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何等为十?所谓:观察众生无依无怙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性不调顺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贫无善根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夜睡眠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行不善法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欲缚所缚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没生死海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婴疾苦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无善法欲而起大悲;观察众生失诸佛法而起大悲。是为十。菩萨恒以此心观察众生。”(《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3)这十种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加上对佛法僧三宝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听闻了佛菩萨或者善知识的教导,接受“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的正理,并且已经了解到,只有佛菩提成佛之道才是世间最究竟无上的正道,那么,他就会乐于进入到佛门中成为佛弟子,开始修学十信位的初信位,来修集对佛法以及三宝的信心。在《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有开示十信位所应该学习具备的十种心,也就是信心、念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经中开示,净目天子法才以及王子舍利弗,在过去无量劫以前曾明心过,因为没有善知识摄受,遇到恶因缘,退失佛菩提,落入凡夫不善恶中,所以不名习种性人。由此可知,明心的菩萨仍然会退失的,无法成为七住满心菩萨。如果有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譬如说,在人间募化许多钱财来救济众生的贫病,这是世间的善事,并不究竟,不是真实的善事;因为这种事情会使行善的人生到欲界天去享福,但是享福的日子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一生就过去了;欲界天的一生过去了,以前在人间修来的福报就都享尽了,只剩下在人间时曾造的小恶业了,接着就要还报恶业而入三恶道了!短时间内无法再来人间了!除非往生天界之前都没有造过任何恶业。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复有二事:一者欲令一切众生悉得解脱,二者欲令众生解脱、胜外道等所得果报。复有二事:一者不舍一切众生,二者舍离一切烦恼。复有二事:一者为断众生现在苦恼,二者为遮众生未来苦恼。复有二事:一者为断智慧障碍,二者为断众生身障。〗讲记:有很多种的两个原因,所以要发大心来修学佛菩提啊!第一以比量来观察诸佛如来:过去的诸佛如来,未来的诸佛如来,都和自己一样,一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或有众生深知自身贪欲瞋恚愚痴悭嫉,为诃责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诸外道五通神仙,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欲知世间有边、无边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闻如来不思议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生怜愍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爱众生故,发菩提心。”〗讲记:佛开示说:“既然众生不是本有菩提心,有的人是初发心,也有人发心以后退转了。”这已显示众生不是本来就都有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时候有命很好,没有命就没有办法了啊!但是众生不然,他们有命而说好,是因为可以在人间享受五欲啊!可以有大名声、大权力……等等,所以落到命浊中,因此他就无法把识阴给丢掉,因为识阴灭了以后就没有名声与权力了,这就是命浊。古时天竺外道所能证得的最高境界,就是识阴的境界,因为修学四禅八定者最高的境界就是非想非非想定嘛!在非非想定当中,他认为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至于真实的不退,就得要等到初地入地心对般若通达以后了;所以佛说菩萨性的发起,得要靠众生的善法欲,再加上思心所的确定:决定想要利乐有情众生。然后加上遇到善知识的助缘,才能发起佛菩提的菩提心来。(原标题:菩萨性是何时才算具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即自宗通之初步入门,然犹名为习种性菩萨,虽得证悟而有见地,仍未稍离异生凡夫之深重劣习故,尚未发起深乐佛乘之性故,尚未发起念念欲修佛道之性故,尚未于三贤位中历缘对境汰除凡夫性故,尚须熏习佛道法无我之一切种智故,故虽明心,犹住习种性位。随后尚须亲随宗教俱通之善知识修学定力功夫,求见佛性。(眼见佛性一关,亦可俟于未来入初地三地时见,非必此时,然以此时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楞严经》中佛又说:「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中告诉我们「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菩萨若不贪善法,就不能成佛,所以善法欲不可断,因为法门真的是无尽。人家说学无止尽,出世间法上更是学无止尽,往往有人这么想:“大概学到这里就差不多了吧?”其实不然!一直继续努力修下去以后,才会发觉说,法门真的是无量无数,永远都修学不尽。所以,在佛菩提道的修学过程中,看别人得到法益时,我们应该要欢喜、随喜。随喜时也同时会有一分功德嘛!当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或有众生深知自身贪欲瞋恚愚痴悭嫉,为诃责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诸外道五通神仙,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欲知世间有边、无边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闻如来不思议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生怜愍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爱众生故,发菩提心。”〗讲记:佛开示说:“既然众生不是本有菩提心,有的人是初发心,也有人发心以后退转了。”这已显示众生不是本来就都有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譬如说,在人间募化许多钱财来救济众生的贫病,这是世间的善事,并不究竟,不是真实的善事;因为这种事情会使行善的人生到欲界天去享福,但是享福的日子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一生就过去了;欲界天的一生过去了,以前在人间修来的福报就都享尽了,只剩下在人间时曾造的小恶业了,接着就要还报恶业而入三恶道了!短时间内无法再来人间了!除非往生天界之前都没有造过任何恶业。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此可见,单以福德来衡量学佛的成绩,已然失当,何况是以部分的福德--良好的气质长相--来作为学佛得力与否的标准?再进一步思量,若外貌会反应出学佛的成绩,何以僧团中仪表甚为出众之难陀尊者,不是声闻十大弟子?何以僧众所着之法服─袈裟,其意为“坏色”?何以观身不净为四念处之入门?何以解脱道之观行,以色蕴为首要观破之对象?何以《金刚经》会说“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说明欲求菩提心现前,非常之难。要经无数劫,无三心二意、不散乱心、真发一心去求,最后一定可以究竟无上道。所谓无上道即菩提。菩提---这个不是东西的东西,又称之为真如、智慧。从初发心到究竟成佛都是同一个真如,它不变异、不生灭、不来去,所以说它是究竟的。世出世间一切圣者之所求所证,无非是这个自性弥陀,所以之为无上道。若有人修观想,修到念念相续,且每一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说明欲求菩提心现前,非常之难。要经无数劫,无三心二意、不散乱心、真发一心去求,最后一定可以究竟无上道。所谓无上道即菩提。菩提---这个不是东西的东西,又称之为真如、智慧。从初发心到究竟成佛都是同一个真如,它不变异、不生灭、不来去,所以说它是究竟的。世出世间一切圣者之所求所证,无非是这个自性弥陀,所以之为无上道。若有人修观想,修到念念相续,且每一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回来,接下来世尊提到:有智慧的人实行布施,不是为了报恩,不是因为人家对我有恩在先,所以我要布施回去;不是为了要要求某件事,所以用布施的手段来完成这一件事;不是为了护惜悭贪之人,希望悭贪者能够守住财物不要漏失,所以才去布施;不是为了自己未来能够生于天上,或者是能够留在人间享受胜妙的五欲之乐;不是为了要求自己的好名声,要让名声流布在外;不是因为害怕落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第六住心圆满后,欲入第七住位者必须修习的内涵。在第六住位中,必须圆满观行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无常生灭,都非真实不坏的自我,至少必须断除我见而断除三缚结,令初果人所得的解脱道智慧得以证转,这是在修学大乘见道前四加行以前就必须先实证的。若是阿罗汉回心大乘修菩萨道,就不须先修这个内涵,可以直接修习大乘见道前的四加行,藉此四加行的观修,如实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某些得自平实导师而告假离去者,急欲为人师时如是不顾佛诫而轻易授法与人,从不要求学人应先就次法修集,在学人证悟条件尚未成熟的状况下,躐等、揠苗而提前引导学人证知如来藏密意,也会对自己所摄受的随学者产生不良的影响,乃至后时心疑反谤,如是师徒俱有大过,如此的因缘果报当深思之。最近听闻许多道场,不仅信受平实导师书中所说法义,并且广泛研读、修学、弘扬,实是可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