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经中开示,净目天子法才以及王子舍利弗,在过去无量劫以前曾明心过,因为没有善知识摄受,遇到恶因缘,退失佛菩提,落入凡夫不善恶中,所以不名习种性人。由此可知,明心的菩萨仍然会退失的,无法成为七住满心菩萨。如果有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璎珞本业经》也是这么说的:在六住位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正观现前——只有证得如来藏者才有办法使般若正观现前——就进入七住位不退中;但是有个附带条件——佛说法时常常有附带条件——佛说因为善知识所护念摄受的缘故,所以进入第七住而得位不退;如果没有善知识摄受护念,很快就会退失了;就像是往劫的王子舍利弗、天子法才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犹如无数劫前的净目天子法才与王子舍利弗曾经悟得真如,般若正观现在眼前,同样自认为永不退转;但因无佛菩萨善知识摄受,本身又无见道前应该先具备的条件,于是依旧退转;世尊说这一类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见及五逆,无恶不造。是为退相。”4是故求证真如之前——欲求真见道之前,应该先把见道前应有的福德修集完成,再把性障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藏经:尔时佛告舍利弗……以此善根、愿一切众生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如先释迦牟尼佛坐菩提树下,住不可思议无垢定,降伏恶魔,所有诸法可知可见可觉。于夜后分、明星出时,以一念相应慧,行灭苦道,得证醒蝴。大宝积经卷111,佛云︰生死无边际,常住于实际,一念慧相应,生死无疲倦。故知禅乃般若,一念相应而得悟。不可将禅定有境界法、有入出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舍利弗!舉要言之,「我」法悉破一切諸念、一切諸見、一切諸結、諸增上慢,不念一切諸所憶念,除斷一切種種語言。】(CBETA,T15,no.653,p.783,c29-p.784,a20)這是從真我第八識心體的無我性上面來說的。若是從初果的解脫道證境來說,既然覺知心的我是虛妄假合的,已經證實了,已經確認自己的虛妄,為什麼還要有「『我』證得初果」的執著呢?如果仍然留在「『我』證得初果」的執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原始佛法四部阿含诸经中,皆无此说;五百大阿罗汉所造《阿毘达磨大毗婆沙论》……等论著中亦无此说;于第二转法轮之般若系诸经中亦无此说,第三转法轮唯识系诸经中亦无此说,西天中土已证悟之诸大菩萨所造正论中亦无此说,是故「初果耕地,虫离四寸」之说,乃是智者大师所臆想之「一家之说」;经与论中所说者,唯言世尊在路行时离地四寸或四指,而足下印文亦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例如:有一次,有一只鸽子,佛陀从它身边走过去,影子照到它,它一点都不惊慌,还是非常的自在;可是舍利弗的影子去接近它时,它就开始发抖。舍利弗就觉得很奇怪,他和佛同样都证得了解脱,也都是有慈悲心,也断烦恼,为什么鸽子还怕他呢?他想想自己完全没有伤害鸽子的心念。于是佛就告诉他:这是由于他过去有杀生的余习还在,所以让鸽子有着杀气逼来的不安全感。也因此在烦恼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他不但看到一般的人,叫别人是贱民,连看到了教团中的和尚、长老、阿阇梨,也直接叫人家是贱民;甚至见到了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长老,他还是叫舍利弗为贱民。教团中为了这件事情,举办了羯磨来讨论;当毕陵伽婆蹉尊者知道,这一次的羯磨是针对他来举过,于是他就不参加;教团只好派使者去叫毕陵来,当使者一到毕陵伽婆蹉尊者住处的门口,结果毕陵伽婆蹉尊者使用神通,这位使者就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舍利弗尊者曾因恶知识退失十劫佛陀就跟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在无量世以前,舍利弗尊者曾经修学菩萨乘,修到第六住,然后修学般若智慧,终于正观现前。但是他很倒霉,遇到了一个假知识、恶知识,使他退失掉而不能进入七住位。退失十劫以后,遇到了世尊,才成为阿罗汉。所以真正的善知识非常重要。善知识虽然很重要,可是有很多人不能辨别什么是真的善知识,什么是假名善知识。那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否别,遇恶缘逼迫扰乱,容易返失,如舍利弗往昔做六信菩萨,被婆罗门乞眼生瞋,即失大心,堕落做蛇五百生,此生遇佛方出家,回小向大,尚有余习哩!四、立大誓愿我们学菩萨道,要是令菩提心增长不退,必须以愿海来摄持方可,因为从古以来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并及世间伟人,都是由愿力而成就大业的。所谓愿者,希望达到目的的意思,古德所说:有愿必成,有志竟成,就是这个道理。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佛真的是不容易成就呀!你看原始佛法的四阿含诸经里面记载:佛托钵回来以后,常常都是在教化众生而努力说法的,往往是整个下午都在为众生说法;到了晚上该睡觉的时候,往往又有天人来求法,你看佛连睡觉都不能好好的睡,所以真的是无有休息啊!所以有时佛因为色身很累的缘故,就请舍利弗尊者代讲,佛就斜卧在阿罗汉身后的禅座上,让色身休息一下。因为欲界色身的法,一定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家可以再想一想:在佛的本生故事里面,大部分的时间,佛并不是在讲经说法作施;本生故事里面到处充满了,佛与某某众生,比如说跟阿难、跟迦叶、跟舍利弗,互为兄弟、互为父子,甚至互为这个母女等等等等。是已经累积了无量生当中彼此的善缘,所以今生这一些圣们,才能为佛所度,而且迅速的证得果位。在佛的本生故事里面,我们还可以整理出来一个法则:在佛身边与佛越亲近,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听起来好像是非常便宜的事情,可能有人会不相信,所以在《佛说阿弥陀经》里面,佛讲到:舍利弗!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听闻《阿弥陀经》,能够受持,能够听闻诸佛名号的人,这样子诸善男子、善女人就已经是一切诸佛共所护念,这样子的众生都能够得到于无上正等正觉不退转,所以,舍利弗!你们应当要信我所说的话,以及诸佛所说的话。有人可能还是会觉得: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六百卷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里面卷第一这么说:【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常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何以故?以有菩萨摩诃萨因缘故,世间诸善法生。何等是善法?所谓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妙法莲华经》里面有一段记载:【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妙法莲华经》卷一)另外一部分记载:【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例如,很多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所熟悉的《阿弥陀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尊者就这样子开示,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佛说阿弥陀经》)说若一日乃至七日专持阿弥陀佛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比方说在《杂阿含经》里面,佛陀就曾经称赞过大迦叶尊者,说他少欲知足,头陀第一;或者,佛陀也曾经称赞过尊者舍利弗,说他持戒多闻,少欲知足。所以,少欲知足的这件事情,的确在某种的程度上来讲,也是对于行者修行得力、降伏性障的一个称赞之词。可是在佛教里面,谈的这些关于解脱方面的道理,其实它的层次是远远超过所谓的少欲知足的层次。因为少欲知足可以让我们减少目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家可以再想一想:在佛的本生故事里面,大部分的时间,佛并不是在讲经说法作施;本生故事里面到处充满了,佛与某某众生,比如说跟阿难、跟迦叶、跟舍利弗,互为兄弟、互为父子,甚至互为这个母女等等等等。是已经累积了无量生当中彼此的善缘,所以今生这一些圣们,才能为佛所度,而且迅速的证得果位。在佛的本生故事里面,我们还可以整理出来一个法则:在佛身边与佛越亲近,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声闻之人厌于多闻是指声闻人的目的只是要解脱生死,可是声闻法的解脱证境粗浅,也容易了知与亲证,所以他们讨厌多闻,声闻人会说:既然解脱了,还需要再听别人说什么?说得再妙也只是能让我出三界而已;可是我已经能出三界生死了,又何必再听?所以有时舍利弗尊者、富楼那尊者讲解脱道时,有的阿罗汉就不来听了,除非是佛亲口所说。声闻人如果没有人求他说法,多半会在午斋、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舍利弗!舉要言之,「我」法悉破一切諸念、一切諸見、一切諸結、諸增上慢,不念一切諸所憶念,除斷一切種種語言。】(CBETA,T15,no.653,p.783,c29-p.784,a20)這是從真我第八識心體的無我性上面來說的。若是從初果的解脫道證境來說,既然覺知心的我是虛妄假合的,已經證實了,已經確認自己的虛妄,為什麼還要有「『我』證得初果」的執著呢?如果仍然留在「『我』證得初果」的執著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