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佛子学佛,不能了知定中定外一切能知能觉之皆是识蕴,故不离行苦;了了常知之,虽无妄想语言,仍是念念变易,无常生灭,佛子多半不知此理。若执此,便致轮回。能了知此者,名为知苦圣谛。二、苦集谛:知苦圣谛后欲得灭苦,应知苦集之真义。苦集者,贪求五尘境,于顺逆境中起诸憎爱,造诸业行,谓身三口四意三。以此集诸异熟果报种子,集诸种子故,复生后有。若于一期生死 admin

2020-06-08

  能忆念佛,忆念法、忆念僧,表示此人于三宝信具足,已经生起正信,过了仰信、迷信的阶段了。真正的信受三宝之后,若能依止三宝修学正法,证得二乘菩提的解脱智,乃至证得大乘菩提的实相、般若智慧,就是有了智庄严。但是智庄严的获得,光是念佛、念法是不行的,往往还得念僧。乃至念凡夫僧都有益,除非所念的凡夫僧是破戒人、贪爱者。如果不是破戒、谤法的凡夫僧,念他们也是 admin

2020-06-08

  这是要有十行满位的阳焰观,以及十回向位满的如梦观才能具足的。到十行位时,会看见自己的七识王都如阳焰一般闪炽不停,并无实质,由此而降伏了我执;十回向位时,看见过去无量世的自己努力实行菩萨道,都是如同在梦中一般,反观到这一世的自己在行菩萨道时也都是在梦中而行,这时如梦观具足成就而没有罣碍了,中只剩下一个罣碍:真实佛法的弘传会不会在人间断灭?所以 admin

2020-06-08

  所以初见道而能安忍于如来藏的本来无生,能现观错悟者所堕的意识修成无生的过失所在,可以名为证不退、位不退的菩萨,仍不能称为真实不退。因为到达念不退之前的初地的行不退,仍然还有一大段距离,得要再历经眼见佛性及以后的进修。眼见佛性时以肉眼来看世界山河大地乃至众生自己的身,都能亲见其虚幻,这跟明去比对而产生的虚幻是不一样的。明后以如来藏的常住来比对 admin

2020-06-08

  这是我亲眼所见的,以前是多么精进,真是想不到;这就是还没有具足信不退,对三宝的信忽然间就全部退失了。到了下辈子,遇到了佛法时又会努力精进个几年,然后又会退失了,这就是信不退的修行还没有完成的学人。凡夫位的信不退是:不会很精进修行,每周去寺院一趟听听经,回来就把它忘了,继续过着世俗生活,不会想要在平常生活中修行,只是喜欢继续听经而不会停止,这是凡夫 admin

2020-06-08

  骄偏在我所上面,不知都是无常的;慢偏在行上。七种骄:色力骄、无病骄、长寿骄(例如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少年骄、富贵骄、族姓骄(种族、学历、工作等)、多闻骄。-------《-世间财和七圣财》 admin

2020-06-08

  譬如离念灵知喜欢长住于定境中,一直都想要住于定境中,这就是别境所有法的「欲」所。又譬如离念灵知住于定境中时,对定中境界能了知,也了知这境界与以往曾经进入的定境相同,这就是别境所有法的「胜解」所。又譬如定中的离念灵知往往忽然想起某件事,所以会打妄想,这就是别境所有法的「念」所;又譬如离念灵知住在初禅定境中时,忽然忆起曾经常常住在此 admin

2020-06-08

  若是具有见地了,但是仍然执著欲界法,无法脱离欲界生,很努力修行以后也只能是二果人,不能成为三果人;必须等到断尽欲界爱而发起初禅了,才能成为解脱的三果人。所以,解脱道中的行者,有种种差异存在;其余的信解脱、法行、信行者等人,在解脱道中,他们是否都属於具足解脱功德的人呢?其实是有种种不同的!除了俱解脱、慧解脱的圣者以外,其余都是还没有获得解脱证境的, admin

2020-06-08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十二处是六根与六尘,六根与六尘相触就产生了六种的入,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进入我们的中,这六尘、六入就会产生六识出现。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法。在《阿含经》四大部中,佛说这十八界法、十二处法、五蕴的法、六入的法都是虚妄性;在小乘法中,佛所说的是十八界空相(不是空性),为什么讲空相?因为这十八界法都是无常败坏之法 admin

2020-06-08

  修般若禅的人,应锻炼思惟观功夫,不用语言文字而思惟观照,于一切境缘上寻觅无境界、无所得的本,乃是般若禅、祖师禅。若于静中向中黑暗深坑直看,十之落入境界,为幻境所转。若不为幻境所转者,便错认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即是本。或以为进入无觉无知之中即是本,出定后便想象本遍满虚空充塞宇宙。一旦卤莽承当为悟,而又不肯信受善知识指戳其错误,自以为是, admin

2020-06-08

  修般若禅的人,应锻炼思惟观功夫,不用语言文字而思惟观照,于一切境缘上寻觅无境界、无所得的本,乃是般若禅、祖师禅。若于静中向中黑暗深坑直看,十之落入境界,为幻境所转。若不为幻境所转者,便错认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即是本。或以为进入无觉无知之中即是本,出定后便想象本遍满虚空充塞宇宙。一旦卤莽承当为悟,而又不肯信受善知识指戳其错误,自以为是, admin

2020-06-08

  而这种色身并不妨碍诸佛菩萨的解脱,因为他们都有能力于舍报时入无余涅盘,或随自己意而再受生、转入下一世利益众生,不受生死所系缚,纯粹是为利益众生而受生死,所以这种人间的色身就称为解脱色。所以《阿含经》里面早已宣讲如来藏,如来藏就是「真我」;却完全异于常见外道所说的我,完全异于佛门凡夫所知的觉知我,完全异于外道所说的神我、梵我。又讲另一种解脱色,这 admin

2020-06-08

  持咒不是教你修习定的。每一首咒都是一个总持——但护法神的感应咒语除外——一个咒里面,每一句拆成两字一组或者一个字一组,或者三个字一组不等;每一组就是一个法门,一个法门就是代表一部经。所以你把咒文整个诵出来以后写下来,其中第一句可能就有三部经,你就把第一部经诵出来,诵完再诵第二部,再诵第三部;第一句诵完,再依同样的方式诵第二句的 admin

2020-06-08

  观行即佛就是在别教的六品弟子位中,也就是说,别教的六住位满以下,全部都是观行即佛,还没有证得真如的人,就是在这个阶段。所以,智顗大师说五品弟子位,就相当于别教的五住位满,或六住位的入地。各位菩萨,以上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也都称为佛,但都还不是究竟成佛。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明相似即佛。所谓相似即佛,也就是中国禅宗之真正证悟者,在证得本觉 admin

2020-06-08

  谓众生身中本有涅盘法性---如来藏不生不灭,而众生不知;众生身中自有本觉,离见闻觉知,本性清净,而众生不知;烦恼客尘染污覆盖,一切烦恼皆由此本性清净之菩提本而生,然众生不知不觉。虽然不觉,而理体与佛无异,故名理即佛。《平实书笺》 admin

2020-06-08

  然后你把这个加行位,也就是我们所教的正知见都熏习了解了,你可以去证实我们这个世间法上及佛法上所讲的一切「名」——我们的显境名言、表意名言——都是虚妄,包括今天我所讲的这些名言的义理和意思也是虚妄;再去证验我们的自性——也就是我们的见闻觉知、处处作主的——这个自性也是虚妄;然后再从名、义、自性这三个法里面, admin

2020-06-08

  在广利众生而无私的十回向行中,同时要再进修唯识学的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两种无我法,这就是地上菩萨所应进修的增上慧学。十回向行满足的时候,你再把这个法无我的智慧修学满足,那就表示你的见地已经通达了;通达了以后就是唯识五位的通达位,你已经进入初地了。《大乘无我观》《瑜伽师地论》卷81弥勒菩萨云︰「佛子成佛有五地。一、资粮地。二、加行地 admin

2020-06-08

  当你以七住十住的如幻观,以及十行位所成就的阳焰观,你再进一步来修学观察,如实的去观察:能取的我、所取的境,就是「我」的全部了;换句话说:我们所有的人,在人间全部的法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种,离不开这六种,无法超出这六种;而这六种法当中,就是我们能取境的,在这六尘万法里面混来混去;乃至我以这个如幻观、以这个阳焰观,在修菩萨六度万行的时候,其实 admin

2020-06-08

  --------平实导师《大乘无我观》在宗通部分,当菩萨明了成为七住满的菩萨,仍然需要佛菩萨及善知识的摄受,否则还是会退失菩提,因此,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曾开示:【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菩萨璎珞本 admin

2020-06-08

  在广利众生而无私的十回向行中,同时要再进修唯识学的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两种无我法,这就是地上菩萨所应进修的增上慧学。十回向行满足的时候,你再把这个法无我的智慧修学满足,那就表示你的见地已经通达了;通达了以后就是唯识五位的通达位,你已经进入初地了。但是先要有一个条件——如梦观的现观。因为你要发起道种性,如果没有如梦观的成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