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释迦牟尼佛之所以能成就佛道,就是因为对于任何一个邪见,都不能容忍、包容,因为祂不能容忍,不能包容邪见,所以释迦牟尼佛最后成就佛道!因为这个道理,佛陀希望每一个众生都能成就佛道;佛陀也用这样的道理,来将护众生,来保护众生,让众生离开邪见而不要沦堕恶道,让众生修学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最后迈向成佛之道!所以成佛之道,就是对于一切的内容完全了知,对 admin

2020-02-20

那从这样来看,他解脱道的善业,不也等于消失了吗?所以说修习二乘解脱道的善业,也不是真正的善业,只有大乘法才是真实的善业,因为二乘法不能了知实相,而且不能利益广大的众生,还不够真实;大乘法则亲证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却永远不灭五蕴十八界七转识心,乃至成佛以后,仍然八识心王具足,转为纯净的八识心王,而利乐有情永无穷尽,所造一切的善业都不 admin

2020-02-20

可是大乘佛法就不同了,因为大乘佛法的修学,目的是在成佛,以及成佛之后、成佛之前的恒常利乐众生而永无终止。想要利乐一切众生,就必须具足不同根性众生的摄受能力,所以菩萨必须修证二乘菩提的解脱道,才能利乐求出生死的自了汉;也必须修证大乘菩提的成佛之道,才能利乐菩萨根性的有情,所以大乘佛法的内涵是极为广泛的。因此大乘佛法必然就包括了二乘菩提,也包括了法界实 admin

2020-02-20

《华严经》乃是具足宣说如来藏之因地与果地,兼摄三乘解脱果,显示藏识法界之无尽缘起,以及菩萨五十二阶位之修证,宣示果地究竟成佛之佛菩提果圆满功德,三身应化,四土圆成;所以说《华严经》具足显示了成佛之道,是佛教中一切行者所应当知解及修证者。第二时是阿含时。世尊于二十一日宣说华严之后,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从这时候开始,以十二年的时间,说三藏教四阿含诸经。所 admin

2020-02-20

所以如果主张意识是常住法、是一切法的根源,显然是未断我见,还落在五阴里,连解脱道都尚未入道,遑论成佛之道。接着我们来探讨什么是观想?观想是说,将眼睛闭起来集中注意力,在脑海里想象一个影像;也就是说,观想只是脑海里的假想,只是内相分。观想纯粹是想象,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法。例如把眼睛闭起来,观想中了头彩一千万元,许多钞票从天而降、飘落到身上,满心欢喜 admin

2020-02-20

也就是说,二乘法其实是从佛法中方便分析而出,用来度化畏惧生死的人,使他们能够现生实证无余涅槃,并且能够不畏生死,回小向大,修学大乘成佛之道;所以说,二乘法本来就是佛菩提的局部内涵,不是究竟法。譬如《法华经》中说:唯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因此,第一义悉檀唯有在大乘法中才有,二乘法中则无。近年来有些法师居士,崇尚二乘法,服膺应成派的中观思想,排斥大乘唯识 admin

2020-02-20

第四天是兜率陀天,分为内院和外院,内院由弥勒菩萨住持弘法,弥勒菩萨将来会由兜率陀天下生人间而成佛。第五天是化乐天。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从此以下乃至人间,总名为欲界。所谓欲界,是说这一界的有情,各分为男女两性,有男女欲,所以名为欲界世间。欲界之上名为色界,共有十八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四天,四禅之上有五不还天,是三果及初地圣人舍报往生 admin

2020-02-20

所以,其实所谓的宗教,就是在指佛法真正的一个体系,也就是成佛之道;所以其实宗教两个字,已经概括了成佛之道所有的一切义理,全部都含摄于宗教两个字。因为宗就是佛心,佛所开示的所有的一切教说,全部都是以这个心宗为主;以这个心宗,所以才会有佛出世于人间,而开示了这么多的经教,才会有这些经教流传于人间,让众生依止的这些经教修学往成佛之道迈进,这个就是宗教的真 admin

2020-02-20

那你如果能够依止着这样子的佛心佛宗往前走的话,就能够到达佛所说的修学佛法的道路,所以这个就叫作成佛之道。所以,成佛之道必须以心为宗,所以这边才会说宗以明趣,也就是说以这个宗明白你的趣向。趣不明则失其所归,这个就是我们刚刚所举的例子,你如果你趣向不明确的话,就会失其你所要依止、所要归止的方向。所以,如果你这个方向所指的是颠倒的一个方向,不但不明白,而 admin

2020-02-20

就是说,佛所开示给我们成佛之道,佛所开示给我们解脱诸法的教说,是记录在什么地方呢?记录在三藏十二部经里面,那三藏十二部经里面所说的就是宗教。这个宗教是以什么为主呢?宗其实就是在指心,教就是在指佛所说的教说。所以,佛语心为宗,也就是说佛所说的这些教理、佛所说的教示,就是以心为宗。什么叫作以心为宗呢?也就是说,必须要依止着这个心为宗谛。依止着这个心,哪 admin

2020-02-20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意思是说,一个造恶多端的人,只要能够及时的醒悟,并且决心改过,在忏悔罪业之后,一念之间就可以改往修来,发愿走上成佛的道路。这句话后来也成为世间劝人改恶从善的俗谚,和人们常说的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道理是一样的意思。立地成佛一词,也常被禅师用来警策学人,应当努力求证自己的实相心----如来藏之所在。譬如宋朝克勤圆悟大师,就常用这句话来开示弟子 admin

2020-02-20

回向之所以列为最后分,可以显示,菩萨在广行一切善根之后必须回向早日成佛。因为成佛时福德与智慧都已庄严圆满,所以才能广利一切众生,因此,回向是应该常常作、时时作的事。您如果能够常常如法回向,心量必定会增长广大,这一世学习正法的因缘,当然也将更快速的成熟。所以,不仅在诵经以后可以回向,在您所作的一切善净行之后,皆可回向成就佛道,或者回向与冤亲债主的解冤 admin

2020-02-20

所谓菩提回向是指,为了趣求一切智心,所以将自己所修一切善法,回向未来能得成佛之果德,这就称为菩提回向。第二是众生回向,菩萨心心念念为救护众生,所以愿意将自己所修一切善法,都能与众生共享,这就叫作众生回向。第三是实际回向,菩萨厌求有为之法,趣求实际,所以,以自己所有的善根功德回向,能够求得平等如实的真如法性,这就叫作实际回向。总合以上三种回向,我们可 admin

2020-02-20

所以,佛教徒就是透过这个画像,来了知所谓的佛像,即非佛像,是名佛像,我们所拜的偶像,其实不是偶像;所拜的偶像,其实最主要是透过这个偶像,来发起对佛法的一个思念;透过对于佛的这个像貌,来发起对于佛的思念以后,进一步能够想要学着佛,能够了脱生死,能够增长智慧,完成佛菩提道的大乘佛法的地地的修行。所以,必须要经过我们真正的修学过程以后,你才有办法进入所谓 admin

2020-02-20

如果能够度化一位有情成为真菩萨的话,因为他将来必定能够成佛而摄受无量的众生,所以佛说:如果度化一个人成为菩萨的功德,是远远胜于度一万个人成为阿罗汉。但是同样的,如果是尚未实证诸法实相,不懂得佛法的真实义,而胆敢高座来说法,就必定会错说佛法,从而断送了佛弟子的法身慧命,或是误导佛弟子退失菩提心。像这样就将会使得世界上少了许多佛未来出世的机会,也将会导 admin

2020-02-20

《楞严经》可以说是在三乘佛法当中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因为《楞严经》当中不但详细演绎了真心与佛性的体性,也解说五阴区宇的内涵,并且细说了五阴习气种子断尽时的境界相,以及五十种魔扰与邪见的内容,并且把宇宙的起源以及成佛之道的次第作了完整的说明。我们可以说:除了《楞严经》之外,找不到其他的经典能够把成佛之道的内涵说得如此完整。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楞严经》 admin

2020-02-20

也就是说,当佛陀看到某些众生他的心中,某一类的种子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的规模,而这些众生依凭着这些种子的势力以及现量所证的智慧,佛陀已经看到并且了解这些众生未来将会如何演变、如何发展,因而对这些众生预告他未来成佛的情况将是如何。另外,在《增一阿含经》卷38当中,佛陀开示:除了成就如来的授记之外,也有记别某人将会成就辟支佛、声闻,或者将生天、生在人中、生 admin

2020-02-20

也就是说,当佛陀看到某些众生他的心中,某一类的种子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的规模,而这些众生依凭着这些种子的势力以及现量所证的智慧,佛陀已经看到并且了解这些众生未来将会如何演变、如何发展,因而对这些众生预告他未来成佛的情况将是如何。譬如,佛陀在《妙法莲华经》当中,曾经为当时已经成为初地菩萨的摩诃迦叶、大迦旃延、大目犍连、富楼那、憍陈如、阿难、罗睺罗等诸大 admin

2020-02-20

所以深信三世因果、六道轮迴的真实性,因此而自然愿意放弃投机、短视、追求物欲满足的人生观,开始进入初住位修学六波罗蜜,而追求成佛之道的福德以及智慧。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117集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正元老师 admin

2020-02-20

对于汲汲于追求今生财富的人,应该要了解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世尊在诸经典当中有告诉我们:世间财只有在这一世才可以受用,我们应该要追求的是法财以及圣财,因为这是可以带到未来世去,而且是会生生世世跟着我们直到成佛的。所以世尊说:没有得到圣财的众生,就叫作极贫穷的人。那么什么是圣财呢?世尊在《大宝积经》当中说:信、戒、闻、惭、愧、舍、慧,如是等法是谓圣财 admin

2020-02-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