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为了从痛苦中解脱,自古以来人们寻求各种解脱之道,却都无功而返,直到佛陀出现于世,人类从此才有了解脱痛苦的正确答案,但是有许多人对佛法产生误会,以为积德行善就是学佛,以为不停的打坐、修学禅定,使妄想杂念不再出生就能取证涅磐,以为保持无念就可以出离三界,就能解脱生死,实际上佛法分为三乘菩提,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解脱道”,另一部分是佛菩提道; 三摩地

2018-07-21

三乘菩提中的解脱果有四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处涅槃。二乘无学唯证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方便说为证),菩萨初地满心位容得前三种涅槃而不思求证有余、无余,三地满心则必能证得前三种涅槃,而仍不取证有余、无余。明心七住位者必可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只有佛才能具足四种涅槃。一切凡夫异生有情及二乘无学圣人,同样都住在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中 三摩地

2018-07-21

佛菩提道修学的方向:证如来藏而观察如来藏心的种种功能与清净自性,方能发起般若实相智慧;进证如来藏含藏的一切种子,成就一切种智,方能成佛。勿作佛学研究而堕于文字、依文解义。2.依八识论为前提而修行者,若能如实了知蕴处界的内容,则声闻解脱道的修习,此世至少可证初果。依八识论为前提,大乘佛菩提道的修习,此世多能开悟明心;二道皆可实证。3.依六识论为前提而修行 三摩地

2018-07-21

因此可知,此「识」随「名色」成长而住,最后临产,仍然住此「名色」,否则「名色」不存;所以当知此「名色」虽然生生世世不同,更加每辈子中间变异不已,然而此「识」永随,使此「名」「色」可以成立成就,所以可以为有情我蕴的真正持受因业处,所以此识必然具有多义,于此说,即是总有功能,非虚妄理,以此功能,无有变异,皆能持守,所以生死轮回,业果报应,因缘无有差失, 三摩地

2018-07-21

举凡爱乐于觉知性的人,都是喜爱识阴自性及六尘自性的凡夫;凡是向解脱进趣的有学圣人,都希望赶快灭除一切食,特别是四食中的识食。识食若能灭除,即成为心善解脱的无学圣人——阿罗汉;但是心善解脱的要件,却是要先认知五阴之上另有一个常住的真实法本识,是永远不会坏灭的;再来现观六识自我都是二法为缘而生的,所以绝对是虚妄性的;而见闻知觉性都是六识心运作 三摩地

2018-07-21

(三)大乘的般若智慧般若是指大乘行者一念相应,亲自触证到自己的第八识如来藏,体验领受祂的自性而发起的智慧。般若有三种层次——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种智。1、总相智总相智就是参禅破初参,找到自心真如——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能现前观察祂的存在,然只了知第八识的大概,这就是般若的总相智。譬如有人第一次见到荔枝时,知道了荔枝的外形。2、 三摩地

2018-07-21

已成就十信位修习对于三宝以及因果具有信心而进入住位的菩萨,经过初住位到五住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福德资粮的修集后,进入六住位中,一方面先要证得声闻解脱道的见道,就是要断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这三缚结;另外一方面,才能够经由般若中观的熏习建立知见,再藉着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成唯识论》卷九),这大乘四加行的寻思与现观,在六住位满心时,一念 三摩地

2018-07-21

……尔时十方无极佛刹一切大众,闻佛说璎珞中六入法门,所谓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无垢地、妙觉地,各各发无上菩提心,还归本国……所举中,佛已经讲得很明白,一切信位菩萨无不是要于十千劫中行十戒法,才能进入六入法门中之初心十住心,而此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无垢地、妙觉地之六入法门,是十方诸佛自性清净能够完全显露、无有遮覆之佛道修 三摩地

2018-07-21

这也就是说,七住位的菩萨能够找到如来藏,明心证真,能够亲自领受以及体验如来藏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以及涅盘性。而明心之后的菩萨,依循著别教法门,修证如来藏的人无我智,并且转修《楞伽经》、《解深密经》当中的法无我智,就会渐渐经由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而进入初地;再依如来藏修学增上慧学,也就是诸地的无生法忍,以及增上戒学、增上心学,次第再由二地、 三摩地

2018-07-21

复随彼善知识修学一切种智--如来藏经、楞伽经、成唯识论……等种智正理,了知八识心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名言自性、四缘、四涅盘、二种无我、诸地地相、四智圆明等;在学习种智之过程中,随时随地将其所学,配合所悟如来藏诸种子之界性,加以体验领受,不唯可以确认见闻知觉性之人无我性,亦可证验八识心王及蕴处界百法之法无我性。菩萨如是 三摩地

2018-07-21

从二乘菩提来说,一切法都摄入四圣谛中,因为一切法都不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法,若离蕴处界,就无一切法可说,由蕴处界的具足而辗转出生一切法故;然而二乘四圣谛中的苦圣谛,说的正是蕴处界的内容,不曾外于蕴处界等世俗法;也都是在说蕴处界是缘起法,其五阴的自性都是生灭无常的,十二处与十八界终归坏灭,其性本空,并无常住不坏的真实性;身心以外的一切法则是缘于蕴处 三摩地

2018-07-21

四则实际理地,无有骂者受者,在此众生与共之大梦中,一切随缘,岂不妙哉!书末附录有二:其一是就由念佛入实相,亲见自性弥陀者中,选取过程不同而具代表性之见道报告三则,以供体究念佛者参考。此三则念佛心得报告系初见道时所写,已非凡夫外道境界,更何况距今已年余或二年余,与彼三人今日状况已不可同日而语。古德所谓悟后起修,日进千里。读者万勿以二年前所写见道报告内 三摩地

2018-07-20

以上是说念佛法门很殊胜,因为入手很容易,要亲见自性弥陀也不难,不像禅;参禅要入手,先讲会不会看话头。讲到看话头,一般人多误解了。至于没误解话头的人一听要看话头,脚底就发凉,因为这个功夫不容易修。那么念佛如果有方便善巧,我们能够从最浅的法门一步一步层层转折,次第前进。中等根器者,三五个月便能学会看话头,成为上根人,二、三年便可以进到实相念佛的境界。所 三摩地

2018-07-20

首先讲戒学:我们念佛念到事一心的时候,譬如说有相的念佛三昧,不管是持名的念佛三昧或者是观想的念佛三昧,或者说无相的,例如无相念佛还没悟之前,还没有见自性弥陀之前,这还是属于‘事一心’。不管是有相念佛或无相念佛,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做事相上的戒,也叫做‘定共戒’。虽然还没有到初禅,已经跟定共 三摩地

2018-07-20

进入解信阶段后,就会老实的一步一步修行上来,有一天到达果地无相念佛境界,知道什么是自性弥陀,并且亲证和感觉到祂的存在,接著又看到了佛性,此时称之为“证信”。佛法的修行过程,如果没有“信”的支持,一般人不可能舍弃世间的享乐,不可能使用许多时间,声嘶力竭称念佛号,或忍受盘腿的痛苦在那儿与妄心挣扎---打坐参禅。华严经上说十信是成佛的开 三摩地

2018-07-20

或一天到晚坐在那边念佛号,不去参究什么是佛,不去参究什么是自性弥陀,而要入实相念佛,这是不可能的;一天到晚大吃大喝说“要开悟、要解脱”,不可能的,这叫愚痴。有人希望得长寿,求神并杀十只大猪公,这样能否长寿?不行!为什么?求长寿是吉利的事情,不应以杀害众生生命的凶事来求,求长寿更应保护众生才对么!有的人生了儿子,希望他长命百岁,永无病痛,却 三摩地

2018-07-20

本来只想学会无相念佛就好了,却想不到居然能亲见自性弥陀,真是喜出望外。我们说功夫就是定力。念佛要得力,必须要定力。经由相信念佛法门,以及发愿修持念佛法门而起的信力和愿力来系念思维和修持,会产生定力;会修的人从持名念佛里面也会产生定力。一般人修学念佛法门,是持名念佛,所以我们就从持名念佛来作个简单的说明。念佛的功夫,持名是入手的方便。持名的法门是针对 三摩地

2018-07-20

没有定力而要寻找自性弥陀,非常非常困难,因为会以妄为真。有了定的知见,知道转折,知道要提升,然后功夫有了,凭借这个功夫来体究念佛,才能够真实的亲见自性弥陀,不会落入意识思惟的妄觉里面去。**********************************第五目:理行之三:深解第一义。理行的第三个资粮---第一义的知见。那就要去阅读了义的经典。要体究念佛,先要知道个大概。什么叫自性弥陀 三摩地

2018-07-20

他不靠善知识,自己就能开悟,明白那个是自己的本心,并看见自己的本性,这就是亲见自性弥陀。这个心和弥陀的心没有差别,就是如来无所住、不需要依靠任何境界的最上乘的境界。但是这种人,一万个人中找不到一个,因为自修自悟很困难,有善知识指导,要悟比较容易;但有时找不到真善知识反而被误,所以说这样的人是万中无一。而未能顿悟之人,就应真实相信有净土,一心不乱、心 三摩地

2018-07-20

如是名字,自性空寂,无所有,如来之身其相如是。如此画像非觉非作,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来身相亦复如是。如此画像非见非闻,非嗅非尝,非触非知,非出息非入息;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知者。如此画像非欲界摄,非色无色界摄,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此画像非取非舍,非实非虚,非生死非涅槃,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来身相亦复如是。」菩萨如是观如来身,结跏趺坐,经于日月,成就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