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此观修成时,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今生必可修成念佛三昧(亲见自性弥陀),也就是说,今生必能继续深观,修成第九观而得念佛三昧(明心见性)。第九节观想念佛:遍观一切色想(念佛三昧)第九观---遍观一切色想---此观更细腻更伟大。此观是专门观想无量寿佛的身相光明。无量寿佛的身相,就像百千万亿夜摩天的阎浮檀金,所放出来的那一种金色。佛身的高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果很想求证自性弥陀,观想念佛比较不容易相应,要修到第九观完成,才能亲见自性弥陀。像是代表佛,并不是真正的佛,有时观想时想佛的念反而被忽略,所以想学无相念佛时要把观想念佛舍掉。想学观想念佛,就不要学无相念佛,否则将事倍功半。第三:观想念佛是用心观想出一尊佛的形像来代表佛,是自心所成的佛,也不是真正的佛。真实的佛是法身、没有形像;如报身佛的形像进入念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到这个时候,念佛人什么时候要亲见自性弥陀,只待时节因缘。自己不必管时节因缘,只顾去体究,因缘时节到来即可亲见。第九目:四威仪中净念相继第九个次第--要练习到一切时中能无相念佛而不忘失;一切时中无相念佛,很多人可以作到,但容易断掉。练习到不会断掉,那就要靠每天早晚殷勤礼拜忆念,这个时候又要回到专念一尊佛及早晚闭眼专拜一尊佛。然后可以练习到一切的时段之中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虽然有人用它来体究念佛,但体究念佛时不能“与定相应”;一旦与定相应时,就入“一念不生”暗无觉知的境界中,所以在动中没有与定的力量相应,这样的人,难见自性弥陀,应该改修“忆佛定”。这样的人要提防入定,因为尝过入定的滋味以后,就会喜欢入定。入定不是念佛人或修忆佛定的人或体究念佛的人所需要的境界。第二个状态的人,因为有&ldquo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二、知见不够,不知道自性弥陀究竟是指什么?一直在相上转,以为见自性弥陀,是见一个有形有像的阿弥陀佛,其实是错了,所谓“自性弥陀”就是指真如佛性,所以在体究念佛前应该研究根本的教典,知道五蕴空、世界空、五蕴无常、世界无常、五蕴无我、世界无我、不可久住,那么有人就产生怀疑说:我们是大乘佛法,为什么还要讲南传佛法?应该知道,南传根本佛法是大乘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果没有这个功夫,还要用语言、文字来自问自答的话,那就表示:这个体究念佛的人,功夫不够、定力不足,还不能够体究念佛;体究念佛时要用“观照”的方法,心里面有一个怀疑,在怀疑色、受、想、行、识不是我,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我,那么究竟那个是我?所谓“自性弥陀”,当然不是指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而是指我们本身之“不生不灭”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现在这一个阶段讲的无相念佛,是已经明白什么是自性弥陀,但是仍然还不能够眼见,所以称为果地无相念佛。这个阶段的念佛,也可以称作真实念佛,虽然还在空的一边,但是已经真实了知真如,所以能够称为果地无相念佛。一个念佛人,他进入到体究念佛的阶段以后,一心一意来体究“念佛是谁?”,或者体究“如何是归命无量寿佛?”,这样用思惟观的功夫,不停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念佛人进入果地无相念佛阶段,很清楚的明白真如之后,每天晚上跟自性弥陀一起睡觉,每天旱晨跟自性弥陀一同起床,他证了真心、真如、自性弥陀这个空性的真实存在,可是啊!他还没有亲见佛性。因此,如果知见不够,就会停顿在这个阶段,执著于这个空性里面,那么他就会偏于空而没有办法进入实相,这个阶段还不是保任的时候。如果知见够,就知道应当再继续体究,求见佛性,如果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见道位七住位明心--般若正观现前,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内门广修六度万行↓薄贪瞋痴,成二果解脱八住位于一切法现观般若中道。渐除性障。十住位眼见佛性,世界如幻观成就。一至十行位于广行六度万行中,依般若中道慧,现观阴处界犹如阳焰。至第十行满心位,阳焰观成就。↓断五下分结,成三果解脱一至十回向位熏习一切种智;修除性障,唯留最后一分思惑不断。第十回向满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以此辈人或见第一义(见自性空法性空)、或解第一义而不惧、或发成佛之心,所得果位在初地以上,并皆分证法身故,名实报庄严,此是上辈生想。非可谓极乐世界之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各具九品往生也。】 (原标题:02第一章绪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也就是亲见自己本具的佛性(自性),所谓“西方不离方寸,弥陀即是自性”,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之境界自然现前,这是禅的悟境,若非禅净双修,必不能得。行者不论是参话头、公案、机锋,抑或是因参究念佛而得入理,其本质莫非是禅。虽然发禅方式各各不同,而见道之后所得境界其实相同;参究入理之过程亦无差别。是故主张禅与净土互补互助,不需分别彼此。兹抄录云栖株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使诸们解知自性本空以后,再令二十五位无学菩萨各自叙述修习楞严大定之圆通法门,复由智慧第一、七佛之师的文殊师利菩萨评论此二十五种法门之中,那些是最适合此世界众生修习的法门。文殊师利菩萨评论之后,认为最适合此世界众生的法门是观世音菩萨所说的耳根圆通法门。评论完后,世尊再说四种清净明诲,又细说修学此定之过程中,应当明了如何是色蕴区宇,如何是证得色蕴空;乃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不见自性之空性妙有,以致执此幻有之五蕴身为“我”,因而造作诸业。上焉者行善求生天国,中焉者行善求此生之声名福报,下焉者伪善、欺世盗名,乃至巧取豪夺。因此之故,攀缘之心不断,念念贪瞋无明。若亲见自性,悟境不退者,则见本具佛性之真空妙有,世界身心之真实感顿失,于世界身心不生执著,自然不起三毒心,不造恶业。我人凡夫,当思惟身心无常、世界无常,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证楞严定之各种境界及悟见自性等相关境界,行者可自行请阅楞严经,此不叙述。此一阶段成功时,行者即能于动静二相之中,随时清晰照见无相念佛之念。犹如牧牛纯熟,野性尽除,随逐于人。便恍然得知经中所谓“介尔初心”原来如此。至此无相念佛完全成就。而此无相念佛法门之完全成就,其实仅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之入门而已。行者修习至此,若欲往生诸佛净土者,仅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但参禅看话头则不然:参禅是自力法门,依赖佛菩萨之加持者较少(事实上亦有加持,而以自力为多,行者悟见自性时自知),所信者是自心。是故参禅者需较强之定力及较细之心神外,尚需更强的自信心,信自己能开悟见性。若行者修成第九或第十阶段时,定力与信心俱足,此时转而参禅,较易生起疑情及进入疑团。此时参禅者仍应具备参禅之知见,应详阅诸善知识所著禅学著作、禅门典籍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以此辈人或见第一义(见自性空法性空)、或解第一义而不惧、或发成佛之心,所得果位在初地以上,并皆分证法身故,名实报庄严,此是上辈生想。非可谓极乐世界之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各具九品往生也。注二、无生忍:分证解脱乃至究竟解脱皆是无生忍。注三、无学:有修有证谓之有学,或称学人。究竟解脱者于解脱道已经亲证并究竟了知,已无可学谓之无学。注四、念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念佛人进入果地无相念佛阶段,很清楚的明白真如之后,每天晚上跟自性弥陀一起睡觉,每天旱晨跟自性弥陀一同起床,他证了真心、真如、自性弥陀这个空性的真实存在,可是啊!他还没有亲见佛性。因此,如果知见不够,就会停顿在这个阶段,执著于这个空性里面,那么他就会偏于空而没有办法进入实相,这个阶段还不是保任的时候。如果知见够,就知道应当再继续体究,求见佛性,如果有 | admin 2018-07-20 |
![]() |
实相念佛人所护的实相,就是《华严经》(四十华严)所讲的:“佛身非我所,世界亦如是;说心非我所,觉无我菩提;导师无来去,亦复无所住;法身无处所,充满十方界:彼无心意识,亦无起心想;法身非变化,亦非非变化,诸法无变化,示现有变化”,这就是真如的境界,就是自性弥陀的境界,就是实相念佛人的境界。大意是说,示现在人间的这个应身佛不是真实的我、不是真 | admin 2018-07-20 |
![]() |
现在这一个阶段讲的无相念佛,是已经明白什么是自性弥陀,但是仍然还不能够眼见,所以称为果地无相念佛。这个阶段的念佛,也可以称作真实念佛,虽然还在空的一边,但是已经真实了知真如,所以能够称为果地无相念佛。一个念佛人,他进入到体究念佛的阶段以后,一心一意来体究“念佛是谁?”,或者体究“如何是归命无量寿佛?”,这样用思惟观的功夫,不停的 | admin 2018-07-20 |
![]() |
进入解信阶段后,就会老实的一步一步修行上来,有一天到达果地无相念佛境界,知道什么是自性弥陀,并且亲证和感觉到祂的存在,接着又看到了佛性,此时称之为「证信」。佛法的修行过程,如果没有「信」的支持,一般人不可能舍弃世间的享乐,不可能使用许多时间,声嘶力竭称念佛号,或忍受盘腿的痛苦在那儿与妄心挣扎---打坐参禅。华严经上说十信是成佛的开始,就是在具足了信---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