所听闻的诸佛名字为何,以及佛世界的境相如何的清净庄严,都以诸佛及佛世界皆现在前,现前所缘的一切无非是佛、是佛世界;这样的观照忆念诸佛及佛世界的法门,有了这样的观照力,能于所缘念的佛及佛世界系念不散,不离是缘;那就能够了然地通达,一切诸缘皆唯是现在佛缘,所见一切法无不平等平等,这就称 三摩地

2018-07-23

”《大乘庄严经论》“至心学道,发大勇猛,决趁菩提。”《阿毗达磨论》“菩萨于底沙佛时,合十指掌,翘于一足,以一伽陀,七日七夜叹佛功德,便超九劫。”评曰,观此则法集所称,一日精进,胜百年懈怠,信哉言乎。《西域记》“胁尊者,八十出家,少年诮曰,夫出家之业,一则习禅,二则诵经,而今衰老何所进取,尊者闻而誓曰,我若不通三藏经,不 三摩地

2018-07-23

此辈往生者需要再跟随地上菩萨深入修学大乘了义法门,悟得大乘无生忍后方能明了诸佛秘藏,也就是亲见自性弥陀,如同佛于《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说:「彼佛剎中一切菩萨,容貌柔和相好具足,禅定智慧通达无碍,神通威德无不圆满,深入法门得无生忍,诸佛秘藏究竟明了。」此后方能如同上辈往生者一般见佛、亲近佛,并听闻佛说甚深妙法,次第往佛菩提道上进修。上品往生者,除了应修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佛土的成就,是以如来藏的随缘性来成就的,如来藏这一部分的随缘性是因为众生的意识与意根的运作,祂随顺众生心的作意而这样去成就;所以将来你成佛时,你的佛土将会如何?那就要依你所发的别愿来成就了!你发的愿小,将来你的佛土就小;你发的愿大,佛土就大;发的愿庄严,将来成就的佛土就庄严。而这些都不是别人所做,都是你的如来藏和共业众生的如来藏,也就是由发愿要 三摩地

2018-07-23

忍辱是菩提正因,能庄严菩提,因为修习菩萨道是要离欲的,要忍受种种苦,要逆流而上,如果不能安忍,如何能成就世间忍,出世间忍,能得出世间忍,就能成就大乘菩萨道的初地乃至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忍辱能够庄严菩提。忍可以自利利他:菩萨的道业就是在自利与利他的时候共同成就的,当菩萨能够成就生忍也就是众生忍的时候,对别人友好的或不友好的甚至是恶劣的言行,菩萨不会为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这个世界叫作娑婆呢?在《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剎功德庄严经》里面说到:相庄严星宿积王菩萨言:彼娑诃世界诸有情等,毁骂捶打皆能忍受耶?佛言:‘善男子!彼佛世界诸有情等,少能成办如斯功德,而多随顺贪恚愚痴怨恨缠缚。’彼菩萨言:‘若如是者,彼之世界不应名娑诃也。’这地方在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是写的娑诃,我们方便来念成娑婆),既然是 三摩地

2018-07-23

是无作戒,三因缘舍:一者小庄严故、二者心放舍故、三者作不坚故。不舍因缘复有三事:一者有本愿故、二者作业坚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优婆塞戒经<业品>》讲记佛接着说明:戒的道理及戒的精神所在,也说明是以什么因缘而说为戒?戒有几个原理:第一、戒就是制。民俗中,若有人遇到某些事情不如意,就去道教的宫庙制一制,话叫作制,不是祭祀的祭(编案:台语的祭与制 三摩地

2018-07-23

这样如法忏悔乃是修学佛法的庄严资粮,所以是应当奉行的,我们认为这对于求明心见性一定有帮助,借用一句古人的话:「往者已矣,来者可追」,学佛乃是改往修来比较重要,所以劝请有受戒因缘的菩萨应当受戒、学戒、持戒。问:1.抗日战争时期,许多人为保卫国家、人民而拿起刀枪同日本人战斗,甚至一些僧人也参加了战斗。这些战士们杀了很多日本人,这些战士是否犯杀戒?死后果报 三摩地

2018-07-23

如诸众生贪心杀时,一念具足十二因缘;——《优婆塞戒经》(二庄严品)第十二以前我们曾经讲过说十二因缘,说有十种十二因缘,譬如三世十二因缘、一世十二因缘、二念十二因缘等,如今讲一念之中具足了十二因缘。似乎以前没有人讲过这法,现在终于有机会让我们把它讲出来。大家都能够背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最后生缘老、病、死、忧悲、苦 三摩地

2018-07-23

是无作戒,三因缘舍:一者小庄严故、二者心放舍故、三者作不坚故。不舍因缘复有三事:一者有本愿故、二者作业坚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讲记佛接着说明:戒的道理及戒的精神所在,也说明是以什么因缘而说为戒?戒有几个原理:第一、戒就是制。台湾民俗中,若有人遇到某些事情不如意,就去道教的宫庙制一制,台湾话叫作制,不是祭祀的祭(编案:台语的祭与制同音),制 三摩地

2018-07-23

这样如法忏悔乃是修学佛法的庄严资粮,所以是应当奉行的,我们认为这对于求明心见性一定有帮助,借用一句古人的话:「往者已矣,来者可追」,学佛乃是改往修来比较重要,所以劝请有受戒因缘的菩萨应当受戒、学戒、持戒。问:1.抗日战争时期,许多人为保卫国家、人民而拿起刀枪同日本人战斗,甚至一些僧人也参加了战斗。这些战士们杀了很多日本人,这些战士是否犯杀戒?死后果报 三摩地

2018-07-23

如是世戒,根本不净,受已不净,庄严不净,觉观不净,念心不净,果报不净,故不得名第一义戒,唯名世戒。是故我当受于义戒。】讲记罪有二种:一者戒罪,二者性罪。但是戒罪的性质又分成两种: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性重是说这一个罪如果犯了,是牵涉到心性上的严重瑕疵、缺陷,所以叫作性重。第二种是佛所遮止,无关乎心性好坏,然而是佛特别指定的、外道都不施设的重戒,不是轻 三摩地

2018-07-23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卷一)从这一小段圣教的开示内容我们就知道:有的众生生命乃是短命的,有的却是长命的;有的众生生来就是庄严端正,有的众生生命乃是丑陋难看的;有的众生乃是威德势力渺小,而有的众生乃是威德势力很大;有的众生却是生在高贵的族姓之家,有的众生却是出生在贫穷的家族之中;有的人生命乃是生活资粮缺乏,有的人则是非常富裕的生命;有的人天 三摩地

2018-07-23

——《大庄严论经卷十四》★佛告比丘:「淫火炽盛,便能燔烧诸善之本。淫荒之士,不识善恶,亦复不别清白之行,不知缚解出要之道。如斯辈人,遂无惭愧,宁丧亲族分受形辱,不阙淫性以违其志。或因淫欲,杀害父母、兄弟、姊妹,斯受其殃;或因淫逸,罪及五逆,王者所戮,死受恶报。犹野火行,傍树为燋,既罪自深,复及宗亲。人由淫欲,违佛慢法,谤毁圣众,为诸圣贤之 三摩地

2018-07-23

自古至今就不断有修学净土法门的大德,至心发愿求生诸佛净土,精进念佛一心不乱,而感应弥陀世尊、药师如来及观音、势至等他方世界佛菩萨,在梦中或定中示现,或在梦中或定中观见极乐净土或琉璃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而更坚定求生净土的信愿。可是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不仅不修念佛,甚至可能还轻视于念佛法门,认为这是无智的劣根人所修。在这样的偏见下,他们根本不可能藉由 三摩地

2018-07-23

佛法的殿堂是非常深妙而庄严的,就好像说,在这个殿堂外面有八万四千个门可以进入;而要进入这个殿堂的话,只要选择八万四千门中的其中一个门,直直而进入,就可以进入这个庄严的佛法殿堂。话虽如此,可是既然说这个佛法的殿堂是非常深妙而庄严的话,有可能你开了八万四千门中的一个门,就可以看到中央大殿吗?当然是不可能的。要不然怎么会叫作深妙而庄严?你也许开了八万四千 三摩地

2018-07-23

我的意思是说,就算这辈子你过得很苦,很糟糕啦!但是你在佛法的持戒,那每一分功德,都像是金砖宝块一样,那东西是在这个世界永不磨灭的,因为祂可以体现你未来世成佛的庄严。我们每一行都可以体现未来世的成佛的庄严,因为如来在经典有说过:在《法华经》说,当你一举手一投足恭敬于佛的时候。这样呢,以佛眼来观,你就已经成就未来的佛果了。也就是说,你那样虔诚的心,就已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回头说,这一类人是为了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去唸佛、去唸《阿弥陀经》的;假如他没有这个愿望,你觉得他课诵、唸佛会持久吗?或者是说,假如求生西方世界的愿已经有了,那你是不是应该进一步去随善知识熏习,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譬如说,法藏比丘当时为什么要发那个愿?或者是说,到底有没有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而这种种庄严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乃至说,极乐世 三摩地

2018-07-23

佛是福慧两足尊,必须福德庄严与智慧庄严两者都具足才能成佛。所以,《优婆塞戒经》卷2佛开示说:【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优婆塞戒经》卷2)菩萨是以福德与智慧来庄严自己,同时也要教导众生去修集福德与智慧。福德与智慧是一体的两面,就好比鸟的两个翅膀,又好比人的两只脚,必须旗鼓相当,才能平稳地、快速地前进。所以福德是永远不嫌多,乃至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佛陀度众生时往往先为众生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有了此基础之后才进一步说明实际修行的内涵法要,而我们依教奉行的话,也会因此有福德庄严而能让我们在道业增上。《优婆塞戒经》卷2〈二庄严品〉第12云:【所谓六念:念佛法僧、名智庄严,念戒施天、名福庄严。】因此布施、持戒、生天之法乃学佛当菩萨者应该时常精进修行的。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三辑第98页中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