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第一个:如果真心是能够清楚明白,能够分别六尘,那么当祂清楚明白六尘的时候,就不需要识阴再来分别一次;也就是说,这时识阴是不应该存在的;识阴既不存在,受想行三阴也当然不会存在,那么五阴当中就剩下一阴;十八界当中六根六尘六识中的识阴不存在,剩下十二界,那么佛说人类有五阴十八界,这样的说就变成是错的。所以真心祂是不能够清楚明白分别六尘的,这是第一个过失 admin

2020-02-19

然而这样的方,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所以这样的见解,也是落入了戒禁取见。还有一种人,他只坐,不躺下来睡觉,也就是大家所知道的不倒单;只坐不卧这种苦行,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施设了这样的戒禁,当然就是戒禁取见。再来说食自落果戒,有人认为:我只要这一辈子都不吃树上摘下来的水果,一定要吃从树上自己掉下的水果,这样吃一辈子,死后就可以得到解脱;这样的一个 admin

2020-02-19

这个部分,诸位菩萨看到了弥勒菩萨的讲之后,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啊!因为,菩萨的咒陀罗尼开始讲到了能除有情灾患,这里就表示说,这一类型的陀罗尼,它的目的是在透过一些方,能够有效地帮助有情解除灾患;而这个所谓的方,是透过名相跟章句把它串联起来。比方说,一句话或是好几句话把它串联起来以后,那这个章句,当你去念诵这个章句的时候,它就能够有所神验,能够除掉 admin

2020-02-19

那当然就是说,另外一个要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因为佛跟一般人所认知到的世间有很大的差别,所以真正的佛,绝对不会像一般的世间这样子广为大众所欢迎拥戴。因为,一般的众生都是具足了贪瞋痴的,那么这一些的众生,大家所爱乐的,就如同大家在演艺圈里面所看到的粉丝追逐明星一样;如果是这样子的话,你可以想像到,这样子所讲的佛,一定不是真正的佛。〔编按:因 admin

2020-02-19

我们上次讲到的就是《瑜伽师地论》里面讲到:菩萨要具有四种的妙陀罗尼,也就是菩萨的陀罗尼、菩萨的义陀罗尼、菩萨的忍陀罗尼,然后最后一个是菩萨的咒陀罗尼。这每一种陀罗尼,弥勒菩萨都特别冠上菩萨这个字眼。换句话说,这些都是菩萨所独有的。我们上次讲到菩萨咒陀罗尼,我们再给大家复习一下。弥勒菩萨说:菩萨由等持自在而宣说,能除有情灾患之章句,令彼章句悉皆神验 admin

2020-02-19

】(《大乘起信论》卷1)菩萨在人间示现时,会如同众生一般地投胎、出胎、受学、成长、病痛等等,完全和一般人一样,然后再应用四摄或六度波罗蜜,乃至各种菩提行的因缘,以大悲柔软心以及广大的福藏与智藏,来教导所应该化度的众生,使得众生见闻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正理,以及忆念如来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的佛地究竟功德,来增长众生的善根。前面讲了四摄与六度波 admin

2020-02-19

或复说言:佛灭时便失戒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受已不失,未受不得。】(《优婆塞戒经》卷7)我们就先看看这个部分。我们说当然在《优婆塞戒经讲记》里面,平实导师对于这个里面的内容有非常详细的解说,所以我们要跟大家说的是:如果可以的话,请大家一定要尽量有这个,手中要请一本平实导师这个讲记的宝,自己逐字的研读,这样才会有真实的受用。所以我们在这里的解说应 admin

2020-02-19

请问这样做是否如?如不如?我们暂且不说。先来看看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里面的开示:故知菩萨戒,有受而无舍;有犯不失,尽未来际。若有人欲来受者,菩萨师先为解说读诵,使其人心开意解,生乐着心,然后为受。(《菩萨璎珞本业经》卷2)菩萨戒戒本所依据的经本有很多部,譬如说:《梵网经》中所说的是十重四十八轻,《菩萨璎珞本业经》中所说的是十重四十二 admin

2020-02-19

如果有人说:离开戒的受持,而仍然能有功德。那么一切的恶兽、狮子、虎、狼等,也都应该有戒的功德,但是其实它们都得不到戒的功德。所以一定是要持戒才会有戒的功德,也因为持戒有功德,所以受善戒者可以得到无量的福德,受恶戒者当然也会得到无量的罪。受善戒既然得无量福,犯戒就会比平常人所造的罪更重,这是相对的。权力大时义务也就增大,因此持戒以后必须要很小 admin

2020-02-19

我们常常听寺院里的师父说:学佛尤其是修学大乘佛,就要发菩提心。这是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佛教之所以不同于其它世间宗教,就在于它不认为世间有一个高高在上、唯一主宰万物的上帝。而是认为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都有成佛之性。只要透过修学去除染污烦恼生起实相智慧,将来福德与智慧圆满具足了就能成佛!所以对佛弟子来说,学佛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成就佛菩提,也就是 admin

2020-02-19

支是说,得要有身口意三都具足受。若有人卧病在床无表示意思的时候,连开口说个能持都没办,我们如果帮他传戒,这样依旧是不得戒的。当我们问他说:不杀戒,能不能持?他无回答:能!也就是说,能持的意思表示不出来,这时候口支就不具足,就不得戒,这戒就白传了。善恶戒都一样,一定要口支与身支具足;在佛中受戒时,得要礼佛三拜、信顺、归依,然后正受菩萨戒、比 admin

2020-02-19

但是当他们批评佛教出家人犯戒的时候,我们可以质问他们:你们有没有受比丘戒?有没有受菩萨戒?有没有遵守佛的戒律?或者你们有没有在传戒?或者在持戒呢?大家可以先问他们这一点,一定是要先受了戒以后才能有戒可以犯的,但他们从来都不受戒,连一戒都没有,当然不犯戒,那根本都还在解脱的门外混,哪能跟佛门持戒的人相提并论?问题就在这里:有戒可犯才是佛门的出家 admin

2020-02-19

我们也有提到,娑婆世界的众生具诸恶行,所以要施设种种戒,才能够治好执著愚痴的病,如果少了一个戒,众生的生死病就无治好,就不能证得解脱果乃至佛菩提果。上一集我们也提到业是怎么来的呢?以及业是什么呢?我们也介绍了,众生为何会造作种种的罪呢?我们也提到无戒而杀一千只羊,他的罪远比有恶戒而只杀一只羊的罪要来得轻;因为立了恶戒而发誓以后,就常时得罪。这是从 admin

2020-02-19

虽然我们从佛的世俗谛来加以解析而说坏蛋是骂不到我们的,但这是佛中的世俗谛,却不是世间境界的真实道理。因为世间的真实道理:骂人就是骂人,骂人不可以狡辩为没有骂人。所以无妨佛中的世俗谛、以及世出世间的胜义谛说没有骂人这回事,但并不妨碍世间中仍然有骂人恶口这回事,所以从世间的事相上来施设有恶口的有作罪和无作罪。所以佛说:【如说二字不得一时,然此 admin

2020-02-19

恶来不报,住于清净忆佛念;再依你修学知见,你对于断我见,你对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对于生灭、不生不灭,对于三自性有正确的认知;知道凡夫有四颠倒——有常乐我净的四颠倒: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有这样的颠倒,而如来有四德:真常、真我、真乐、真净,知道什么是生死过咎、什么是六业道,知道什么是趣向涅槃安乐、什么是四道。有这样正知见建立,有在如 admin

2020-02-19

对于这样的一个心态,其实他的想是有问题的;菩萨戒其实就是菩萨的身口意行的准绳。如果一个人他的心行是合乎标准的,他就不会觉得这一条绳子的存在;就是因为身口意行不能合乎这样的一个标准,所以他要想跨越这一条绳子;当一个人想要跨越这条绳子的时候,他才会觉得有这条绳子的存在。所以说一个人认为是受了菩萨戒,是受到这一条绳子的束缚,那么其实他的心行是不合乎标准 admin

2020-02-19

因为菩萨《优婆塞戒经》主要是讲在家菩萨,所以在家菩萨弘时应该特别注意这两件事:首先是要善知世间事才能有方便善巧为众生说;其次是要为众生做事,在为众生做事的时候,不能想从众生身上去获取世间上的利益。佛说:在家菩萨如果知道这两种方便门,就能利益自己也能利益他人;如果只有其中的一种,就没有办自利,也没有办利他了。所以说,在家菩萨不太容易当喔! admin

2020-02-19

我们先来看看经文内容:为是四人说正时有二方便:一者善知世事、二者为其给使。善男子!菩萨若知是二方便,则能兼利;若不知者,则不能得自利他利。(《优婆塞戒经》卷2)这一段经文意思是说,菩萨在为众生宣说正时,应该要运用两种善巧方便:第一、要善于了知世间事。如果没有世间智慧的善巧,想要为众生说实在是不容易的事;因为有很多的佛,其实都跟世间有密切的 admin

2020-02-19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单元,内容主要是以平实导师所写的菩萨《优婆塞戒经讲记》为主轴,宣示菩萨戒的精神,详细地说明:在家菩萨修学佛应该以菩萨六度为正行。现在我们就从第三辑第74页,继续为大家说明:菩萨的世间乐与出世间乐。善男子!利益有二:一者现世、二者后世;菩萨若作现在利益,是不名实;若作后世,则能兼利。善男子!乐有二种:一者世乐、二者出世乐;福德亦尔。 admin

2020-02-19

第三个为,是从受戒本身的目的来作思惟,因为受戒就是为了要求证三乘菩提诸。我们要去观察诸佛传授给我们的,包括戒、定、慧三学,都是清净无染的佛,能够让我们得到现在世与未来世的利益,可以让我们逐渐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而受戒是成就三乘菩提的基础,以最基本的五戒来说,它可以让我们保住人身,而能够生生世世有修行与提升的机会;而菩萨戒则可以让我们在佛菩提 admin

2020-02-19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