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这个优婆塞戒受了之后,即使有所违犯,戒体仍然不会失去,乃至未来世还能得到这一世受戒的功德受用。这一部戒和一般的菩萨戒有所不同,主要在三个地方:第一、这部戒是为以后受出家戒和菩萨戒做基础的,所以和一般的出家戒、菩萨戒不太相同。第二个差别是这个戒是尽形寿受持,舍寿之后就不存在;而一般的菩萨戒是尽未来际受的,所以和一般的菩萨戒不一样。第三、这个戒是犯戒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剩下的部分,也请观众自己请阅佛陀的经典来了解,这样就能够知道自己此世生命的特质与过去自己的业种习气,同时也知道要如何修改自己的行为习气,这样能够得到可爱的异熟果于未来世;这些业种都是存在自己的如来藏当中,因此由如来藏每一世对现出该有的异熟果报,让众生酬偿因果。我们先举出佛陀开示的短命报的说明。这类短命报的有情的生命,为何会短寿夭折而死呢?佛陀在这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虽然如此,你怎麽知道未来世那种外道见不会来破坏佛教?佛在世时有大威德,他们不敢来破,未来就会破你,所以得要尽破。善知识在书中告诉我们,写书跟一般度众时是不一样的;写书是为破邪显正——若不破邪,无以显正,所以除了将正确法义以现量、比量、圣教量铺陈出来之外,更将诸师的邪见落处拿来比对,让今时后世学人不再受其误导,不会再三炒作千古以来的同一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其中爱、取、有三支是能生支,就是会出生未来世的后有,以及接着而来的老病死忧悲恼苦。而爱取有这三个能生支,也是以爱支为缘起。这就是说,佛教认为,爱是使众生不得出离生死流转的烦恼,是应该舍离,应该断除的,所以佛教中不说爱世人、爱众生,而说慈悲众生。就是要与众生乐、拔众生苦,让众生得到长远劫的利益安乐,而不是只给予眼前,或只有一世的短暂安乐。因此佛道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有人喜欢偷窃,这人未来世的身体也会不好,或有残疾,或身体羸弱,并且也会成就恶名声,寿命也会减短,而且他所有的财物也会耗减,眷属也会与他分离;当别人东西遗失了,第一个就会怀疑是他偷的;他虽然好意去亲近依止别人,人家也不愿意相信他;他常常会被贤圣所呵责,这就是他的现世报。在他死后还要下堕地狱受苦,得到不好的色身、没气力、恶名声,饥渴苦恼,而在受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法中说,因缘果报大多在舍报后业报才会现前,纵使今生作奸犯科,现世已受法律制裁,也还是要在来世再亲自在被害人处受报。譬如,心地残酷狠毒,以残暴手段故意致人于死,今生被判死刑;处死后,依着杀业还要落到地狱中受苦;地狱苦报偿尽了,还得辗转出生到饿鬼道、畜生道,然后才生到人间;生到人间之后,等待因缘成熟的时候,还必须因为意外而枉死于过去世被他杀害的人手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利行等事都不是为了利益自己,而是利益现在的佛教,也利益未来世所有的佛门学人;但是做这些事情时不必单独由自己做,可以与众生共事一起来做,所以利行之事也可以同事。以这四种方法来摄受众生,就是四摄法。平实导师常常教导我们,在面对众生时都要爱语,而四摄法中最重要的就是爱语,因为爱语会是其余三者能否顺利成就的助伴。《瑜伽师地论》卷46〈菩萨功德品第18〉中说: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意思是说,菩萨要劝导众生常行布施,即使用很少又很微劣的东西来作布施,甚至只以一小块面团那么少的东西来布施,而且又是布施给很下劣的福田像是蚂蚁之类的畜生;这么少劣物品的布施作完之后,只要把功德回向求愿成就无上正等菩提,也就是回向求愿自己能够早日成就佛道;布施的物品还有布施的对象虽然都很下劣,可是透过回向的力量却可以使自己未来世获得无量的果报。也许有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的意思是说,就算这辈子你过得很苦,很糟糕啦!但是你在佛法的持戒,那每一分功德,都像是金砖宝块一样,那东西是在这个世界永不磨灭的,因为祂可以体现你未来世成佛的庄严。我们每一行都可以体现未来世的成佛的庄严,因为如来在经典有说过:在《法华经》说,当你一举手一投足恭敬于佛的时候。这样呢,以佛眼来观,你就已经成就未来的佛果了。也就是说,你那样虔诚的心,就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去慰喻有疾菩萨时,要劝告他忆念:“你这一生既然修了许多福德,那么接下来的生活,以及未来世的生活,一定要净命自活。”不能净命自活,多是因为往世修的福德太少了。饿鬼为什么会肚大如鼓、饿火中烧而又咽细如针?因为往世从来不布施,此世很有钱还是不布施,贪火烧燃,所以死后当饿鬼。毒蛇为何要用毒去毒害众生,然后只能用吞 | admin 2018-07-23 |
![]() |
由上面佛陀的开示,我们可以了解到,原来人的生命不是只有今生而已,而是会由过去生来到今生,也会在今生死后去到未来世。而且造善因会得到善果,造恶因则会得到恶果,这其实都是由于每一位有情生命的根本,是本不生灭的如来藏,如来藏又具有无量的功德体性,当有情造作善恶诸业的时候,这些善恶业种,就会收藏在如来藏之中;又由于如来藏具有异熟体性的缘故,在有情身坏 | admin 2018-07-23 |
![]() |
什么是身口意行清净呢?就是说,他虽然没有天眼可以看见未来世的果报,但是却能够为未来世的善净果报,预先种下清净因、福德因;他看不见果报却愿意去作,所以叫作身行、口行、意行清净。第二个念心,就是念念想着布施,因为有这个心,所以南阎浮提洲的人,不惜身命而求得财物之后,却能够把悭吝之心破除;并且布施财物出去之后,还想着下一次有什么机会再来布施。那什么叫作勇 | admin 2018-07-23 |
![]() |
当他们前世的时候造了一些善业,这些善业会让他在来世有一些福报;不过他也可能会造了一些恶业,所以也会形成一些恶报。但是善业跟恶业是没办法抵销的,除非善业跟恶业是做在同一个人身上,也就是某甲对他造了恶,但是后来又对他造了善事,他因此而原谅某甲之前对他所造的恶,否则善业跟恶业是没办法抵销的。所造的善业、恶业会储存在每一个人的第八识如来藏中,分别在不同的时 | admin 2018-07-23 |
![]() |
书中平实导师教示:许多菩萨,度人一世又一世,一点都不嫌麻烦,也不会当自己悟道时就不救度有缘众生;也不会因为众生心性难伏,就起瞋怨恼;若受善知识的帮助后而有所心得,但却只想自己精进,那不就如同比声闻圣人还不如的妄想俗人了?所以我们行菩萨道者,在布施前应该有智慧抉择啊!今把平实导师对这一段精彩开示中的另外一段节录供养大家,以祈有缘的菩萨能够有智慧的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说,只给众生眼前这一世的利益,这和他未来无量世来相比的话,那可就显得非常微少了;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教导众生受持三归、五戒、八关斋戒,或者是让他明了三法印的真实道理,那么这对他在未来世的影响,那可就非常的长远了。这不但能够让众生不再生死轮转、不再堕入三恶道中受苦,甚至能够让众生在未来得到解脱,甚至修学菩萨道,生生世世都法财、世间财无量无数,还能成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古语说:人人知道有来年,个个尽种来年谷;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每个人都知道有明年,都知道要努力种植明年所需要的稻谷;同样的,每个人都知道有来世,那为什么不去修集来世的福报呢?布施就好像在投资,又好像在种田播种,可以让来世远离贫穷。《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佛开示说:【诸众生!当行布施,贫穷是苦恼法,贫穷之人自不能益,何能益他?以是故,汝等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的果报就是未来世富裕欢乐,持戒的人未来可以生到天上;静虑禅思智慧让心清净的人,未来可以得到涅槃解脱的快乐;而布施也是得到解脱涅槃的资粮,欢喜的缘故得到一心,一心观行五阴无常而得到解脱。就好像一个人要求得树荫,先要种树;而要求得花、果实,也必须先种植;布施也是如此,今世后世得到快乐……,这些都是布施的利益。1布施不仅可以让我们未来安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说一个修行人,能够懂得作大布施,但是个性急躁多瞋恚,不能够依止正念而修行,这样子的话,他未来就会投生为龙族,虽然有着世间的财宝、眷属,受用丰饶这样的一个大福德,可是身上却要承受着火烧跟虫咬的恶报;修行人如果能修大布施,但是对众生多所轻慢,未来生投生为大鹏金翅鸟;如果多贪求者,未来世会投生为狼;性多愚痴者,则投生为狮子。如果是持戒的修行人,却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婆提长者因为悭贪的关系,无法继续累积福德,到了这一世,把福报全部兑现之后,就没有余福能带到未来世,没有福德能够出生在人、天之中。因此在这个故事里面,世尊与波斯匿王有一段对话:【王波斯匿曰:彼长者颇有遗余福乎?世尊告曰:无也,大王!乃无毫厘之余有存在者;如彼田家公,但收不种,后便穷困,渐以命终;所以然者?但食故业,更不造新。此长者亦复如是,但食故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就好像说,世间人有人自称是行侠仗义,然后就去劫富济贫,即使那一些富人的所作所为是不对的,但是那毕竟与他们今世是富人,是不相同的因果;而这个劫富济贫的人,来世也可以受到一分福业啊!但也许要与什么?要与偷盗的恶业一起受用!所以这样子求财富的方法,也许可以得到财富,若不是他过去生的福业所致,只恐怕免不了一段不好的因果。再者来说,跟这些鬼神的缘结深了,就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