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界烦恼之贪着,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无明。声闻人是怎么修解脱道的呢?他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我们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无常、空;他如实了知色 三摩地

2018-07-23

初禅的相应一如界定,如果忽略了十善业的基础,那就不可能证得的。而要修证初禅所容易忽略的最根本的问题,弥勒菩萨开示说:【如是所有初修业者,蒙正教诲修正行时,安住炽然正知具念,调伏一切世间贪忧。】(~《瑜伽师地论》卷32)如果没有寻求真善知识的正确教导,不懂得调伏界世间五盖等贪忧而盲修瞎练的缘故,那是不可能证得初禅。所以正信的佛应该知道:要修初禅,性障 三摩地

2018-07-23

界中,我们依顺着这个五蕴身,依着色身五根的种种变化和世间各种尘境的,这样相对应的就会产生种种的受;依着种种受,就会产生种种的追求。这是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的习性。因为这个身体,就是由过去世依着种种的追求满足下所造的种种业而成就的异熟果报;这个身体就是上一世身口意业造作的成果发表展(示)。依着阿赖耶识过去世受熏、持种的功能,异熟出此世的业报身;此世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有贪爱心自然不舍众生,虽属贪心,却能与众生同事之中产生情谊,让众生喜于亲近,而能护佑众生,未来因缘成熟时就能顺势地以佛法的究竟利生道理教导群众,使众生愿意跟着学佛。所以说,以佛法摄受众生的角度来看,若菩萨有贪爱之心,对摄受众生来说并不能算是烦恼;倒是对众生起了瞋恚之心而触恼了众生,使众生因畏惧瞋恚的缘故而远离佛法的修习,无法安置众生于佛法中,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接着又说:之所以会有爱憎,是因为有念心的缘故;当念心除灭了,爱憎也就跟着消失了。佛陀又说:爱是由觉观了知而来的,当有觉观了知的时候,就有了爱;而当觉观灭掉的时候呢,爱也就消失了。天帝思惟了一会儿之后,就说:确实是这样啊!世尊!但是众生的觉观了知又是怎么生起来的呢?觉观的根源在哪里?要怎样才能灭除呢?佛陀就开示说:帝释啊!觉观忆念是因为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往世的五阴造了人天善业,应该往生界天受报;可是因为你发了愿,愿意留在人间继续修学佛法、利乐众生,所以不受天报,过去行五戒十善所应得的界天身的果报,时节因缘就不成熟,所以报器的界天身因这个因缘就不成熟、不具足,往世的天业就不受报。所以业缘纵使成熟了,来世想要受报也得要待时与待器。好,那么这个业呢,再讲得详细一点,它会成为一种势力,成为一种我 三摩地

2018-07-23

在经典里面佛是这么说:【佛告阿难:我般涅槃千岁已后,经法且断绝,月光童子当出于秦国作圣君,受我经法兴隆道化。】(《佛说申日经》)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件事情,也就是佛陀不但不会避开外道的邪说与陷害,反而不断藉由外道的种种作略,来更加彰显佛法修证的殊胜,以及应机、应时的来度更多的学人能够向正道。------《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60集略谈佛教对外道的论析--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是贪重的人,无法断除对男女色身强烈的染着,那么就应该要修不净观来作为对治;就是要去观想自己所贪念的对象,无论他的外貌多么英俊、潇洒、美丽,而在他死了之后呢?他的尸体就会出现膨胀、青瘀、烂坏、出脓血、虫啖、骨头散乱等等可怕恶心的现象,用这样的不净观来对治自己的贪念,就可以让贪心逐渐静止下来了。那么如果是瞋恚心很重的人呢?对于种种违逆自己情志的 三摩地

2018-07-23

佛随即赞叹说:善哉!善哉!你们能够远离愦闹,修清净寂静的阿练若,真是太好了,我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门,是少的法,不是多的法;是知足的法,不是不知足的法;是乐求寂静的法,不是乐求喧闹的法;是精进修行的法,不是懈怠放逸的法;是发起正念的法,不是增加邪念的法;是心得决定而不改易的法,不是心得散乱的法;是智慧的法,不是愚痴的法。一万两千位比丘听闻佛的开示 三摩地

2018-07-23

达摩祖师就讲了一句重话,他说:【诸佛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冀真乘,无有是处。】(《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10)达摩祖师的意思是说,像诸佛这么样深妙的法,是经过了无数劫的精进加行用功,经过了非常多的困苦来行菩萨道,在一切众生难以忍的地方,祂都能够修忍;不论是生忍、法忍、无生忍,这样的次第修学上来,哪里只是一个小德小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一个修行人,他既然要从事离的修行,他既然要从事不舍众生的修行,所以能够安忍、能够忍辱,那是一个基本的行谊;尤其是,如果人家知道你是一个学佛人,然后你的瞋心又非常的重,人家一定会想:为什么你一个学佛人,瞋心都还这么重呢?所以我们有时候会说,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非常不高兴的时候,演也要把它演成我们对这件事情不会那么在意。至于自己的心性的调伏,可以 三摩地

2018-07-23

」】(著述者:平实导师,《法华经讲义》第二辑第99~100,正智出版社)那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菩萨除了自己不贪着五努力精进修行的「不攀缘」之外,应该也要热情广度有缘众生,面对同样是一起行菩萨道的菩萨们,应该还是要热情招呼才对,应该要像阿难尊者与迦旃延尊者那样,多情慈悲对待众生。(多情的阿难尊者(一)(发愿走阿难尊者和大迦旃延尊者路线那我们平常就是要不攀缘五 三摩地

2018-07-23

比方说,我们来看看,老庄经常谈到的事情是所谓的少知足,这个其中老庄谈的道理的一样。为什么少呢?根据老庄的看法,他们认为说,如果我们的五官去追逐外面的五的话,其实会使得我们的五官丧失了灵性,没有办法看清楚事情的,反而会使得我们容易给自己招致了祸患。所以在老庄的思想里面,讲究的是什么呢?是我们应该要尽量的减少,要过着知足和简朴的生活。除了这个之外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虽然不要求菩萨们急证解脱道极果,但教导菩萨们在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中,是必须具备有相应的解脱果德之亲证及现观的,证悟的三贤位菩萨们,要进入初地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历经断我见、降伏我执具备永伏性障如阿罗汉的解脱功德!所以,菩萨仍然要能够离证得初禅,也因此世尊常常在经中细说观身不净的内涵,目的就是要让大家不要因为贪爱恋著于女色而障碍修道。例如 三摩地

2018-07-23

但因意根无始劫来计执觉知心为我—以为真实,不断地受觉知心误导而计执色身为我所—以为真实,计执种种五及六尘为我所有—以为真实,因有这些执著性导致对我及我所引生种种烦恼及妄想。也就是因意根的计执性,导致意识无法马上说服意根如理作意,使得这些种种烦恼妄想的习气又让自己沉溺于五六尘中,不知不觉地又去追逐这些境界,受其左右而无法清净自己, 三摩地

2018-07-23

又如修学禅定,一出定又会与世俗粗重的五尘相应;生到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也有一定的寿命,福报享尽还是会下堕;因此只要身心有热恼无法定下来、无法寂静,对三界任何一法有所着,都无法脱离烦恼的范围与系缚。而为什么修行人要对治烦恼障呢?只要是三界烦恼所系,障碍出离三界,这个烦恼障就无法让我们顺利地实证解脱果。在二乘法中就是三缚结——我见、疑见 三摩地

2018-07-23

所谓烦恼障、业障以及果报障这三种,经中有说:灭此三障罪者,当用何等心,可令此罪灭除?先当兴七种心以为方便,然后此罪乃可得灭。何等为七?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佛说佛名经》卷1)要灭除这烦恼障、业障、果报障,要生起这七种心才能够灭除,那么我们就一一来探讨,这七种心的内容。第一种就是要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有些累劫来的习性可真不是容易改变的,譬如对于界爱的贪着。有一次妈妈过生日,和妹妹生日没差几天,全家人当然要为她们庆生,妹妹说妈妈喜欢吃牛排,就去牛排馆吧!我不好拒绝,心中决定:到时可点色拉和烤洋芋。可是,当服务生来为大家点餐时,我莫名其妙地说要牛排,话说出口也不好修改,心中想吃一点没关系,回去再忏悔。其实吃的时候觉得很难吃,完全不是以前未吃素 三摩地

2018-07-23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有人,贫穷为大苦耶?诸比丘白日:尔也!世尊!世尊复告诸比丘日:若有人,贫穷举贷他家财物。世中举贷他家财物,为大苦耶?诸比丘白日:尔也!世尊!世尊复告诸比丘日:若有人,举贷财物,不得时还,日日长息。世中长息,为大苦耶?诸比丘白日:尔也!誉尊!世尊复告诸比丘日:若有人,长息不还,财主责索。世中财主责索,为大苦耶?诸比丘白日: 三摩地

2018-07-23

一念无明本身就是烦恼染法,也就是会导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不断地轮回生死;所以一念无明又称为见惑跟思惑,也就是见一处住地烦恼、界爱住地烦恼、色界爱住地烦恼,跟有爱住地烦恼这四种。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在熏习一念无明,明心后断除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其余的三种烦恼是修所断的烦恼,在悟后历缘对境中修除。见一处住地烦恼就是见惑,是见所断的烦恼,是属于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