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每一辈子,都有一个迥然不同的觉知我,这样根据每一辈子不一样的业报根身来产生不一样的觉知,当女的,就偏向女人的想法;当男人,就偏向男人的想法,以配合这个有根身,这个业报身;而且几乎都只是维持一辈子,所以这个觉知,就是这个能够思惟「自己」存在的「知」,就是虚妄性的,终将坏灭!现在这个知觉性,根据大觉世尊正法,是因为「根」和「尘」相触而由如来藏所出生,所 admin

2018-07-21

于定、慧、福德圆满后,在佛前发十无尽愿之增上意乐,就可以圆满十回向位,成就“如观”,现观过去无量世所行种种自利利他的菩萨行,犹如中所作的一切事情一样。接下来是十地,十种修行无生法忍而成就道种智的阶位。于初地圆满可以慧解脱而不取证,故意留惑润生;在三地满心前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于满心可以取证俱解脱而不取证;于六地满心,可以取证 admin

2018-07-21

又譬如,要圆满十回向位的功德,就要成就如观,现观往世所行菩萨道之种种行,虽然历历在目,恍如昨日,也看见此世所为一切修行利众等事项,悉如中无异。菩萨成就如观后,得以圆满十回向位,转入初地修行。又譬如圆满成就十地满心的大法智云的功德以后,便转入等觉位。于等觉位已经没有任何一法可以修学,所欠缺的仅是福德,所以整整一百劫中专门修集福德,以成就自己的三 admin

2018-07-21

笑岭道:‘咄!汝三千里外求我开示,我有什么开示?’便辞向东昌,途中闻樵楼鼓声,忽然大悟,乃有颂云: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魔佛空争是与非。乘悟并销,归无所得。初、师发足操方,从参究念佛得力。至是遂开净土一门,普摄三根,极力主张;乃著《弥陀疏抄》十万言,融会事理,指归唯心。又亿昔见《高峰语录》,谓自来参究此事,最极精 admin

2018-07-21

因为他是遍缘一切法的缘故,所以当你睡着无、意识断灭时,他还是藉五尘上的法产而遍缘一切法的;当五尘上的法尘有了剧烈的变动时,祂就会唤醒意识来作分别和判断。在睡着无时、闷绝时、正死位时、无想定中、灭尽定中,祂都是这样不休不息地遍缘一切法;更何况是醒着的时候呢?祂又有一个特性,就是思量作主的体性;这种思量作主的体性是分分秒秒都不休息的,所以大阿罗汉的 admin

2018-07-21

末那识处处作主,恒内执阿赖耶识为自内我,也执意识觉知心为我,复执五根五识为我,祂恒欲了别三界诸法,普遍计度,执为真实,所以名为“遍计所执识”;因此而说意根与我见、我慢、我爱、我痴等四烦恼恒共相随,乃至眠熟无时,亦不暂舍这四种烦恼以及内外执着;一直要到菩萨七住位真见道不退转之后,才能渐渐舍离这四种烦恼以及祂的执着性。这个第七识不知道自己虚 admin

2018-07-21

一切五阴世间及三界世间皆是生异住灭,成住坏空,念念不停,如如幻,暂时现有;唯有证得如来藏,亲证阿赖耶识心体永无生灭,体性真实,非如虚空之常,亦非如色法之有、之无常,远离二边,不堕常见断见外道论中,永无生死,方能出离生死;上平居士、元音老人、徐恒志居士、一切藏密古今诸师,乃至四大名山诸师,皆认取一念不生之离念灵知心为真实心,或者认取觉知心之证自证分 三摩地

2018-07-21

但是九峰禅师却抚摸首座的背,同时说道:「坐脱立亡则不无,先师意未见在。」所以首座虽能坐脱立亡,看来似乎已经生死自在了,但是却仍然不能了生死的。所以六祖云:「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二乘菩提的修证者能出离三界生死,是依二乘菩提之智能而断我见与断思惑而得,与禅定并没有关系,所以有慧解脱的四果人。若是凡夫修得四禅八定,仍然不能出三界,依旧在三界之中轮 三摩地

2018-07-21

一念,何谓一念?一念如何永歇?这一句话,都是落在意识心的境界里,其实真的要无念,就去睡觉,不要作,哪就是无念。而开悟的人,实际是以这个能思量的心,起意作念,去找这个不会思量的真心,而很清楚这两者不同,而且这两者都是无形无相,无色无质,再找到了之后,确认这个真心,没有起念,大众菩萨可能互相询问,这一二三是不是有问题啊?没有念头的,他也找得到?真是奇 三摩地

2018-07-21

中的六尘也都是内相分,也能证明确实有内相分;只有从眠熟位中清醒过来以后,你的内相分才跟外相分的五尘、法尘联结。当你还没有醒过来以前,都在你自己的内相分六尘中受苦或欢乐:作了个好,是在内相分中过好日子。南柯一不就这样子吗?遇到下雨不能上路时,在旅店中煮玉米,等着等着就睡着作了;在这一之间,他从考试中了状元、作到宰相,位极人臣,后来年老归乡 三摩地

2018-07-21

即此一著,不免语怯,何况能评论于大慧耶?昔时天童之所以心服大慧禅师者,非唯同是明心、同是彻悟之人故,实因大慧禅师之眼见佛性者,绝非天童之所能知,作亦难臆测也!复以大慧禅师不畏强权,敢言宋高宗之昏庸、之识人不明、之重用奸相秦桧,视生死为无物而敢向秦桧当面直言其谬,由是缘故虽然被贬,然而时人无不重之;以此二故,天童禅师倾心服膺。后来大慧因此被贬闽南十 三摩地

2018-07-21

即此一著,不免语怯,何况能评论于大慧耶?昔时天童之所以心服大慧禅师者,非唯同是明心、同是彻悟之人故,实因大慧禅师之眼见佛性者,绝非天童之所能知,作亦难臆测也!复以大慧禅师不畏强权,敢言宋高宗之昏庸、之识人不明、之重用奸相秦桧,视生死为无物而敢向秦桧当面直言其谬,由是缘故虽然被贬,然而时人无不重之;以此二故,天童禅师倾心服膺。后来大慧因此被贬闽南十 三摩地

2018-07-21

譬如说在三贤位的菩萨,他七住明心之后,他还要再向前;他要在十住位的时候,要能够眼见佛性,能够在亲见佛性之下,能够实证身心、世界如幻的如幻观;之后进入了十行位的时候,还要能够依于十行位的修行,发起了他的菩萨性,然后在现观上面,他要能够现观犹如阳焰,也就是要能够现观七识心祂的变幻犹如热地上面的阳焰一般的虚幻不实,他要能够有这样的现观;除了这个现观之外, 三摩地

2018-07-21

譬如说在三贤位的菩萨,他七住明心之后,他还要再向前;他要在十住位的时候,要能够眼见佛性,能够在亲见佛性之下,能够实证身心、世界如幻的如幻观;之后进入了十行位的时候,还要能够依于十行位的修行,发起了他的菩萨性,然后在现观上面,他要能够现观犹如阳焰,也就是要能够现观七识心祂的变幻犹如热地上面的阳焰一般的虚幻不实,他要能够有这样的现观;除了这个现观之外, 三摩地

2018-07-21

而汉人开始出家,也是在此之后的事──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明帝因为夜金色圣人,就派遣蔡愔和秦景等人,前往天竺(印度)寻求佛法,并请天竺僧伽摄摩腾和竺法兰等人来到汉地传法,这就是汉地有沙门之始。自此,佛法传来中国,历经魏晋诸朝,以迄于今。然而在那个早期的年代,汉译的佛典往往因为文化隔阂加上语言间的障碍而与梵本之原意有所差距,对于佛陀真旨的弘 三摩地

2018-07-21

如是双具十行阳焰观及亲证牢关境界,救护一切有情回向正道,护持世尊了义正法,进于十回向位成就如观(现观自己所行菩萨种种自利利他无量行,犹如中所作一切事行一样)。于成就十回向位如现观后,发起十无尽愿、修习百法明门;复同时修集布施波罗蜜多,以法施为主,进而永远伏、除性障如阿罗汉,成就初地犹如镜像现观(现观一切六尘相,皆是如来藏阿赖耶识所出生之观行) 三摩地

2018-07-21

化现化身到的世界,或是化现化身到的天界,乃至化现化身到众生的中、有情中的中,所以有些人他会见释迦牟尼佛跟他说法,这就是佛陀的化身。那我们说佛陀既然有三身,我们说众生一样有法身,最后也会跟佛陀一样,我们现在好像是不一样?没有错!因为我们现在有的是法身,我们的报身跟我们的应身呢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的报身就是我们的业报之身----所以成为人,我们是应于 三摩地

2018-07-21

当十回向位在道种性的这个修证能够圆满的时候,你在十回向位满心,就证得了菩萨道“犹如境”观的这个现观,证得这个如观的时候,那就十回向圆满。在十回向圆满的时候,这时候你有很多的果德可以检查。举例来讲,你在十回向圆满的时候,你准备要进入初地的时候,你必须要“性障永伏如阿罗汉”,也就是说性障要永伏。这是要断除大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而 admin

2018-07-21

第十回向满心位成就菩萨道如观。近波罗蜜多修道位初地:第十回向位满心时,成就道种智一分(八识心王一一亲证后,领受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二种无我法),复由勇发十无尽愿,成通达位菩萨。复又永伏性障而不具断,能证慧解脱而不取证,由大愿故留惑润生。此地主修法施波罗蜜多及百法明门。证“犹如镜像”现观,故满初地心。入地前的四加行令烦恼 三摩地

2018-07-21

392,a11)所以唯有实际得到大涅槃者之如来,可以说有真正解脱境界,这解脱究竟境界根本不是小乘人所能够知道于万一的,真正的解脱道,真正的解脱实义,是不能够离开涅槃而有他说,所以如来世尊才说:「真解脱者即是如来!」「毕竟解脱即是如来!」因此为了安慰二乘人,所以便将非如实的二乘解脱,如是灰身泯智的修证,当作解脱而说!只有不清楚如来实义的人,才有可能在小乘法中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