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想想看,我们为什么会有“名师情结”?说白了是面子,属于意识心范畴,几十年后人死了意识心就永远消失,下一辈子又出现一个全新的意识心,风花雪月,转眼即逝,那这个面子还有什么意义?是自己的法身慧命重要,还是面子重要?是了悟生命实相重要,还是“名师情结”重要?什么是真正的“明师”?佛说:“舍利弗。身未证法而在高座,身自不 | admin 2018-08-16 |
![]() |
譬如,舍利弗布施给佛一钵饭,而佛陀把这一钵饭布施给狗,请问这两个人谁得的福德比较多呢?答案是:佛陀布施给狗的福德比较大。虽然狗是贫穷田,但是因为佛陀是最上的功德田,所以施主的殊胜会让果报更加殊胜,这就是“大福从心生”的道理。如《大智度论》卷32〈序品第1〉中云:菩萨摩诃萨知诸法实相无取无舍、无所破坏,行不可得般若波罗蜜,以大悲心还修福行;福 | admin 2018-08-13 |
![]() |
】 19、《佛说不增不减经》元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舍利弗。如我所说法身义者。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如来功德智慧。】 20、《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一切佛语心品之二【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 | admin 2018-08-09 |
![]() |
限于篇幅,仅举佛藏经(大正藏、经集部第二卷)所载部份经文为例,可窥一斑:“舍利弗,云何名为念佛?见无所有、名为念佛。舍利弗,诸佛无量(无质量也)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以是义故,见无所有,名为念佛,实名无分别。诸佛无分别,以是故言:念无分别即是念佛。”“复次,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空、毕竟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 | admin 2018-08-06 |
![]() |
《佛藏经》卷中亦说: “舍利弗,如来在世三宝一昧,我灭度后分为五部。舍利弗,恶魔于今犹尚隱身,佐助调达,破我法僧,如来大智现在世故,弊魔不能成其大恶。当来之世恶魔变身作沙门形,入于僧中,种种邪说。令多众生入于邪见,为说邪法。” 如是之人住僧团之中,往往示现持戒谨严,辩才无碍,影响甚 | 三摩地 2018-08-02 |
![]() |
《佛说不增不减经》云:「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大乘起信论》中说证此本觉者方名始觉(初次证悟)之菩萨,由此证知:亲证如来藏者方可名为真实开悟者,除此绝无般若之开悟。则未证如来藏(第八识-阿赖耶、异熟、无垢识-法身-真如)者,既无本觉智,必非真实开悟者。佛于诸多经典皆向佛子开示唯有 | admin 2018-08-01 |
![]() |
19、佛说不增不减经元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舍利弗。如我所说法身义者。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如来功德智慧。20、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一切佛语心品之二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 | 三摩地 2018-08-01 |
![]() |
佛吩咐舍利弗尊者要去供养那牧牛的阿罗汉。出家的阿罗汉奉佛之命,要去向在家身的阿罗汉作供养荼毘,这表示什么呢?那位牧牛的在家人已经证得沙门果,已经是声闻法里面的胜义僧。二乘法里面有二乘法的胜义僧,大乘法里面也有大乘法的胜义僧,都是从果证上来认定的。既然我们是要学佛,就要归依大乘贤圣僧,不归依二乘圣僧;假使遇到了二乘圣僧,只作供养,不作归依想。因为二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 《佛藏经》: “舍利弗。当来比丘好读外经。当说法时庄校文辞令众欢乐。恶魔尔时助惑众人障碍善法。若有贪着音声语言巧饰文辞。若复有人好读外道经者。魔皆迷惑令心安隐。若有比丘修佛法者令生疑惑。咸使众人不复供养。 或有比丘若二若三已读佛经。便使令求外道经法。先自看者赞言善好。是诸人等。为魔所惑覆障慧眼。深贪利养看诸外书。犹如群盲为 | admin 2018-07-23 |
![]() |
智慧多闻如舍利弗。长夜思惟终不能知。佛之无始谁最为先?乃至涅槃中间亦不能知。复次迦叶。如大目连。以神通力。求最初佛世界。无始终不能得。!!!如是一切声闻缘觉十地菩萨。如弥勒等悉不能知。!!如佛元起难可得知。!!众生元起亦复如是。"如是无知者无畏,我一介无明遮障凡夫上师,竟然口口声声妄言第一智慧如舍利弗所不能知、第一神通大目犍连、诸十地菩萨和未来下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且看《佛藏经》:舍利弗。于意云何。若人偷盗。偷盗时多不盗时多。世尊。不盗时多。舍利弗。于意云何。若人邪淫。邪淫时多不邪淫时多。世尊。不邪淫时多。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嫉嗔恚时多。不嗔恚时多。世尊。不嗔恚时多。舍利弗。是十不善道中何者罪重。世尊。十不善中邪见罪重。何以故。世尊。邪见者垢常着心。心不清净。由此可见,十恶业中,邪见罪重,重于杀生偷盗·&m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后大家都说:菩萨他的修行教化,竟然能够让国王跟国家都达到这么美好的一个太平的境界,这是一个很好的事啊!佛就说:当初的那位在家的菩萨居士,就是过去世的我,国王就是弥勒菩萨,这个鳖它就是阿难尊者,然后狐狸就是舍利弗,蛇就是目犍连,至于溺水的难民他是提婆达多。菩萨就是累世用慈心来救护众生、来修集福德,乃至能够成佛,这个布施就是这样如实地作。所以这段故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时的鹿王就是释迦牟尼佛,当时的国王就是舍利弗尊者。佛说:菩萨在成佛的过程中,就是要像这样以慈心惠泽众生,行无量无边的布施行。也就是说,菩萨要像这样,生生世世不顾身命来救护众生;而成就布施的功德,必须累积无量的福德资粮,才能成就佛道。布施是六度波罗蜜的第一度,如果这一度修不成,后面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甭提了!因为六度之间息息相关,六度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舍利弗布施给佛一钵饭,而佛陀把这一钵饭布施给狗,请问这两个人谁得的福德比较多呢?答案是:佛陀布施给狗的福德比较大。虽然狗是贫穷田,但是因为佛陀是最上的功德田,所以施主的殊胜会让果报更加殊胜,这就是大福从心生的道理。如《大智度论》卷32〈序品第1〉中云:菩萨摩诃萨知诸法实相无取无舍、无所破坏,行不可得般若波罗蜜,以大悲心还修福行;福行初门,先行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男孩又问:尊者舍利弗、阿难等都还在吗?父母回答说:都在。父母看见儿子出生没多久就能开口讲话,认为这孩子不是普通的一般人,觉得奇怪,怎么会这样呢?就去请问佛陀。佛说:这孩子是有福德的人,你们大可不必怀疑。父母听了心里很欢喜。回到家里,儿子启禀父母说:但愿两位尊亲大人为我礼请佛陀以及众比丘僧。父母回答说:要礼请佛陀与众僧必须先准备各种供具,不是匆匆忙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时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正好也在忉利天中,知道这个天子生天的因缘,于是就问他说:天子!你知道自己是什么福德因缘生在此天当中吗?对方答言:不知。于是舍利弗尊者用神通让他看见自己生天的福德因缘,原来是来自迦旃延尊者的帮助。于是天子就带著五百天女一起来到了这个森林,散花烧香、供养老妇人的死尸。很多天人的光明普照著村庄和森林,长者与大家看见了这些变化都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通常如果事相上的福德修得不够,那此世就会过得不顺利!或是往世有些业障要还,譬如往世起嫉妒心或慢心而轻嫌诽谤过贤圣,那可能会像我们之前引用的佛法故事,如在迦叶佛时代有一位年轻比丘因为自己声音很好,便嘲笑一位年老阿罗汉声音像狗,即使他后来至诚忏悔,也还是因为这个业而常当狗有五百世之久!后来他在释迦佛时代原本还是狗,快死了但被舍利弗救度,之后投胎,八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是故舍利弗于契经中,赞叹如来具七胜法。如来从观不净,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从庄严地至解脱地,胜于声闻辟支佛等,是故如来名无上尊。如来世尊修空三昧、灭定三昧、四禅、慈悲、观十二因缘,皆悉为利诸众生故。如来正觉发言无二,故名如来。如往先佛从庄严地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如来。具足获得微妙,名阿羅呵。能受一切人天供养,名阿羅呵。觉了二谛:世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例如,很多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所熟悉的《阿弥陀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尊者就这样子开示,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佛说阿弥陀经》)说若一日乃至七日专持阿弥陀佛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例如:佛在世时,尊者舍利弗入灭之前,四王天、三十三天及大梵天都先后「光」临,与尊者道别。今云公将欲逝去,众人但见光环来去〔按:能目睹亮光,宿根亦匪浅也。〕实情为何,非凡愚所能臆测,谨此注录,以资参考耳。(参考数据:向智尊者着《舍利弗的一生》香光书乡编译组译《香光庄严》杂志第50〜52期)欢迎印刷流通网站转贴 (原标题: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的事迹点滴三)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