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意识在几种状态会灭掉:正亡,正睡眠无梦,昏迷,灭尽定,无想定。如今以人以为这个意识心,可以停格,因此就可以捕捉这个停格的时候,这样就是真心,就是开悟,这样就是生起智慧。这样特别想法的人,也可以戏称这样的人是属于「意识心停格」外道,因为这样的想法根本就是根本逻辑就是错了:1.如果能够思惟的不是意识心,那请问是个什么?2.如果现下思惟的不是意识心的心所能 三摩地

2018-07-22

29岁时,由于看到每个人都要遭受生老病等各种痛苦,他便离家外出,寻师访友,立志探索人生的解脱之道。释迦牟尼出家之后,先是跟随两位哲学家学习,然后开始了长达6年的苦行生活。释迦牟尼为什么要苦行呢?这与当时人们的一种普遍认识有关。当时人们认为,摩擦湿木头是不能生火的,摩擦干木头才能取火。同样的道理,人们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苦行生活,清除了身体中的体液,才能悟 三摩地

2018-07-22

只有像平静的湖面上起了波涛,失去了明镜似的水面一样;人类恋著于外境及现象,与假定的诸般设想,为所谓生存、名利、情爱、权力疲于奔命,一直到老,还不觉悟,因此埋没了本具的佛性;使其本具的至高的理智,至富的情感及无限的能力,不能同时达到最的境地,不能从烦恼苦痛中解放出来。佛陀(释迦牟尼佛)说法应世的目的,即是在教导众生,开显其本具的佛性。佛的悲愿,是要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等他回来以后,地球已经过了数百年了,他的亲友全光了。科学家们现在没有人敢否定这个例子的可能性,但请看佛教「妙华莲花经」上所记载的,佛对着听他讲经说法的人说,你们在这儿听我说法讲经,觉得经过的时间并不长,但外在的世界已经过了几千亿年了。受因斯坦「时间相对」的理论,佛在二千五百年前就说过了。因此;孙先生才会说:「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因为佛学一 三摩地

2018-07-22

由于断烦恼者后火化时,其尸骨异于常人,部分尸骨化成晶莹美观之颗粒状,所以有人将已断烦恼之亡者火化后之尸骨舍利子,作为圣物而收存纪念之。所以舍利子只是断烦恼者后之表显物,并非真实佛法。佛入灭后,故意将身化为碎身舍利,欲使多数人都可以分得纪念供养。甚至于为度有缘之众生,有时无中生有,忽然出生舍利子,使人生起信心,进而修学佛法;但这不是舍利子本身的功 三摩地

2018-07-22

于唯识五位之中,亡、无想定(含无想天)、灭尽定、睡眠无梦、闷绝昏迷,「意识心」这个「心」根本就是断灭不见。2.下一辈子要根据新的根身而建立其「意识心」,如下一辈子投胎变成马,也去安住那个「马意识心」,和这辈子的「人意识心」根本不同,马作马应该的行为,所以这「意识心」是随着各个身根而建立的。3.这辈子的「意识心」是没有办法走到下一辈子的,即使是未来辈子 三摩地

2018-07-22

其实,哲学是研究存在与思维的关系,而佛教则以证到真如实相,解决生为主题,原不必混为一谈。佛法说真俗二谛。就真谛说,本无可说;就俗谛方面讲,无法不备。我们研究唯心唯物,必先将唯字搞清楚。也就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问题。佛法所说,根尘(物)和合方生六识(心),心本无生因境有,正说明人的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物是第一性的,心是第二性的,是存在决定意识的;不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真的是想要探讨义学,就是要确实的证实宇宙万有的根源,也就是说:宇宙是从哪里生出来的?有情生从何来?而宇宙为什么会坏灭?有情往何处?这其实就是哲学家一直在探讨的,从以前苏格拉底以来,一直都是如此的。但他们终究无法去实证万有的根源,终究无法了解生是从哪里来?又归结到何处去?这就是哲学家的困境,也是哲学研究的现况事实。但是,佛法并不一样,佛法是义 三摩地

2018-07-22

对于逆境来说,他一样可以觉得这事情,他可以云淡风清来看待;乃至于说,对于许许多多的事情,让他非常的痛苦,甚至有冤家,乃至于被仇人所杀,他一样不会太为介意。为什么?因为他的心知道,这许许多多必定有原因,不至于说是无缘无故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所以即使他被杀,他心里面也不会产生瞋恨,因此就不会随着瞋恨的业,来结下未来永世而难以解脱的纠结。所以我们要说 三摩地

2018-07-22

《孟子》里说:生于忧患,于安乐。其时代背景,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这个时候群雄四起,天下混乱!这个生于忧患,于安乐原来指的是君王治理国家所面对的局势,所以才会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而现在也被引用来作个人的修为,乃至是经世创业上的情况。可是绝大多数的人都不喜欢生于忧患,所以就有人问:是不是可以既生于安乐,然后又可以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有人开车不慎撞了人而不逃避,除了赔偿其眷属以外,并与亡者深结法缘,为他助念、超度、植福、迴向,使他因此而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亡者到了西方满心欢喜,到达位不退以后,必定会心存感恩而想要报答这个恩人。从表面上看起来,撞人是恶业,却因为缘的转变,最后却成就了净果。又譬如,不管过去我们造了多少恶业,听闻佛法以后一心向善,开始远离恶缘,广造众善,努 三摩地

2018-07-22

其实佛陀的教诲,是要教导我们认识生命的实相——根本心如来藏的体性,然后才能够让我们捨弃生轮迴的洪流,从现在的一念无明以及无始无明当中解脱出来,才能够真正的安忍而不造恶业,才能够勇于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乐于救护众生、修菩萨行,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像这样不愿接受,自外于之外,对自己到底有何益处呢?现在还有许多附佛法外道团体的,冒用佛陀的法王称 三摩地

2018-07-22

反过来,亡也是进入新生的门户。在根本上表现了有与无的合一。有,并不比无更多一点!我记得老黑说的,纯有和纯无是同一的东西,这里的真理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而是已走进了——不是走向——无中之有和已走进了——不是走向——有中之无。当然也不是两者的无区别,而是两者并不同一,两者绝对有区别,但又同样绝对不会分离,不可分 三摩地

2018-07-22

打坐修证禅定,真能出得了三界生吗?佛子之中有些人喜欢禅定境界,认为打坐境界很殊胜,误认为打坐所得的世间境界高于般若慧学的修证。也有人是以定为禅,把禅定的修证当作是禅宗般若禅的修证,不知在佛法中修证禅定的真正意义与作用,误以为打坐就是在修证佛法;当有学佛人被问到:「有在学佛法吗?」「有!我在打坐。」也常听人说:「某人学佛学得很好,打坐功夫很了得,能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佛法中真正的孝,就只是孝顺父母、奉养父母而已吗?那这样子与世俗人与儒家所说的孝,又有什么不同呢?世俗的孝是孝且能顺,是在世俗法上使得父母尊亲能够富足快乐,能够不辱所生,能够赡养送。一般的佛则会知道,这样子做只是让父母这一生称心快意,对于他们未来的无量生,不一定有实质的帮助;所以佛会想尽办法,让父母尊亲能够和佛法结缘,能够得到未来生的大利益,这 三摩地

2018-07-22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报恩品第2之上〉: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经典中说,如何是世间最富有的呢?如何又是世间最贫穷的呢?慈悲的母亲还在家中的时候名之为富有,慈悲的母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要利益众生首先要布施,布施包含了三种,叫作法布施、财布施还有无畏施;所以我们出来弘法是法施,从来不收人家的钱财纳为己有,我们并且出钱赞助来买讲堂是财施,使人了知无余涅槃中的实相,舍寿面对生时无所畏惧,就是无畏的布施。四摄的第二法是为众生说法时要和颜悦色,不要老是板着脸孔看不起人,而且说话要柔软、要慈爱,这就是爱语。然后当众生正在为佛教做事时, 三摩地

2018-07-22

」可见对父母的孝顺,是要让父母解脱生、成就佛道,这样才是究竟的真孝顺,所以敬列《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于上,供有缘人参考,并且自我警惕,每个人不可避免的老、病、无常的人生当中,当父母生病时,唯有劝其念佛忆佛,归依三宝求佛菩萨加持、并于缘熟时劝诱发自他双利的大乘菩提心,这样才是病苦人生的根本解决之道,也才是对恩重如山的父母尽孝道!阿弥陀佛!-----《华 三摩地

2018-07-22

那时,舍卫城里有一位婆罗门居士,他所钟爱的独子了,使他深受打击,因而丢下工作,茶不思饭不想,常常到他儿子的坟前思念悲泣,几乎就要崩溃了。这天,这位婆罗门居士漫无目标地走着,正好来到祇树给孤独园,就进去拜见佛陀。佛陀见他精神萎靡,魂不守舍的样子,便问他原因。婆罗门居士将他失去爱子的事,悲伤地向佛陀诉说了。佛陀听了,回答婆罗门居士说:正是这样啊,居士 三摩地

2018-07-22

得生,感动天龙鬼神,父母恩重,孝子所致。今得为佛,并度国人,皆由孝顺之德。佛告阿难:汝广为一切人民说之:‘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学。济神离苦,后得无为,皆由慈孝、学道所致。’】(《佛说菩萨睒子经》)经中甚至于有不少佛陀以自己过去修行的行谊,来为们强调孝顺父母的重要性。譬如说在《杂宝藏经》当中,就记载了佛陀为们讲述一则故事。佛陀说,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