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要怎样参禅?要怎样来看话头,甚至于从欲界散乱心中,如何进入欲界定?如何进入初禅以上等等的禅定境界。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对于五欲的贪着,他是不愿意放舍的。第四个部分说到:是不是以长远心来求悟。好,这里所说的长远心,除了上述的精进心一段所说的内涵以外,还另外一个层面,那就是年与代的长远。虽然已经精进的去修集福德、熏习知见,而且也持续的努力,不能是说没有精进心吧!可是话说回来,每一个人要悟的时节因缘一般人是很难去预料的,也许因为某一些特殊的因缘,也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一种是执着说我现在就能够五欲自恣,因为享受种种快乐的缘故,所以认为说现在五欲俱在的时候就是得涅槃。那这是五现涅槃中层次最低,却是很多没有智慧、又贪求种种五欲乐的人,所乐意去追求的;其中又不乏以欲界粗糙的男女欲,号称为即身成佛之乐,引来一些好乐五欲的人共同沉溺。五现涅槃的第二一直到第五种状况,就是把从证得初禅的离生喜乐定、二禅的定生喜乐定、三禅的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娑婆欲界。投生到这里的众生除非圣人乘愿再来,基本都是受业力、欲求牵引而来的,为什么会有欲求?因为无明,因为我见与我执。刚来人世的我们,弱小无助,没有半点自我协助能力,小鸡小鸭破壳而出就可以自己行走,而我们只会躺着,若不是助产师打了一下我们的,那股疼痛和恐惧逼迫我们大声哭出来,如此我们才在外力的协助下,完成生命中第一次呼吸。透过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往生极乐世界是易行道,若具此无相念佛工夫者,欲往生极乐净土,一生即可成办;若以证得究竟解脱境界而言,则往生极乐净土者所需时间超过在此世界之修行者十百千万倍。此非本书所欲叙述之范围,不拟详细解说。注二、无生忍:分证解脱乃至究竟解脱皆是无生忍。注三、无学:有修有证谓之有学,或称学人。究竟解脱者于解脱道已经亲证并究竟了知,已无可学谓之无学。第二节禅净双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信心铭》(原标题:没有选择才真自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至于初学禅,寻觅善知识则不可等闲,务必要虔诚恭敬,合掌一心来求;不可故作聪明状,欲以轻心慢心来求教于善知识,必不可得。遇到善知识时,我们向他请益完毕之后,应该详细思维,此善知识所说是善或不善?如果说得对,我们就跟他学;假使还有疑问,就应该再问清楚,如果觉得很相契合,我们就跟他学,如果不契合就离开,另外再寻找善知识。所以寻找善知识之前,一定先要多闻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年祖师以他高深莫测的智慧,以这样浅显的譬喻,让那些喜好打坐的出家人开始反省自己,那么今天,参禅人还要继续走这样的路吗?要对祖师的开示视而不见吗?那么多的诸方大师,一定要硬着头皮,铁齿地继续教导这种错误的佛法见解吗?这会害到多少人,一生白白辛苦,本欲解脱,反更系缚。瓦与铜镜根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却被不懂参禅的人给弄混了。那么许多参禅人在幻想打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欲得成佛,非仅持念佛名可办,必赖禅定悟明心性。见道之后,速得晋入修道之位,佛果可期。然欲见道,需赖参禅或止观法门之理观,此则非定力莫辨,尤其是动中的功夫。而念佛人欲持名念佛至一心不乱,亦需功夫。若能以持名念佛及礼佛为方便,欲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并非难事;则往生极乐净土便有把握。亦可参究念佛:所谓「不暇方便,自得心开」,非无可能。若以念佛圆通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禅究竟应如何修行呢?简单讲,悟前参禅明心,主要包括两部分:1、前方便(闻法阅经建立知见;闻时记忆闻后思惟;培植福德广结善缘;受持佛戒,发菩提心;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忏悔业障,深信因果;消除慢心;发大愿心);2、正修行(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正修功夫——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思惟观之功夫;深解第一义经典;学习参究话头与公案的方法;学习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冀欲真乘,徒劳勤苦。既得入处,潜心参究;若不见性而入实相,绝不终止。于虔恭奉事,亲近参究之中,真善知识观察因缘许可时,三言两语,一戳一棒,便可决了。此即见道,或曰见道迹、见谛、法眼净。此后便发大心,开始自度度人之修道行。不舍精进,深入禅定及教典,修诸百千三昧,迈向薄贪嗔痴,断五下分结、五上分结之路。永离隔阴之迷,生生世世不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心经宗通》 《心经宗通》——借《心经》通达解脱道、佛菩提道、禅宗公案之宗旨MasteryofSchoolTenetsintheHeartSutra【作者】萧平实述著【出版日期】2012-10-01【书号】9787547504413书摘平实导师以其所证解脱道之无生智及佛菩提之般若种智,将《心经》与解脱道、佛菩提道、祖师公案之关系与密意,以演讲之方式,用浅显之语句和盘托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三)文殊师利菩萨开示说,禅师所亲证而认知的只有一种想法,就是一切法不生,而且对于现在、过去、未来三世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一切法,连一些微少许的法都是不取的;因为对于三界一切法都不会生起众生心想的心行法相,这样才可以称为禅师。很明显的,文殊师利菩萨所说界定的这个禅师,绝对不是专意坐禅修禅定的人。因为专意坐禅修禅定的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欲令众生开示悟入如来藏性。出没隐显。若水中月。(原标题:依据禅门经典:禅宗所证,即是第八识如来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间的烦恼五欲,可以把它分成五大项——财、色、名、食、睡。财,指的是一般我们所说的财富;色的部分,广义来说,相关于色身或者物质的部分;一般的,是指世间的男女欲。名的部分,指众人,对我们所作所为的评价,就是我们所得到的名声;食,就是吃东西;睡,也就是休息睡眠。所以财色名食睡这五样,约略可以概括我们在世间所碰到的烦恼。在这五项里不管是财、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我见跟世间的烦恼,又有什么关系呢?世间的烦恼五欲,可以把它分成五大项——财、色、名、食、睡。财,指的是一般我们所说的财富;色的部分,广义来说,相关于色身或者物质的部分;一般的,是指世间的男女欲。名的部分,指众人,对我们所作所为的评价,就是我们所得到的名声;食,就是吃东西;睡,也就是休息睡眠。所以财色名食睡这五样,约略可以概括我们在世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即便是在宣讲佛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譬如口头上对外宣讲想如阳焰,如果对方不能接受,或者提出反对意见,这时候,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自己从宣讲想如阳焰的立场,慢慢转变成为我对你错,乃至于站在佛法的制高点上恐吓以及辱骂对方,心里开始给对方定罪,认定对方是破坏佛法的外道,必欲灭之而后快。此时已经忘记自己本来的初衷,忘记当初自己也是走过这样无明的阶段,忘记彼此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他还要进行重观,他还要在所有的境界里面,重新用这个方法继续去观行,然后观行到最后他会完全接受:确实过去的这些境界,乃至我在人间行种种欲的领受,虽然是快乐的,虽然是令人贪着的,可是那个是无法让我们真正获得的;所以说你即使想要贪它,可是它毕竟将来会永远地丧失这个境界。因为这样子进行重观,重新在一切的境界里面去观察,我们觉知心所取的,事实上并不是真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同样,在声闻僧团里面的二果人,他虽然还会来人间一次,可是当他生天——他因为获得声闻的二果成为一来人,他会先生到天上;可是天上的时劫非常久远,所以当他上生了欲界天,再重回人间的时候,人间已经是几百万年过去了,这个时候也就灭了。所以说,在声闻僧团里面证得二果,他生天之后,他也不会继续留在人间来弘法利生。那初果人呢?初果人虽然七次人天往返,可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囚见象欲至,走入墟井中,下有一大毒龙张口向上,复四毒蛇在井四边。有一草根,此囚怖畏一心急捉此草根,复有两白鼠啮此草根;时井上有一大树,树中有蜜,一日之中有一滴蜜堕此人口中,其人得此一滴,但忆此蜜,不复忆种种众苦,便不复欲出此井。是故圣人借以为喻:狱者三界,囚众生,狂象者无常,井众生宅也,下毒龙者地狱也,四毒蛇者四大也,草根者人命根也,白鼠者日月也;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