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如果能断贪爱,后面就容易了,因为贪不到才会起瞋,因为贪爱他就有愚痴;反过来说,因为愚痴他才会去贪爱,他因为不知道这种东西的虚妄,所以就执著,那个都是互为表里。所以这些佛法的修持,有正知见之后,我们就能够一一了知,我们修学的内容,佛法是要能够融会贯通,就发现佛法都互为表里。因为众生有种种的不同的过去的业力,所以要随着他能够信受的,然后来讲解,所以佛陀 admin

2020-07-06

  这个情形,就像我们在三界里面,有可能会因为我们的贪欲、瞋恚、愚痴等等,或者是我们不小心有个疏忽,就犯了一些不可挽救的错误而下堕三恶道,要回来人间,就需要非常久远的时间了。也就是说我们可能会因为贪、瞋、痴、慢、疑,或者一些疏忽,就让我们下堕三恶道,要再回来人间的过程,需要久远的时间。比如说,有些人诽谤了佛、法、僧三宝,下堕三恶道。果报受尽以后,好不容 admin

2020-07-06

  般若无分别智是以现观第八识如来藏心(无分别识)的无分别性而使意识生起了能了知法界实相的智慧,不是以意识住在无能分别的愚痴状态称为无分别的智慧;但应成派中观师自古以来都以意识了知五尘境界的虚妄,令意识住于五尘自性空而对五尘了了分明的作意中,作为实证般若无分别智,以为此等领会空(缘起性空)的体性而令意识住于如是作意中,能对五尘境界了了分明,就能够断除对 admin

2020-07-02

  《宝积经》中说了贪病用不净观药治,了嗔病用慈悲药医治,了愚痴须因缘和合药医治。如是应病与药以对治,为药各依方。药治,则三毒烦恼始除得根本。……若枷锁等以衣裳覆之,虽目不见锁,其人终不得解脱。既知如此,准修无心想拟除烦恼者,敷时不见,不能除得根本。有如是说,将何对?答:准《涅槃经》云:有药名阿伽陀,若有众生服者,治一切病。药喻无思无观。三 admin

2020-07-02

  这方法有的人是从九想的“不净观”来除掉烦恼,因为他贪欲特重;有的人是因为他的瞋心很重,必须要修“慈心观”,烦恼就不会再生起,心就容易得定;有的人心中很掉散,他的攀缘非常重,妄想一大堆,心定不下来,就叫他修“数息观”;那有的人是愚痴,放不下烦恼,就叫他修“因缘观”来对治烦恼;我们会里则是运用“念佛观” admin

2020-06-20

  第二十一辑-摘录精华篇那么话说回来,色界天有情中,就是有一些愚痴人看见欲界天的天人、人间的人类,都是一下子出生、一下子又死了;特别是看到人间,因为他们天寿很长,而人类一般而言以百岁为准,少出多减;这个少出多减是说,只有很少人出过于百岁,大部分人是少于百岁的;因此以色界天的寿命来看,不必一个早上,刚刚才看到谁出生了,在人间当了转轮圣王轰轰烈烈,怎么一 admin

2020-06-20

  谓为断贪欲观不净相,为断瞋恚观慈心相,为断愚痴观因缘法。常念净戒深取空相,勤行精进为得四禅,专心求道。观不善法皆是衰恼,观于善法最是安隐。一心修道,分别谛观善不善法,谛取相已,唯观涅槃安隐寂灭。唯爱涅槃毕竟清净。’如是教者名为邪教,谓是正教而是邪教。舍利弗,如是教者名恶知识,是人名为诽谤于我,助于外道,亦为他人说邪道法。舍利弗,如是恶人我乃不 admin

2020-06-14

  出生堕狌狌中,后还为人愚痴,生无所知。夫妇不相和顺,数共鬪诤,更相驱遣,后堕鸠鸽中。贪人力者,后堕象中。佛语阿难:州郡令长,食官爵禄,或人无罪,或私侵人民,录名系缚,鞭打捶杖,强逼输送,告诉无地,枷械系闭,不得宽纵;后堕地狱中,身受苦痛,数千亿岁,罪毕乃出,当堕水牛中;贯穿其鼻牵船挽车,大杖打扑,偿其宿罪。佛语阿难:为人不净,从猪中来。为人悭贪不能 admin

2020-06-14

  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暗蔽,永尽无余;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暗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著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 admin

2020-06-14

  我等愚痴,误服毒药;愿见救疗,更赐寿命。’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捣筛和合与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恼,无复众患。’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尽除愈。余失心者,见其父来,虽亦欢喜问讯,求索治病,然与其药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气深入,失本心 admin

2020-06-14

  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净,以是清净眼根,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是时诸佛遥共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于释迦牟尼佛法中,受持读诵思惟是经,为他人说,所得福德无量无边,火不能焚 admin

2020-06-14

  到已,下七宝台,以价直百千璎珞,持至释迦牟尼佛所,头面礼足,奉上璎珞而白佛言:世尊!净华宿王智佛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否?四大调和否?世事可忍否?众生易度否?无多贪欲、嗔恚、愚痴、嫉妒、悭慢否?无不孝父母、不敬沙门、邪见、不善心、不摄五情否?世尊!众生能降伏诸魔怨否?久灭度多宝如来在七宝塔中,来听法否?’又问讯‘多宝 admin

2020-06-14

  一切斋会、求福、行来、治生、大火大水焚漂、黑风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罗刹之难,亦读诵讲说此经律;乃至一切罪报、三恶、八难、七逆,杻(chǒu)械枷锁系缚其身,多淫、多嗔、多愚痴、多疾病,皆应讲此经律;而新学菩萨若不尔者,犯轻垢罪。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梵坛品当说。佛言:佛子与人受戒时,不得拣(jiǎn)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 admin

2020-06-14

  五为痴结;谓阿罗汉观察无色界一切境界,悉皆虚妄不实,彼诸外道为求无色界境界而施设之种种戒禁,皆是妄想所成之戒法;众生对于涅槃之虚妄想,导致误认无色界境界为涅槃,故起无数虚妄不实之邪见;阿罗汉于如是无色界之种种愚痴,已断尽故,名为五上分结之痴结永断。如是五结永断故,名为阿罗汉、世间应供、杀贼、应仪。此是解脱道之修证。佛菩提道之修证,始由六度万行之熏习 admin

2020-06-10

  贪淫瞋恚愚痴覆心,不知佛性;如彼力士宝珠在体,谓呼失去;众生亦尔,不知亲近善知识故,不识如来微密宝藏,......若尽烦恼,尔时乃得证知了了;如彼力士于明镜中见其珠宝。」又如佛云:「无量菩萨虽具足行诸波罗蜜乃至十住,犹未能见所有佛性;如来既说,即便少见。.....十住菩萨于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复如是,况复声闻缘觉之人能得知见﹖」前后多处亦如是说;是知如来性即是佛 admin

2020-06-08

  愚痴凡夫不觉如是自性清净,而为客尘烦恼之所染污。......复次舍利子!我证菩提无相无境,何等名为无相无境﹖舍利子!不得眼识名为无相,不观于色名为无境,乃至不得意识名为无相,不观于法名为无境。......复次舍利子!言菩提者非去来今,三世平等,三相轮断。舍利子!于过去世,心无顾转,于未来世,识无趣向;于现在世,意无起作;是心意识无有安住,不分别过去,不执着未来 admin

2020-06-08

  有的人是贪瞋性的凡夫根性,有的人则是愚痴性的凡夫根性,有的人是适合修学人乘的凡夫根性,有人则是适合修学天乘的凡夫根性,这些人都不适合修学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佛法。前两种人是不可能修学佛法的,乃至人天乘的善法都不可能修学;第一种是人间贪财造恶的众生,或是贪财而不造恶,以正当的手段努力积聚资财而不肯行善。第二种人是愚痴无智而无法修学佛法的众生,再怎么教导 admin

2020-06-08

  五为痴结;谓阿罗汉观察无色界一切境界,悉皆虚妄不实,彼诸外道为求无色界境界而施设之种种戒禁,皆是妄想所成之戒法;众生对于涅盘之虚妄想,导致误认无色界境界为涅盘,故起无数虚妄不实之邪见;阿罗汉于如是无色界之种种愚痴,已断尽故,名为五上分结之痴结永断。如是五结永断故,名为阿罗汉、世间应供、杀贼、应仪。此是解脱道之修证。《甘露法雨》 admin

2020-06-08

  那它具体的内容又是什么呢?像《大般涅槃经》中这样说:烦恼障者:贪欲、瞋恚、愚痴、忿怒、缠盖、焦恼、嫉妬、悭悋、奸诈、谀谄、无惭、无愧、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放逸、贡高、怼恨、诤讼、邪命、谄媚,诈现异相、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有恭敬,不随教诲、亲近恶友,贪利无厌、缠缚难解;欲于恶欲,贪于恶贪;身见有见,及以无见;频申憙睡,欠呿不 admin

2020-06-08

  那你看到众生这么愚痴,当然要把真实的道理告诉他们啊!让他们知道真实的道理,他们从此以后就不必再练丹道了。不管是外丹或内丹,外丹就是从练气功开始,藏密练的气功就是外丹的一种,修炼丹药也属于外丹;中国的道家则是修练内丹的,那就要在一心不乱的状况下去修气息;就好比昆仑仙宗……等等,都属于炼内丹。外丹的炼法,还有一种是炼汞,但是炼外丹的古人大部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