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对于逆境来说,他一样可以觉得这事情,他可以云淡风清来看待;乃至于说,对于许许多多的事情,让他非常的痛苦,甚至有冤家,乃至于被仇人所杀死,他一样不会太为介意。为什么?因为他的心知道,这许许多多必定有原因,不至于说是无缘无故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所以即使他被杀死,他心里面也不会产生瞋恨,因此就不会随着瞋恨的业,来结下未来永世而难以解脱的纠结。所以我们要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什么样的人是跟佛教有缘的人呢?当我们有一天,对于生命的意义、为何要出生、活着是为了什么、以及人死后会发生什么事等等的问题产生了疑虑,想要了解这一些迷团的时候,就表示我们跟佛教有缘了。一般人,通常是要等待,一直到进入老年时,因为感觉到自己将要不久于人世,对于死后感到恐惧;因为要寻找一个庇护,好获得永久的安乐,因此才会有想要学佛的念头兴起,想要借着宗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告慈氏):复次于无始际生死轮转,受五趣身,无量怨亲于我未曾获得毫厘利益之事,现在未来亦不可得,我于无始为彼怨亲,所作诸罪我愿自受,誓不扰他一切众生。】(《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我们首先要想到,我们从无始劫以来,我们受了种种眷属的爱护,我们无始劫都有父母兄弟姊妹子女,我们都受到他们的照顾。而且他们照顾了我们之后,坦白讲没有获得我们多少的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渐渐长大以后,看见有人会因为年老、疾病,或是意外而死亡,就知道身体会坏掉,所以身体不是我。身体坏了以后就继续去投胎,那么应该是我这个觉知心才是我,这就是以觉知心作为真正不坏的我。又譬如:有人因为看见人生有种种的生、老、病、死痛苦,想要脱离这些痛苦而开始修行,在修行过程中他就会去探讨:我应该要如何修行才能离苦得乐呢?后来他发觉:原来人之所以受苦,是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是缘觉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知道有一个识,生、老、病、死苦乃至名色等法都是祂所生的;到这个识为止,再也没有任何一法可以超过祂,所以佛在经中才会开示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道理,这个识就是每一位有情的真心。因此,缘觉观察蕴处界等法都是虚妄,唯有这个识才是真实,所以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这个识存在,所以将自己的三缚结断了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人在愤怒时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死盯着负面信息不放。在自己快要情绪失控前,试着停下来不说话,或者离开现场,让自己冷静下来。春秋时的蓝田侯王述曾被人骂上门来。他始终默默面壁而立,直到那人离开,才转身继续办事。降低声音,继而放慢语速,向前挺直,能有效平息怒气。俗话说,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记住,对亲人让步不丢面子,而是出于爱。心香心语:爱,是不愿意分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1何谓八苦?佛家认为人之一生中有八种苦如影随形;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蕴炽盛苦。(一)为生苦,大意有两种;一种是说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承受种种痛苦,从一开始你在妈妈的肚子里三个月后刚刚对外部环境有了知觉,就不得不忍受种种苦受;一会儿热(妈妈穿多了),一会儿冷(妈妈喜欢吹空调),一会儿饱一会儿饥,一会儿被挤压(妈妈睡眠时翻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切外道亦言得离生死,永恒不灭,而实未解出世间智。世间智者举凡资生护生、严持五戒、修十善业、证知四禅八定等,皆名世间智;及与外道所言涅槃及其衍论,悉名世间智。藏密四大派古今诸祖所言涅槃心,悉堕五现涅槃之中,佛于《楞严经》中说为外道;不论其定境及神通境如何高强微妙,悉名世间智,不离三界有为生死法故。出世间智者广有多种,略说有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比如说,有一些人非常贪着一些钱财,我们就会对他说:钱财乃是身外之物,要放下!也有一些人相当贪图名利,甚至于为了一个代表的名分,争得要死要活的,甚至于跟一些好朋友都闹翻了!如果有幸碰到一些有智慧的人,就会对他说:你要放下名利!同样情形,有些人对女孩子就非常的喜爱、非常的执着,如果一直猛追不到的话,甚至于有一些会有想的念头,大部分的人要开导这些人,也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原来菩萨可以现观生死是苦,却又不畏生死,入生死海中。现观五蕴虚妄,但不妨以五蕴之身来利益众生。现观涅槃寂静,却不入涅槃。现观第六识是虚妄生灭,却不妨以第六识之分别观察来成办佛法大事。现观末那念念思量作主,却不妨以其成为动力,精进成就一切善法。现观人生如幻,却无妨于幻化之法中,修除诸多烦恼习气,清净庄严自身。现观七转识如渴鹿追逐阳焰中,无明躁动终会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经过其他人向佛陀举报,所以佛陀就制定这个戒,公众跟大家说明以后不可以这样!所以譬如优陀夷比丘,他后来也是鼎鼎大名的阿罗汉!但他在未证果之前,佛陀就为了他制定了好多戒律!因为他很喜欢去亲近女人!而我们要努力学习不要犯了五戒十善,不要犯菩萨戒,也不要犯了讲堂的规矩,因为讲堂的规矩就是各种小小戒,这些小小戒都是在保护我们的道业,也在保护不要受到外道或其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你不要穿这种衣服,难看死了。你不该上这个课程,只有傻瓜才会认为有用。你不可以看些比较有深度的书吗?这些全都是垃圾。我们总是喜欢把自己的价值和喜好强加于喜欢的人身上。既然我喜欢他,他也喜欢我,那么,我喜欢的东西,他也该喜欢。我讨厌的,他也应该讨厌。一旦这个做法不得逞,对方教而不善,我们不禁满肚委屈,觉得自己的好意被辜负了。假使我不在乎你,我才不管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我们的一切,世间的一切,哪里有永久可言?我们的身体,顶多借我们用个100年,就要入土为安了!我的太太,顶多也不过是让我牵手个六七十年,就要萨哟那啦了!这中间离婚或是意外死亡的,缘就更浅了!我们的钱财、房屋,经不起地震、火灾的破坏、不肖子孙、强盗土匪的洗劫;一个闪失、一个意外、一个无常,说不定就化为乌有了!哪里是我们能永久保有的!人要是凡事能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修行的结果,却是要灭除意识觉知心自己,因为意识觉知心,永远是导致众生不断生死轮回的主因。------《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056集应该如何修除烦恼呢?>张正圜老师 (原标题:最害怕的是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而只要是人,许许多多的变异性都是存在的,没有一个人的心是可以从出生到死亡都同一个----不是!六识的体性,尤其这意识,祂是千变万化的,小时候懂的事情,到了长大以后就可能都已经忘记了,你如何说祂是同一个呢?然后甚至有的人,他昨天才骂过人,可是他很快就自己忘记了。所以是非之间以及意识,虽然看起来分明伶俐,可是,往往结果却跟我们想的有一点差距。所以这要说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学佛最困难的地方是虽然听闻到了,却也不容易信受,不容易信受是因为有邪见;一定跟邪见不同,判断的方法就是多听闻、多熏习,看看有没有落入常见外道或断见外道中,在这种邪见中是无法出离生死的,因为没有出离观。出离观主要在修十二因缘,为什么十二因缘法他无法成就?因为他不知道有情众生生死的根由是从何而来?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过程,因为会老、会死所以要修行。断灭见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抛开社会效果不谈,对个体来说,不管是死于工作还是死于吸毒,都一样是生命的终结。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必用对自己不好的方式来对他人好。虽然成瘾状态很难改变,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改变。要改变对痛苦成瘾的状态,最好的办法是增加幸福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来自生活的一切方面。不过,自然的生活状态对一些瘾太大的人的影响力是不够的,他们最好的选择,就是看心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想,所有人在遇见突然被刺的情况下,都会表现出极度的痛苦和惊恐,以及想着如何搏倒对方,就算不能杀死对方,也要尽可能的保护自己,大声呼救,毕竟众多就在屋外不远处。而恰在这时,在这巨大的痛苦降临的瞬间,就可以看出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人,以及一个人可以达到的生命高度。提婆大师被刺后,没有呼唤自己的,而是忍着剧痛,看着眼前的凶手,说到:你真是可怜啊!罪业居然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父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直到爷爷死去。父母也有矛盾,常常大打出手,最后离异,分别各自组织家庭,我的朋友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充满着家庭暴力的环境中长大。但是,奇怪的是,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很爱他,爷爷在去世前,对这个孩子百依百顺,什么要求都会设法满足。可是,幸福并没有因为家庭成员的爱而如期降临。他对爷爷酒后发疯的童年记忆以及父母离异前上演的全武行有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实际上我们的五蕴身包括意识心都是生灭无常,虚妄不可依止的,那么这些财色名食睡又隶属于谁呢?对本质是生灭无常的、虚幻变异的世间财富、名声、地位及眷属、情爱产生贪爱执著,其结果必定会带来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等等的苦受,而众生的五阴身心也无可避免终要面对老、病、死等苦受,有了苦受,当然就不得自在。因此要自在,首先还是得从观念认知上去转变、去调整。您可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