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从这个有这么多的众生,有这么奇特的这种现象,我们都可以知道因为如来藏里面就有大种性自性,祂就是有含藏着地水火风的这些大种这种功能,所以祂当然可以变现出种种的生命跟器世间。所以当我们实证了如来藏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说:确实是有这些生命跟这些现象存在的!所以说西方极乐世界也确实是存在的。好!那我们能够这样相信之后,能够从迷信进入正信、之后解信、之后能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可是三宝它有分所谓的世间三宝、跟出世间三宝,乃至有所谓的自性三宝(同体三宝)----自性佛宝、自性法宝、自性僧宝,我们要来解说这个部分。所谓的世间三宝是说:譬如我们在寺院里面,可以看到有佛像、有菩萨形像;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经典----大乘的经典或是二乘的经典、或是其他的论典、或是律典,这个经律论的这些经典就是法宝;佛像呢我们就说它是佛宝,那我们说的菩萨像,乃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或一天到晚坐在那边念佛号,不去参究什么是佛,不去参究什么是自性弥陀,而要入实相念佛,这是不可能的;一天到晚大吃大喝说「要开悟、要解脱」,不可能的,这叫愚痴。有人希望得长寿,求神并杀十只大猪公,这样能否长寿?不行!为什么?求长寿是吉利的事情,不应以杀害众生生命的凶事来求,求长寿更应保护众生才对么!有的人生了儿子,希望他长命百岁,永无病痛,却以杀害鸡鸭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首先讲戒学:我们念佛念到事一心的时候,譬如说有相的念佛三昧,不管是持名的念佛三昧或者是观想的念佛三昧,或者说无相的,例如无相念佛还没悟之前,还没有见自性弥陀之前,这还是属于‘事一心’。不管是有相念佛或无相念佛,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做事相上的戒,也叫做‘定共戒’。虽然还没有到初禅,已经跟定共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念佛人进入果地无相念佛阶段,很清楚的明白真如之后,每天晚上跟自性弥陀一起睡觉,每天早晨跟自性弥陀一同起床,他证了真心、真如、自性弥陀这个空性的真实存在,可是啊!他还没有亲见佛性。因此,如果知见不够,就会停顿在这个阶段,执著于这个空性里面,那么他就会偏于空而没有办法进入实相,这个阶段还不是保任的时候。如果知见够,就知道应当再继续体究,求见佛性,如果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一切的法也是一样:或叫人天法或叫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善法、恶法……等等,这些名字乃至这些法,他们的自性本身是空、寂灭、无所有。二千五百年前,人们看见有释迦牟尼佛应化出世;可是,释迦如来真实的身相是什么?是无生、无灭。二千五百年前所示现的只是一个应化之身,但是真实的如来---空寂、无所有,是一个空性。本然的存在而不可见,不可触、不可摸、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再者,受持三归等等这个戒福,姑且随顺大德的分类,但是这个受持三归千万也不要等闲视之,以为说,在佛像面前随着归依见证师然后念诵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那就完成了!但是那只是表相的三归依,进一步的三归依是要归依自性三宝,而这得要发现明白了菩提心,才能有初分的功德;乃至说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也是依于自心如来而修、而转。那这样看来,好像都是世间法的世福呢?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然而从表相上的三归依,进一步相信有自性三宝,其实,这又是福德增进的一大步了;更何况说,又加上具诸众戒、不犯威仪的戒福呢!这也表示说,这样子的状况下,若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品位一定也会大大的增上。第三个部分发菩提心,有人把它解释成发起求证菩提的心愿,当然这不妨也是一种解释,不过假如要跟后面的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连结而说的话,就可能比较牵强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上品上生是摄受已经证悟的菩萨,或者是淳善的大心菩萨,何以如此呢?我们来看一下上品上生具备的条件中: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心必须具足的发起!但是这三心的具足,那必须真正证悟了以后才容易发起!也就是说要透过体究念佛而证得自性弥陀以后,因为真实证悟而能够转依成功者,他就可以具足发起这三心,因此他求愿往生极乐世界时,就能够上品上生。如果是错悟的人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个七天就相当于娑婆世界的七个大劫,这样在七个大劫的听佛说法,纯说第一义谛的正理,才能够得不退转,也就是证悟明心亲见自性弥陀。所以说这个第一义谛的正理的实证要在极乐世界七天,也就是说娑婆世界七个大劫这样子,而不是说纯说解脱道正理----因为解脱道正理其实是含摄在第一义谛正理当中的一个小部分。所以说佛法当中基本上是两个主要道,就是佛菩提道和解脱道。那上品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也就是说,他不需要受持方等经典,不需要证悟实相、亲见自性弥陀,也不需要深解,只要了解部分的第一义谛的旨趣;他不像上品中生菩萨要在知见上闻熏具足,他这个上品下生的菩萨,并不需要具足,可是他还是要熏习,因为这是菩萨种性该有的基本知见。可是他需要什么条件?他需要信受因果。也就是说,他得要真实的归依三宝,成就四不坏信,并且他还要----不只是深信因果这个基本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这个见佛是见自性佛,是见自性弥陀,见诸佛的法身,见一切众生的法身,而不是感应所见的化身佛。因为一念慧相应,亲见十方三世诸佛的法身,与一切众生乃至自己的法身,都同是这样一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理体,所以称为理一心。这样子事一心与理一心的差异,我们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来帮大家了解。在《六祖坛经》当中,记载了曾有一位僧人,举了当时一位卧轮禅师的他的所诵的偈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果真正会念佛的话,乃至淫怒痴也是念佛法,这就包括念自性佛、念十方佛了。以上所述这些念佛法门都非常殊胜,三根普被,皆通往净土圣道,因此我们分别著书详细阐述,此处不再重复。(三)一切佛子皆应念佛我们也常说一切菩萨都应该念佛,因为菩萨念佛能够得佛加持,能够迅速成佛。我们常常听许多同修说,在悟道之前得到佛或大菩萨的加持帮助,所以一切佛子都应念佛、念观世音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或者说:我们现在努力念佛,修学一心不乱的功夫,以后还是要学禅、体究念佛,还要亲证自性弥陀的。所以学佛应该要有不同的阶段性,依自己的阶段性施设,来决定现在应该修什么法;因为人人的根性与时机各不相同,不必要求大家都一样,也不可对别人的修行法门产生排斥;修行法门只有时机差别的问题,没有法门互相排挤的问题;只有悟对与悟错的问题,只有是否误导众生犯大妄语业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那么了知这个道理之后,又会进一步地去开始探究,开始体究,终有一天一念相应,他就看见了佛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亲见自性弥陀。亲见自性弥陀之后,这个时候是空也是有,是有也是空。那么从此之后念佛,才叫作实相念佛,这就是真正而的念佛三昧,也就是禅宗所谓的见性,并且就是《观无量寿佛经》第九观所说的念佛三昧。不落空、有两边,是有也是空,从此念佛才叫作实相念佛,那这就是真正而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那么如果进一步的去体究念佛,到了亲见自性弥陀,那就称为理一心,这个时候自然就不会犯戒,我们称它为性戒,叫作道共戒。什么叫作道共戒?就是因为经由见道证道而能够持守这个戒。那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能够转依所亲证的自性弥陀----清净无为的体性,转依了清净无为的自性弥陀,那么认知到说自己的五阴身,自己一切的我所无非都是虚妄,那么当然就能够消除贪瞋痴的心,当然就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而是指亲见自性弥陀---明心见性。接下来这一段说「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从这一段便可知道前面所谓的「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不是看见十方一切诸佛的身相,而是说明「心眼开明」---开悟的人所亲证的境界。此观修成时必能一念相应,见到自性弥陀,知道如何是佛心!如何是真如,并眼见佛性。诸佛的心,就是大慈悲的心,这个大慈悲叫做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也就是亲见自己本具的佛性(自性),所谓「西方不离方寸,弥陀即是自性」,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之境界自然现前,这是禅的悟境,若非禅净双修,必不能得。行者不论是参话头、公案、机锋,抑或是因参究念佛而得入理,其本质莫非是禅。虽然发禅方式各各不同,而见道之后所得境界其实相同;参究入理之过程亦无差别。是故主张禅与净土互补互助,不需分别彼此。兹抄录云栖株宏禅师(即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也就是亲见自己本具的佛性(自性),所谓西方不离方寸,弥陀即是自性,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之境界自然现前,这是禅的悟境,若非禅净双修,必不能得。行者不论是参话头、公案、机锋,抑或是因参究念佛而得入理,其本质莫非是禅。虽然发禅方式各各不同,而见道之后所得境界其实相同;参究入理之过程亦无差别。是故主张禅与净土互补互助,不需分别彼此。兹抄录云栖株宏禅师(即莲池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西归直指玉峰怀西居士周梦颜安士氏汇辑目次像赞略传图示跋卷一净土纲要阿难启请佛土双标法藏因地愿满成佛四十八愿如来得名堂宇宝池天乐雨华池岸华树树网宣音德水香华鸟宣偈颂景象殊胜自然饮食随宜修习音容相貌作观念佛称名见佛持名往生生非易事末后付嘱修持法门十念法门报恩法门助缘法门(三则)卷二疑问指南度生宜急等(二问答)自性唯心等(二问答)佛土非一等(三问答)无生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