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解脱道中狭义的心解脱,是於佛法生起净信而断我见、三缚结,并且经过了二果的薄贪嗔痴境界,再努力修断欲界爱,已经解脱於五欲缠缚而发起初禅了,已经解脱於五欲的系缚而远离欲界的受生,是三果的实证。慧解脱,是进而断除全部我执的无明,证得慧解脱的解脱功德,成为慧解脱阿罗汉。广义的心解脱之中,又有数种差别:一者正智心解脱,二者净信心解脱,三者无碍心解脱,四者漏尽 | admin 2020-06-08 |
|
;心缘异想,不善思惟;身口多恶,好憙多语;诸根闇钝,发言多虚;常为欲觉、恚觉、害觉之所覆盖,是名烦恼障。」--------《大般涅盘经》卷11〈6现病品〉了了正见真我才是真解脱,这个真我就是大乘解脱的密码。所谓大乘mahāyāna,找到了可以解脱生死烦恼的法教,而得到正等正觉智慧到彼岸的法则。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尽除二障——烦恼障及所知障,才是真正 | admin 2020-06-08 |
|
这五利使中最根本的一个结使就是我见、身见,把苦乐舍受当中一直存在而与苦乐舍受相应的觉知心认定是真实不坏的常住我,就是恶见五利使中的我见、身见就是这个;再由我见而引生了其它的四种恶见,使众生难以断除我执,也不知道什么是我执。而众生把觉知心自己当作是真实不坏的常住我,借着觉知心去认定觉知心背后处处作主的末那是真实不坏,而时时想要把握自己、自己作主,这就 | admin 2020-06-08 |
|
但是我们如果进一步的去加以细究的话,我见就是执取物质的色身为真实不坏的我,还有执取意识觉知心为真实不坏的我!这样的见解,一般人当然在常识上或者说在经验上能够知道:物质色身是不可能常恒不坏的,因为都是会坏的、会坏灭的!但是却会执著这意识觉知心,是能够横贯三世,能够从过去生转生到今生来,今生舍报之后又会转生到未来世去,这样子错误地把意识觉知心,认取为三 | admin 2020-06-08 |
|
可是南老师连那个持身法也没有,他讲的是说,只要觉知心中一念不生,没有语言妄想,那就是无想定,可是这个最多只是很粗浅的欲界定而已。接下去的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当然也都没有。真正的无想定,是证得第四禅以后才能证得的,而第四禅要依第三禅才能证得,下至初禅要依未到地定才能证得,不是没有未到地定的人能证得初禅的,也不是没有第三禅的人能证得第四 | admin 2020-06-08 |
|
初禅修学具足后,继续修定,令心向内安住,不缘外五尘;渐渐安住自心内境,唯有意识观照五尘外之定境法尘;五识虽尚未灭,而于五尘已不攀缘,亦不起觉察粗心,不迎不逆,如是安住;意识虽观定境时亦知五尘,然已不为五尘所动,唯是一心安住定境,是名无觉有观三昧——二禅前之未到地定。行者得于无觉有观三昧后,每日精勤修定,及于四威仪中伏除二禅所应伏除之五盖; | admin 2020-06-08 |
|
那么众生相是什么?众生相就是五蕴相,就是我相──以五蕴为我,以觉知心为我,以十八界为我,这就是众生相。众生相就是《般若经》所讲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从我见相而生。可是众生长夜无明,他们不能了解什么叫做众生相,所以我们应当要让众生了解;特别是已经在修学佛法的人,要让他们了解我相、众生相是轮回的根本,他们了解以后才能离开众生相。可是你 | admin 2020-06-08 |
|
三贤位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其中的十住位又叫作十发趣;十发趣,意思就是说有十个层次让你发起那个心:趣向佛菩提道,以及趣向大乘的解脱道;这叫做十种发趣,也就是十住心。那十住位的修行是从初住位的布施到十住位的见性,这都是习种性的人。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那你破参的 | admin 2020-06-08 |
|
解脱道中狭义的心解脱,是於佛法生起净信而断我见、三缚结,并且经过了二果的薄贪嗔痴境界,再努力修断欲界爱,已经解脱於五欲缠缚而发起初禅了,已经解脱於五欲的系缚而远离欲界的受生,是三果的实证。慧解脱,是进而断除全部我执的无明,证得慧解脱的解脱功德,成为慧解脱阿罗汉。广义的心解脱之中,又有数种差别:一者正智心解脱,二者净信心解脱,三者无碍心解脱,四者漏尽 | admin 2020-06-08 |
|
若是具有见地了,但是仍然执著欲界法,无法脱离欲界生,很努力修行以后也只能是二果人,不能成为三果人;必须等到断尽欲界爱而发起初禅了,才能成为心解脱的三果人。所以,解脱道中的行者,有种种差异存在;其余的信解脱、法行、信行者等人,在解脱道中,他们是否都属於具足解脱功德的人呢?其实是有种种不同的!除了俱解脱、慧解脱的圣者以外,其余都是还没有获得解脱证境的, | admin 2020-06-08 |
|
非想非非想天境界,因为识阴只剩下意识一心,又对意识自己的是否仍然存在,不会起心动念返观,不了知自己是否仍然继续存在,似无所住,故不说是意识的住处;因为这时的意识觉知心已伏我见而未断,但已没有四识住、七识住的喜乐或执着存在了,已无贪喜增广的问题存在了,故不是识住境界,所以不说是识阴所住的境界。亦如《大生义经》卷一:【复次,何难当知:识所住处有其七种, | admin 2020-06-08 |
|
四识住者,谓五阴中之四阴(色受想行)乃是一切凡夫六识心所住之处,名为四识住。四识住的意思是说,识阴所住的四种境界:色受想行四阴,是六识心王所住的四种境界相;若离这四种境界相,六识心就没有安住的地方了!所以六识心必定要依这四种境界相为所缘,在三界中才能有安住的方所。如尊者舍利弗言:【复次,四识住,是佛所说。谓色生、色缘、色住,喜行广大增长,是识所住。受 | admin 2020-06-08 |
|
不定心所法包括了悔、眠、寻和伺等四个法,由于这四个法不一定是善,不一定是恶,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所以叫作不定。《成唯识论》卷七云: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成唯识论》卷七)论文的意思是说:悔、眠、寻、伺等四个法,对于善、染、无记等三性,不一定属谁;它不同于触等遍行心所,一定是遍行于八 | admin 2020-06-08 |
|
所谓随有三种意思:第一是自类俱起,第二是遍不善性,第三是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共有二十个,可分为小随、中随和大随烦恼等三种;小随烦恼有十个,中随烦恼有两个,大随烦恼有八个。然而什么叫作小随烦恼呢?所谓小随烦恼是说,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小,而行相粗勐,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者,称为小随烦恼。小随烦恼有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和害等总共十种。中随烦恼则 | admin 2020-06-08 |
|
慢的意思是说,你确实胜过别人,所以心里面有个比较高下的想法,因此心里就想我的境界远远超过他,我比他年轻,比他健康,比他有钱,比他有地位,比他有名望等等;因为是确实胜过别人,所以心中就生起了慢心,甚至于有时会开口说我胜过他,这就叫作慢。第二种是过慢。过慢中的过字是指过失的意思,也就是说,有过失的慢就叫作过慢。譬如他明明没有胜过别人,却颠倒事实而开口说 | admin 2020-06-08 |
|
世亲菩萨的《百法明门论》把世间林林总总、不可计数的事物,分类归纳为五位百法,来统摄宇宙间的一切万法;而这五位百法是以八识心王为识之自相,以六位心所为识之相应,以十一色法为识之所变,以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为识之分位,由这四大类、总共九十四法和合运作,方能显示阿赖耶识自体之真如性。而这个真如性乃是阿赖耶识之所显法,不是能生阿赖耶识之法,更不是阿赖耶识所依 | admin 2020-06-08 |
|
再来说无所有处,无所有处就是不想空不想识,只缘(意识觉知心中)无所有这一念;意识的所缘就是(自己心中)无所有这一念,把意识缘于无所有这样的一个境界当成是涅槃的境界,当然是落入我见当中。最后非想非非想处,非想非非想处的意识,不反观自己的存在,但是它仍缘于定境中的法尘;这样一个境界,当然是落入了我见当中。--------《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11集三界中的 | admin 2020-06-08 |
|
精进觉支者谓佛子简择法已,心住正见而自精进修持,心不退没。喜觉支者谓于佛法精进修持,观知诸法虚幻,于三乘菩提生起喜心。猗觉支者谓因佛法之善于抉择修持,得于喜心而后遍身受乐,是名为猗。定觉支者谓于修证有验,心得决定,住于一境而不摇动,乃至发起禅定功德等,皆名定觉支。舍觉支者谓得猗已,观诸身心乐受亦皆无常,是故除一切受,是名舍觉支。然菩萨所证菩提,异于 | admin 2020-06-08 |
|
信心(信根)信力(发起信的力量)信受(境界来时,可以拿信心来用,即受用,信受需要时间,要通过验证才会增长,因证而信)。※检验信财是否够的步骤:1、相信真实的法,相信可以成就(第一分信财)2、对真实法接受,发现真的有功德,而且很喜乐(第二分信财)3、希望自己也能得到这种功德受用,努力去做(第三分信财)总之,相信而去做,积累信财。例如,相信有三乘菩提可证 | admin 2020-06-08 |
|
佛有八梵音:1、极好音(悦耳声)2、柔软音(发喜声)3、和适音(和杂声)4、尊慧音(入心声)5、不女音(无厌声)大雄之德,天魔外道,莫不归伏。6、不误音(分明声)7、深远音8、不竭音(易了声)令闻者寻其语义,无尽无穷。佛有八种妙声,菩萨因此而发菩提心。这八种妙声,我把它查出来说:第一是极好音,极好音就是非常美妙的声音,谁听了都喜欢。第二是柔软音,诸佛说话不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