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一、福田简述田是生长意思,如同田地下种及耕耘以后,未来就会出生果实;福田即为可生福德之田,被下了善业种子以后,未来世会出生可爱果报,所以未来世能造福于种田者。二、福田种类福田分为几类呢?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3〈17供养三宝品〉中云:世间福田凡有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CBETA,T24,no.1488,p.1051,c5-6)。(一)报恩田什么是报恩田呢?报恩田是 三摩地

2018-07-23

今天增上班《瑜伽师地论》课程讲到供佛功德很大,葛格我听了觉得不跟大家分享实在对不起大家!所以就在不违反规定情况下简单跟大家略说介绍:可参考《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四,上跟我们讲供佛时候就算你是供养佛像,或是佛塔,或是佛舍利,都跟供养应身佛是一样功德。(应身佛就是指供养佛本人,例如在两千五百年前供养当时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教导我们供佛时候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施时亦复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优婆塞戒经》(二庄严品)第十二菩萨起心动念想要布施时,一念之中也是具足六度。所以菩萨一念欲施之时具足十二因缘,也具足六度。菩萨一念心起想要布施,在这一念施心中就已经把悭心布施出去了,布施到解脱彼岸,这布施度已经成就了。能起这个心念去布施,是奉持佛所开示、传授菩萨戒来利乐有情,所以在这一念之中就 三摩地

2018-07-23

住于不调伏心,就会产生一个现象:不离爱见,行于邪见,起于贪欲、嗔恚,这是愚人──没智慧人。可是如果住于调伏心,又变成声闻人;因为调伏了自己以后,舍报了要入无余涅槃去了,所以说是声闻法。所以菩萨不应当住于调伏心、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才是菩萨行。可是你如果没有证得如来藏以前,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这是什么境界。但是亲证如来藏以后,你想想看:如来藏会不会住于调 三摩地

2018-07-23

-----《杂宝藏经》卷第二语译波斯匿王有一女儿,名叫「善光」公主,人聪明,长相又端正,父母极为怜爱,全王宫人也对她又爱又敬!有一天父王对着爱女说:「由于我威权力缘故,妳才能得到王宫上上下下爱敬。」公主回答父王说:「我依自己善业之力而活、而得到大家爱敬!不是依靠父王。」国王连着问了三次,公主都是这样回答。国王听了非常生气,就说:「我今天就要 三摩地

2018-07-23

中国佛教主要表现为大乘形态,而大乘佛教核心内容在于菩萨道实践。对此,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第二·譬喻品第三》说: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这就是说,大乘 三摩地

2018-07-23

(佛说长阿含经)初机学人虽亦修学菩萨六度法门,然系以求世间乐、求凡夫神通、求生梵天等为其目,不以证悟菩提为目;如是而修六度行门,只是将六度行门作为求取人天善果之资粮,作为求取凡夫神通之资粮,作为求生梵天之资粮而已。如是而修六度者,即是佛法中之人乘与天乘修法。然而人天乘之修法,若不以三乘菩提为依归,则人天乘之六度修法,即非佛法;若是以三乘菩提为依 三摩地

2018-07-23

了知众生根性,是比较困难智慧。我以前就是不先观察众生根性与因缘,就一心想要把了义而且究竟妙法传给别人,所以在禅三时统统有奖,也发生了总共三次退转事件,而且都反咬我一大口,特别是这一次,比以前两次更严重,那真是惨痛经验。所以我后来就开始观察众生根性,特别是在禅三小参时,借着你们小参时专精一心而体会各人根性与因缘。众生根性是千差万别 三摩地

2018-07-23

问、学佛人福报问题:现代人求名求利不择手段,虚名确实可以带来现实利益,学佛人往世福德不具者,今世为求佛法,自甘寂寞,自守清净,除了一些不该为求财机会外,求正财之机会也少有之,在家居士福慧皆具者,才不失为弘法之典范也(易摄受众生),后学知之,无兴趣追逐世间利益,浪费时光,而现实确实需要一定资财供养眷属基本生活之需,供养三宝护法弘法之用等,如何处之 三摩地

2018-07-23

】《亲友书》是圣龙树菩萨写给禅陀迦国王一封信,劝国王要修善去恶,信中有提到八无暇。在大正藏中乃是《龙树菩萨劝诫王颂》卷1:【邪见、生鬼、畜,泥犁法不闻,边地蔑戾车,生便痴痖性,或生长寿天,除八无暇过,闲暇既已得,尔可务当生。】学佛要有闲暇福德,《亲友书》中说有八种身是无闲暇,生在这八种无闲暇中任何一种,则不能学佛,虚度一生光阴。此八种是:一、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供养三宝品)第十七佛又接着开示:如果有人能以遍满四天下宝物供养如来,福德当然很大;但若有人没有钱财,而以佛地种种功德法相,至心恭敬说出来赞叹,这两个人福德是相等而没有差别。所以请诸位记得把前面所说佛地种种功德记住,将来去朝圣时,如果人家以种种宝物供养;你就与大众以种种偈颂恭敬唱出来供佛。如果你能用印度话赞叹, 三摩地

2018-07-23

三贤位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其中十住位又叫作「十发趣」;十发趣,意思就是说有十个层次让你发起那个心:趣向佛菩提道,以及趣向大乘解脱道;这叫做十种发趣,也就是十住心。那十住位修行是从初住位「布施」到十住位「见性」,这都是习种性人。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财物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 三摩地

2018-07-23

”〗讲记:佛说,修学大乘菩提以四种法作基础,要依这四种法为基础,才能成就大乘菩提:第一要不贪财物,如果来到同修会学法,还想从同修会里面得到世间法中利益,那叫做贪财利。有没有这种人呢? (大众回答:没有!)很多人说没有,想想应该是没有吧!不可能有嘛!会有人这么笨吗?来到这里本来就是要学了义法,还在同修会中贪什么财利呢?但就是有!从我们出来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想要具足四个信分法,共有五种法门可以成就。既然修这五门能成就信分,就表示见道之前都得要修习这四种信分。既然是还没有见道人所应当修习五法,当然是外门修习这五种法门啊!换句话说:在见道之前,凡夫菩萨们都得先从外门来广修六度万行。有哪五门可以修得信分呢?这五门就是施门、戒门、忍门、精进门以及止观门。可是这里忍门并不是只有众生忍忍辱法,而是比 三摩地

2018-07-23

语译:善生菩萨问:世尊啊!菩萨摩诃萨要想自利也能利他,应该要具足几法才能做得到?如果能自利而不能利他,想要成就佛道就会很困难、很缓慢;如果自利也能利他,就会很迅速;因为在利他之中也能自利,自己进步一定会非常迅速,所以应该要追求自利、利他兼俱,所以善生童子为我们问了这个问题。佛开示说:应该具足八法才能自利也能利他。这样子成佛就很快了。有哪八个法呢?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菩萨道修行,每一个阶段智慧实证,都需要靠福德来支撑。福德又像是碗,智慧是水;碗越大,水就可以装越多。导师曾在书上说,布施以后有福德,如果不执着未来世果报,就有解脱功德。又说「功,是说能够自利及利他;德,是说它有真实作用。」功德是自受用法,布施以后一点儿都不觉得心疼,都没有罣碍,这也是解脱功德一种--解脱于我所。因此福德应是指未来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菩萨道修行,每一个阶段智慧实证,都需要靠福德来支撑。福德又像是碗,智慧是水;碗越大,水就可以装越多。导师曾在书上说,布施以后有福德,如果不执着未来世果报,就有解脱功德。又说「功,是说能够自利及利他;德,是说它有真实作用。」功德是自受用法,布施以后一点儿都不觉得心疼,都没有罣碍,这也是解脱功德一种--解脱于我所。因此福德应是指未来 三摩地

2018-07-23

简略说,若以接引众生、利益众生角度来说,示现在家相较容易与众生共事,方便摄受修学佛道,如大慧宗杲祖师开示:「四摄法中,以同事摄为最强。」因此菩萨四摄法中,与众生同事来利益众生最为重要。诸地菩萨都了知这个道理,唯除有特别因缘或别愿,不然多以示现在家菩萨相,而非声闻出家相处于人间。如华严中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之善知识,唯有六位示现出家声闻相,其余则 三摩地

2018-07-23

一哀悯(不忍众生苦);二爱语(不是甜言蜜语意思,而是对人有真实利益法语);三勇猛(对邪见不讲人情,直言指出);四舒手惠施;五能解甚深义理密意。(原标题:真实菩萨有哪五相?) 三摩地

2018-07-23

其实还有很多人仍然还在二乘菩提之中:受了菩萨戒,却不以菩萨戒为主要依止,反而把声闻比丘戒、比丘尼戒作为第一依止,菩萨戒只是作为方便用。法上也一样,总是把二乘解脱道当作佛菩提道行门。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声闻菩提说成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大乘佛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