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以,很多人死前七天、三天都会自己知道,只有愚痴而无智的人不会观察。并且祂也会告诉你,这个时节到来了,不许你跟祂打商量,不通人情;即使你是祂生的,祂也不让你打商量,所以祂也是「不异语者」。当祂告诉你:「该出生了。」你不能够在妈妈肚子里再赖一会儿;时间到了,你就该出生,无法打商量,所以祂是「不异语者」。所以,真实如来只说一种话,不说二种话。在现象界 三摩地

2018-07-22

其中平等爱仍是处在了别而有执受的状态中,只是不加以强烈的了别或执受;特别是在二禅开始的等至位平等爱定境中,很容易被误会为涅槃境界,但其实还是在愚痴无明烦恼的三界中。在《成唯识论》中,又从苦乐中分出忧喜,从身说苦乐,从心说忧喜,而成苦、乐、忧、喜、舍等五受。又依《大乘阿毘达磨集论》(以下简称《集论》。)1卷1说:【云何建立受蕴?谓六受身:眼触所生受,耳触 三摩地

2018-07-22

亦或有诸藏密学人,以为自己能如圣龙树菩萨说的「若人于此短命中,闻上诸苦不惊畏」,那就以未来无量世身命作赌注试一试吧!但这是愚痴无智之匹夫之勇,真正有智佛子,皆当以佛开示之「智为先导」来行事,而非以愚勇行为依导,在此恳请现在还在修学密宗的学人三思。至于众生是如何感招地狱果报的呢?《楞严经》卷8有说:【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什么是十习因? 三摩地

2018-07-22

那如果犯戒作恶,岂不是将来要去承受恶业的果报,或者落入三恶道中;那与自己当初设定要成就佛菩提的目标,岂不是违背了吗?”因此有智慧的人,不应该去作这种矛盾的行为;当然,如果欺骗自己,以为犯戒造恶不会有恶业的果报,那是更愚痴的行为。因此在平常,或者遇到顺境、逆境的时候,大家就可以多去作这方面的思惟,这样就能够生起一分的力量,来让自己持戒更加清净。 三摩地

2018-07-22

那么以这三种情形来看的话,我们假设把它比喻作人,那么大家应该就可以了解,这三种人当中当然第一种人是最愚痴、最没有智慧的,因为他连镜子当中的影像是不真实他都不晓得;那么第二种人跟第三种人:第二种人就像什么?就像佛法当中说这个人他知道镜子里面的影像是不真实,他可以说是有解脱的智慧,他不会执着镜子里面的影像,但是他没有实相的智慧,因为他没有去找到那面镜子 三摩地

2018-07-22

如是骨肉至亲、深交好友,末了结局不过如是草草,更别说素不逢面之人;人生啊!人生啊!有何可恃!有何可以记挂!有何可以筹量!是以当发露恶行,总为过往无量劫来意识心之造恶来忏悔,以无量劫之不尽,能获诸佛菩萨之怜悯而得一时受苦之,当知此即是莫大恩典,当知此即是自省因缘!当知冤亲债主忍受饿鬼道上之无穷痛苦,每日之一时受苦,俱盛过凡夫之终日、终月、终年、乃至有 三摩地

2018-07-22

生为畜生者,往往是生前心性愚痴,犯有杀生、偷盗、生性好淫等罪(下品十恶)的众生,如《佛说业报差别经》载: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畜生报:一者,身行中恶业;二者,口行中恶业;三者,意行中恶业;四者,从贪烦恼起诸恶业;五者,从瞋烦恼起诸恶业;六者,从痴烦恼起诸恶业;七者,毁骂众生;八者,恼害众生;九者,施不净物;十者,行于邪淫。以是十业,得畜生报。(五)饿 三摩地

2018-07-22

然而这位菩萨很特别,他示现于这样的苦行,他会跳入火中,实际上是为了要降伏种种的外道,因为他想:这些外道太过愚痴了,他们都以为他的苦行很优秀,比起他人来更好,所以他们就在这种愚痴的苦行中来浪费自己的身命。所以我应当怎样来教导这些愚痴的大众呢?因此他就以这样的苦行、难以实现的苦行、胜过其他有情的苦行来示现。所以当他以这样苦行,最后成就的时候,大家都被他 三摩地

2018-07-22

那它具体的内容又是什么呢?像《大般涅槃经》中这样说:烦恼障者:贪欲、瞋恚、愚痴、忿怒、缠盖、焦恼、嫉妬、悭悋、奸诈、谀谄、无惭、无愧、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放逸、贡高、怼恨、诤讼、邪命、谄媚,诈现异相、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有恭敬,不随教诲、亲近恶友,贪利无厌、缠缚难解;欲于恶欲,贪于恶贪;身见有见,及以无见;频申憙睡,欠呿不 三摩地

2018-07-22

五为痴结;谓阿罗汉观察无色界一切境界,悉皆虚妄不实,彼诸外道为求无色界境界而施设之种种戒禁,皆是妄想所成之戒法;众生对于涅槃之虚妄想,导致误认无色界境界为涅槃,故起无数虚妄不实之邪见;阿罗汉于如是无色界之种种愚痴,已断尽故,名为五上分结之痴结永断。如是五结永断故,名为阿罗汉、世间应供、杀贼、应仪。此是解脱道之修证。(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甘露法雨》, 三摩地

2018-07-22

7、妙觉如来的修证等觉菩萨在百劫于一切所知境中,断除所知障中极微细执着愚痴,及修集福德满足已,成最后身菩萨,住兜率天观察世间时节因缘;众生法缘若熟时,即降神母胎,人间受生,隐其威德神力,现如凡夫,方便善巧示现出家修行,终于菩提树下明心,大圆镜智及上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现前,确定必将成佛;复于夜后分,曙光将显,明星出时,睹见明星而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要先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到底它是什么样子;我们要知道自己在法界里面的位置,我们就会知道我应该要如何做,我应该要往什么方向来前进?所以我们要先了解三界六道跟解脱果的关系,我们有做一个三界六道跟解脱果的对应关系表:阿赖耶识 如来藏 ---阿赖耶识-如来藏---三界六道境业相应境果相应无色界无色界四天禅定业:舍色身见四果三果色界色界四禅天禅定业:离欲 三摩地

2018-07-22

由于生起出世间正定之正受,所以圣们心正解脱贪欲、瞋恚、愚痴;如是心善解脱,圣们得正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自知不受后有。这是以正见为首来综贯八正道,在实践修行上,八正道有互相资助的关系,必须是八正道齐头并进,缺一不可;在实践中,得闻、思、修慧,因此一分正见可以导引一分道谛,一分道谛的增上,亦可增益一分正见,是故一切佛子于四圣谛八正道之真实义,皆应 三摩地

2018-07-22

妙觉如来的修证等觉菩萨在百劫于一切所知境中,断除所知障中极微细执着愚痴,及修集福德满足已,成最后身菩萨,住兜率天观察世间时节因缘;众生法缘若熟时,即降神母胎,人间受生,隐其威德神力,现如凡夫,方便善巧示现出家修行,终于菩提树下明心,大圆镜智及上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现前,确定必将成佛;复于夜后分,曙光将显,明星出时,睹见明星而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圆成 三摩地

2018-07-22

一切了知实证此生命实相之菩萨,皆知此实相心不必更入其余之有余、无余涅盘,然后方道,以大乘法是真正之实相法,本不离三界诸法而现此实相,一切内外万法本此实相之功能体性差别诸相诸力用,如何可以离此实相而说有法,而说无法,此皆是戏论!所以大乘本此一乘,惟实证者乃知之境界,如何更说有小乘之决定义,此之小乘皆是如来不舍法界一切众生知所方便而予以施设,非是必然之 三摩地

2018-07-22

这是在五浊恶世成佛弘法前都必须先讲的,如果不先讲华严,将来初转法轮二乘菩提之后,接着再讲第三时(第二教)的般若教,愚痴人就会这样讲:「佛是最近才懂得般若啦!以前都没有讲过般若,可见初成佛时还是不懂般若,显然是最近才又悟到的。」接着在最后那十几年第三转法轮宣讲方广别教的法,众生又会讲:「祂是后来才懂唯识的,并不是本来就懂,那也是最近才悟出来的。」为避 三摩地

2018-07-22

古来证悟之道便不是断除烦恼之道,这在理上没有淆讹之处,证悟的道理还是衔接上大乘法义,以大乘所说的实际,这第一义谛,这实际理地,这真正的真如缘起,这二乘人所不知道的也无法亲证的法界实相心:如来藏来作真正的缘起,只有这个无有生灭的永恒实际,藉由其支持三界诸法体现的功能体性,所以三界诸法皆可说是其功能体性的体现,所以诸蕴的实际相可说是如来藏相,即使以烦恼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连听闻都没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中的道理,这中的实义,又如何去修,又如何去证呢?这样说要了解这生命中的实相,岂不是缘木求鱼!如同有人以为这生命中的实相,是在不断地打坐中,就可以得到,不断地到一念不生,这样就可以得到,如是的虚妄!以没有一个念头生起,又如何去观察一个真正的实相,实相要能被观察,如是的「不相在」,至少也要有可以想要观察的,这样这个被观 三摩地

2018-07-22

’复问:‘断何等?’答言:‘贪欲断、瞋恚、愚痴断。’又问:‘阿难!有道有迹,能断贪欲、瞋恚、愚痴耶?’阿难答言:‘有,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婆罗门言:‘阿难!贤哉之道!贤哉之迹!修习多修习,能断斯等贪欲、恚、痴。’尊者阿难说是法时,彼婆罗门闻 三摩地

2018-07-22

把见惑断了以后,是有解脱道的见地了,可是性障还没有除掉,三界爱仍然存在;所以,见道之后要发起修道的过程,就是断思惑!断思惑的第一阶段就是对贪、瞋、痴(三界爱)要尽量淡薄,藉著断三缚结的见地,观行三界境界的过失,使三界爱淡薄了,那么贪少了、瞋也少了、愚痴也减少了,那就是薄贪、瞋、痴的境界,称为“薄地”,就是二果人。初果是见地、二果是薄地,到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