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可是这里也同样有说到这件事情;这里有说到,此无想心定是有为而所思维,这是尼柯耶里面的《中部》阿含经,显然它已经在这里说,这是有为而且是有所思维,所以显然这是有漏有为的一种禅定而已;所以它当然不是一种真正清净解脱的一个禅定,所以他还缺乏了断我见的功德,缺乏断我见的智慧力。所以他自己所引的尼柯耶里面的《中部》阿含经里面,已经清楚地告诉他:无想心定,其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有漏位。无记性摄。唯与触等五法相应。但缘前说执受处境。二无漏位。唯善性摄。与二十一心所相应。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由《成论》所述可知:如来藏在因地(即未成佛)与五遍行心所法相应,唯与五遍行相应,故因地如来藏不与精进心所相应,因精进心所法是善十一心所法,而非五遍行心所法故。《显扬圣教论》中云:「复次,阿赖耶识于一时间,或与转识相应善不善无记诸心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次如定共戒:以诸佛子修定有成者,依其定境修证,分别能伏欲界贪、色界瞋、无色界痴,故依定之有漏功德不违佛戒,不依佛所制定戒相而持。三如道共戒:三乘以见道修道故,依见修道无漏功德受用,自然不犯佛戒,不取佛戒。是名三种非取相戒。亦依有情根性差别而作用有异。五戒者:在家之人于三皈时,或受满分戒,五戒俱受:不杀生、不窃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或受多分戒: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得定共戒的人只是解脱于欲界生死,仍不能解脱三界生死,因为它是三界中的有漏、有为法。在这一世,我们有些同修也已经发起初禅而受身乐了,所以这一世也得定共戒。将来正觉寺建设完成后,会开设枯木禅,让大家去打坐修证静中的定法,会有许多人可以得初禅。初禅不难得:初禅之所以难得,大多在于性障,不在定力。无相念佛的定力只要很好,再把性障除了,初禅就自动出现了,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后进入妙觉位,烦恼障所摄习气种子,不论有漏或无漏种子皆已断尽,并且断尽所知障一切随眠,最后示现人间八相成道,成就大般涅槃四智圆明,成就究竟佛道。简单地说,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探究实相法界,证知宇宙万有及一切生命的本源,继续进修以后才会有一切种智,才能成佛。然而,既是要修学成就佛道,表示全部佛道的内涵都必须亲证,必须经过闻、思、修、证的过程,去亲身经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1中的开示:【世尊!我今不求三界有漏人天果报,唯求出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三界之中人天福乐,虽处尊位,先世福尽还生恶趣受无量苦,谁有智者乐世间乐?】因此,我们都要了解三界人天果报是有享尽的时候,如果不再造新福,没有余福出生在人天之中,就会堕落恶趣之中。而如果能修学佛法正知见,就懂得培植福德是不嫌多的;同时在福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于气质之类的福德乃是世间法所摄,佛道的修证乃是福慧兼具,若不知、不问、不管,或忘却菩提心的前提与内涵,只是专顾履行善业的结果,至多只能是人天有漏有为的善业果报,是不能出于轮回而有解脱的智慧,更不能知佛菩提道的智慧、功德;只有发了菩提心、持守菩提心,才能使所修的福德聚集在正修行上,进而求得真正的解脱及佛菩提智。佛法之所以珍贵,之所以异于外道,此为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阿赖耶识虽因七转识的染污熏习,出生有漏三界、六道、五阴万法,使有情漂溺其中,轮回流转不息;但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自身空寂,不与我见、我执、法执相应,自性清净犹如虚空,体即涅槃。当有情证悟祂,转依祂的真如体性,逐渐生起清净法(三贤、十地、等觉、妙觉等法),第八识也是这些清净法的所依,故知阿赖耶识于万法中都能随缘任运,成就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离此识即无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什么叫作漏尽呢?漏就是三界烦恼,如果能够把三界烦恼完全灭除掉,他就有漏尽通。三明、六通是有差别的,为什么一个叫作天眼明?一个叫作天眼通呢?天眼通,外道也可以修证;外道的沙门、婆罗门,他们修证得神通之后,可以用他的天眼,观察到法界里面的现象,可是他不能知道因果!如果能够知道其中的因果,他就是有明,如果没有能力了解其中的因果,只能叫作通。譬如如果外道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定共戒者,谓修学禅定有成者,依其定境之修证,分别能伏三界贪瞋痴,不依佛所制定戒相而持戒,依定之有漏功德而不违佛戒,与定相应故,名定共戒。广义来说,道共戒亦是定共戒,因为亲证三乘菩提不退者,于所证心得决定心得决定心得决定心得决定,因与道相应而能安住,故决定不移,转依所证,所得解脱、智慧之功德必符合所证;例如大乘菩萨证悟之后,转依如来藏而行,第八识如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能够让众生远离世间有漏法的三无漏学。所以如果能够依止真善知识修学三归五戒、修学十善业道等福德资粮,明了了世间有为法都是杂染有漏的,并且发起了大菩提心,修学适合自己的摄心法门,能够在纷杂的现代社会中,培养出心得决定的真实定力;加上听闻了万法根本—如来藏心—的了义,再加上修学了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那么就有机会明心见性实证般若实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另外佛陀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厌身品第7〉中也详细开示了出家菩萨要仔细观察有漏的五蕴身有三十七种不净的法相。此段大意是说:出家菩萨在空闲寂静的阿兰若处勤求佛道时,应该要在行住坐卧等四威仪中,仔细观察这有漏的五蕴身有三十七种不净秽恶,是不可爱的,也是不坚固、不牢靠的。首先,菩萨应当观察此五蕴身犹如坏器一般,外表虽以众多的彩妆以及金银七宝来巧妙妆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写给菩萨们:面对境界,多向内看,当下那一刻,如果我因别人做的某件事激怒,事情是外在的,可是这份被激怒的心却是我内在所发生的,想想,真正的菩萨会被这样的一件事激怒吗?会因为这件事而对众生产生嗔心、舍心吗?在我们修学佛法没有达到一定的位阶以前,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有漏习气与无明业种,而造作种种业行,遭受种种业果,我们种种的境遇,其实是自己今生或过去无量生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种子心识虽然含藏了无量无边的有漏与无漏法种,但是祂本身却是如镜面一样,虽能涵摄一切相,却无碍自身本有之清净相,故称为如;因其不生不灭,本自清净,故称为真;并且远离六尘万法,而能随缘应物,如实的显现一切法相的功能,真实无虚;合此真实与不生烦恼的如如,即称为真如,是故真如即是如来藏阿赖耶识体上所显的真实法相,禅宗祖师就常常用真如来指称如来藏阿赖耶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之运作,已是甚深极甚深,炫惑于有漏有为法上之无明众生,当然对于诸法本具之无漏无为性、清净性与真如性,更是无法想象的。如世尊于《胜鬘经》所云:「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可了知。」正是此理。但这个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虽然如是难知难解,连大阿罗汉都无法证解,而这种般若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八识祂本不生灭、祂本自具足、祂本无动摇、祂具足空性,祂不是五阴十八界任何染污法,任何所谓的三界相应的、有漏的这些有为法能够去动摇祂;祂是具足空性,您在十八界当中找不到祂,祂犹如虚空。然而这个具足空性的心,同时却又是被一般人所毁谤为大乘有宗。诸多的经典里面,譬如《解深密经》、《楞伽经》,这里面讲得很清楚,也是禅宗祖师,这一个达摩初祖,付给那个禅宗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能够让众生远离世间有漏法的三无漏学。所以如果能够依止真善知识修学三归五戒、修学十善业道等福德资粮,明了了世间有为法都是杂染有漏的,并且发起了大菩提心,修学适合自己的摄心法门,能够在纷杂的现代社会中,培养出心得决定的真实定力;加上听闻了万法根本—如来藏心—的了义,再加上修学了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那么就有机会明心见性实证般若实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中深广的重点在于,回向的标的是以清净为主,而需要用智慧来抉择,而不要落入有漏有为的取相之中。但是,我们从另外一个层面也可以来说,回向也是在佛前回向是更好的。如果能够回向的时候,在佛前胡跪来完成这个回向,那更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在佛前,其实也是可以成就功德。因为佛无方所,何处无佛呢?但是如果有佛的制多处,也就是说有佛的佛塔、佛龛、佛像的地方,那你在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它的意思就是说,三界中的一切法,包括有漏法,以及一切的无漏有为法,都是因为八识心王而出生;乃至于无漏无为法,也是因为八识心王而才能显现;如果离了八识心王,就没有一切法可得,因此说万法唯识。十方三世一切的有漏无漏法,既然都因为八识心王而出生或者显现,而八识心王又依第八识以及无明才会现于三界中;可是众生的无明业种以及上烦恼的随眠,又都是由各自的第八识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中深广的重点在于,回向的标的是以清净为主,而需要用智慧来抉择,而不要落入有漏有为的取相之中。但是,我们从另外一个层面也可以来说,回向也是在佛前回向是更好的。如果能够回向的时候,在佛前胡跪来完成这个回向,那更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在佛前,其实也是可以成就功德。因为佛无方所,何处无佛呢?但是如果有佛的制多处,也就是说有佛的佛塔、佛龛、佛像的地方,那你在这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