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愚痴之人,不解声相无常变失故,于音声中妄生好乐;于已过之声念而生著。如五百仙人在山中住,甄陀罗女于雪山池中浴;闻其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譬如大风吹诸林树;闻此细妙歌声,柔软清净,生邪念想,是故不觉心狂;今世失诸功德,后世当堕恶道。有智之人,观声念念生灭,前后不俱,无相及者,作如是知则不生染著。若斯人者,诸天音乐尚不能乱,何况人声?如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恶道的众生跟人比起来不知还要愚痴顽劣多少倍,地藏菩萨发愿救度的却是这样一类众生,如果不是真实的智慧是万万做不到能隐忍这样的众生的。这样看来想强大要做的不是加法,而是减法,减去人所惯用的一切,舍弃与人相应的种种颠倒妄想,还原一个清清静静的本来。舍!一切舍!让我把心里的哪怕一丝丝对人事物需求也舍弃,只留一个度众生的愿,以及和这个愿相应的身口意行。这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经中所谓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都是指陈一切有情的真心如来藏,如果没有如来藏存在,就不会有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说法出现;因此否定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人,就是佛在经中所说的愚痴人。第二件事,既然众生所领受的诸法境界都是由如来藏变现出来的,有什么好执着的?有什么好争执的?有什么好计较的?或许有人不相信,今再为大众详细说明:譬如自己的五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一般人在生活中,大部分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随境而转,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境界,就是意识境界;面对意识所喜欢的境界,就不断起贪追求,对于不顺己意的违心境界,则心生瞋恚,愚痴的为自己的贪爱与瞋恚,造作种种不如理作意的业行,也常因所求不遂而烦恼不断。生活就在这种喜乐忧悲苦恼不断的意识境界中,不断重复循环着,殊不知这些境界,都是堕在我与我所――虚妄生灭的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唉,你太愚痴,被邪见所蒙蔽,只知道追求这些其实是最不应该珍惜的东西,而不知道佛法才是最珍贵的,才是最值得去追求的。这位婆罗门彻底傻眼了,从没想到这个世界上居然有这样的人,在被自己刺杀后,心中没有一丝恐惧和怨恨,而第一念居然还在牵挂着自己,匕首再也握不住,双腿也完全站不住,扑通跪倒在大师面前。提婆看着这位,艰难的为他开示:你也不必难过,我一生追随龙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善男子!愚痴凡夫妄起分别,无中执有,有中执无,取阿赖耶种种行相,堕于生灭二种见中,不了自心而起分别。(《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这段的大意是说佛陀开示说:从大乘开悟圣者已见诸法实相的自悟境界来看,一切诸法都是无生无灭的,也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般若实相的角度来看,自心如来藏所变现的五尘境界本就是无有的;无论是有的法还是无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诚然,走这条成佛之路,誓愿做一名菩萨,这是与人这一格局的决裂,与人性的决裂,尤其是与人性中自私、计较、自我、贪染等等导致苦痛果报的染污心性的决裂,更是与人的愚痴昏昧的决裂,我们要的是菩萨的智慧清净直至佛地的常乐我净。别说那种境界离你太远,远非你所能及。成佛之路注定漫长艰辛,但最后的佛果却是如此胜妙,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众生最终都会走上这条成佛之路,有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以这样吗?这样的话,你单是讨债都讨不完了,你单是这个仇,仇上加仇,怨恨日子都过不去了,这还能够修学什么吗?而且诸佛菩萨在你旁边的时候,祂们一定摇头,祂想:“这个人连这样的事情都不能安忍,这样我们辛辛苦苦替他挡下许多生死的业报,让他能够安心修学,这样的话是不是让他没有办法从中反省,没有办法从中忏悔,没有办法从中获得真实的利益?”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吉祥经》)[今译]不要亲近愚痴的人,应该与智者交往;尊敬道德高尚者,这样才是最大的吉祥。▲少恩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今译]别人对有我有一点点恩德,就应想着怎样大大地回报他。对怨恨自己的人,要总是怀着善心。▲一切世间欲,非一人不厌,所有有危害,云何自丧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如果有人受了戒还在那边气、恨、恼啊!那叫作愚痴!你既然不能报复,就不要去记挂他,忘掉就好了嘛!所以想通道理的人,虽遭恶对,心无愁恼;这个道理是迟早都会想通的,也就没有愁恼了。因为心无愁恼,所以和颜悦色,既不记恨,也不伤害人,所以众生亲附,乐来依止。众生乐来依止,你不就更有势力了吗?这就是戒德的势力:戒帮你建立势力,让你在人间好过,未来生天享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5、喜欢交愚痴的人当知心好友(同具畜性的人)。6、很喜欢蜷脚(畜道躺卧习性)。7、随时随地就躺在地上,也不会去避开肮脏污垢。8、喜欢,不羞不耻(能不穿衣服,就不要穿衣服,没有羞耻心)。9、心常虚诈,且异言诳语的。10、妄说他人,谄曲不实(很会乱讲别人的不是,构造不实是非,且谄眛,心弯弯曲曲,很不实在不可靠)。11、喜欢谋取他人的财物,且常爱抵债(债务想办法赖掉)。12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有人的色身、觉知心的心性,都是如来藏帮忙画出来的:有人生来就很慈悲,而且是滥慈悲;有人生来就穷凶极恶,有人生来愚痴而不能学好任何世间法,它都依照业种而帮众生确实画出来。但它随时会修改你所有的画,都看你意识与意根怎么转变,它就随时帮你修改,所以说它能画我们这个五阴小世间。但十方虚空一切宇宙世间也是由它来画,不过这幅大画不是单独来画,而是配合所有众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妄心于定中,生起了一切诸相,不管是不是光明,都是意识心的境界相,缘取相,是境界所生法,是因为能取的意识,去了知所产生的,而真心是离开了能取,哪里是以这个妄心所感受的光相,就可以称之为悟,这根本是禅定中的光影,还是不离开见闻觉知,乃至法尘的意识受想之用,如何可以称之为这是真心?这个既然不是,还有什么维持不维持的妄语呢?这个真心是可以描述的,也不是如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我」悟后,曾有一阵子觉得这个「真心」就是如此,怎么会有需要一直观行再观行,对此非常不以为然,然而经过了一段日子,就开始忏悔,开始想要把自己的话收回来,因为这些的观行和能够降伏烦恼,和能够转依如来藏有莫大的关系,只有愚痴的「我」才会觉得不需要特别观行。这观行于蕴处界中,是不管七识心,不论是真心,都是要「好好地」「认真地」观行,如果以为开悟后,就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是说你对于取的、有好处的,你要尽量给别人,尽量为众生来考虑,不是和众生来争夺,这样可以让你的愚痴和贪染也随之渐次消灭。因此如果你心里面产生了一个很细微的念头,想要将这些东西占为己有的时候,你便可以很快地省察,不管那个念头多么的细微,你因为习惯了这样的心性观察,你就是可以察觉,在你察觉的当下,你就可以作抉择,而渐渐地转依到如来藏的无我性、无我所性、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这十一个善心所,在一般人来说,他并不具足的,他不是对一些正确的道理完全相信,他总是会有些怀疑;或者是他可能少了一些惭、愧,就对自己的要求或别人的要求;他常常不太愿意去承担的,不愿意让自己更好;也可能他缺乏了这种对其他事物的没有贪著、没有瞋恨;或是没有愚痴的心境。像这一些都属于善的心所,而在成佛的时候他是完全满足,而且完全具足。譬如说无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天子当下就来人间,化身为一个小孩童,年约岁的模样,这个孩子在道路边放牛,牛却突然倒卧在地死了,这小孩童便去拔草,把草拿来放进牛的口里,要牛吃下去;同时举起棍杖打著这头死牛,大声地叫著说:起来吃草!这对父母一家大小看见这个小孩的所作所为,便一起对小孩笑了起来,并走向前问他说:你是谁家的小孩啊?为何如此的愚痴呢?这头牛现在已经死了,你还拿著草喂它,它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世尊如是答言: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暇疵,是为最吉祥。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相反地,佛教把贪欲跟瞋恚、愚痴并列为障碍众生修行的三毒;像《法句譬喻经》中,就记载了一则故事,说:有一个有钱的长者,看到自己熟识亲友的儿子,因为父母早逝,不知生活理财,把父母留下的财物都花光了,只能每天行乞求生。长者可怜他,就把女儿许配给他作妻子,还给了他屋宅、车马、奴婢及无数的资财,让他成立门户。可是这个年轻人懒惰成习,生活毫无计划,不知量入为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他们很快地就去见佛陀,舍利弗跟佛陀说明了前后关系后,佛陀就问耶舍:你真的有这样的行为吗?耶舍说:确实如此!对于这件事,佛陀是以非常严厉的态度来开示,佛陀说:耶舍!这是大过失!比丘僧中没有过这样的事,你这个愚痴无明的是第一个开了这个大罪门,在清净没有漏患的地方起了漏患;天魔波旬经常要来找比丘们的过失,都找不到!你帮天魔波旬开了一条可毁坏僧团道路的第一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