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在十行位中,第二十一参长者青华香、第二十二参海师自在、第二十三参长者无上胜、第二十四参比丘尼狮子奋迅、第二十五参婆须蜜多、第二十六参长者安住、第二十七参童子等觉菩萨观世音(特地示现者)、第二十八参童子正趣菩萨(也是示现)、第二十九参天天、第三十参道场地神名为安住。再来是十回向位:第三十一参夜天婆娑婆陀、三十二参夜天甚深妙德离垢光明、三十三参夜天喜 三摩地

2018-07-21

他所译岀的《金刚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妙法华经》、《普门品》等大乘论典,不仅奠定了东土的基础,在中国大乘教内广为流传,亦深入民间,历千年而不衰。本电子报前几期已分别介绍了自公元世纪初开始,大约五百年间,在古印度的土地上,马鸣、龙树、无著及世亲菩萨们血脉相承,弘传佛陀的经过。今本篇所将述说者,则是大约在同一段历史进程里,发生在另一块土 三摩地

2018-07-21

回向的结果,十地菩萨在色究竟天宫成就大宝花宫殿广大无边。当十地菩萨坐上大宝花宫殿宝座而放光照耀十方佛世界时,十方诸佛发动十方世界所有十地菩萨,各带著他们自己九地以下菩萨及眷属,来到这个宫殿前。然后十方诸佛同时伸手放光遥灌十地菩萨顶及诸菩萨顶;因为佛的加持而成就受职的法王子功德,成就十地满地心。成就十地菩萨满地心,复转入等觉地入地心,于百劫中广修 三摩地

2018-07-21

如《僧伽罗剎所集经》卷二:【是时,世尊有如是广长舌,未曾有虚,善色不可坏,如阿舒伽树华(无忧),犹华叶极软细滑,亦无麤言犷语,除去淫怒痴患,生安详处,欢喜爱乐,禁戒成就,有所宣说无不得度者,以法智济拔贫穷,于想味淫怒痴得解脱,皆是本行所造,如来舌相皆悉覆面,甚奇甚特。于是便说此偈:「百福所造行,如来舌第一,齿唇悉平正,常吐甘露法,若得若干味,妙色 admin

2018-07-21

这也就是世尊在《法华经》中所开示的,世尊说为净佛土故,常勤精进教化众生,渐渐具足菩萨之道(《妙法华经》卷四)的道理所在。同样的,在《维摩经》中也有说到,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维摩诘所说经》卷一)另外又说到,说: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维摩诘所说经》卷一)所以,庄严佛土就是从清净自心如来而来,想要清净佛国佛土 三摩地

2018-07-21

例如世尊在《妙法华经》中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妙法华经》卷二)就连七佛之师的文殊师利菩萨,都只能称为法王子,不能称作为法王,可见法王这个称号确实是只有佛世尊专用的,还没有成佛的人是不应该随便乱用的。------《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第5集菩萨正行的基础——认识三宝的真实义>陆正元老师 (原标题:三宝中的佛宝 三摩地

2018-07-21

(《妙法华经》卷一)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所立的誓愿,是要度化教导一切众生皆成佛道,都能成佛。诸佛之所以不像不回心的二乘人声闻阿罗汉,或者是缘觉辟支佛一样,畏生、厌苦、急证涅槃;祂能从最初的因地初发心菩萨开始,历经了三大阿僧祇劫以上的久远时劫,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精勤修学,直到成佛,都因为同样发了这样的誓愿的缘故。像菩萨最初归依三宝,初发菩提心行菩萨 三摩地

2018-07-21

在《华严经》里面描述:释迦牟尼佛祂的广大报身是无量无边的,祂是在花藏世界海中的某一个世界海中,有千瓣的花,祂坐在上面,祂就叫做毗卢遮那佛。那是祂的广大报身,我们一般众生难以见到,即使亲眼见到,因为祂太广大,我们也不知道那是报身。因为太广大了,我们眼界太小(我们太渺小了),所以佛陀还会示现出所谓他受用的报身。这个所谓他受用的报身,就是要来度化众生 三摩地

2018-07-21

自受用身,三僧祇劫所修万行,利益安乐诸众生已,十地满心,运身直往色究竟天,出过三界,净妙国土坐无数量大宝华,而不可说海会菩萨前后围遶,以无垢缯系于顶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如是名为后报利益。尔时菩萨入金刚定,断除一切微细所知诸烦恼障,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妙果名现报利益,是真报身,有始无终,寿命劫数无有限量。初成正觉穷未来际,诸根相好遍周法界 三摩地

2018-07-21

】(《妙法华经》卷一)是说:诸佛世尊们,都是为了一件大事的因缘,所以出现在世间。舍利弗啊!什么是诸佛世尊为了这一件事来出现于人间呢?那是哪一件事呢?就是为了开、示、悟、入。诸佛世尊为了开启众生对于佛菩提道的知见,令众生法眼得以清净,所以出现于人世;为了演示给众生知道关于佛菩提道的知见,所以出现于人世;为了让众生能够证悟佛菩提道,所以出现于人世;为 三摩地

2018-07-21

诸佛手足如意,软净光泽,色如华,是为第四。诸佛筋脉盘结坚固,深隐不现,是为第五。诸佛两踝俱隐不现,是为第六。诸佛行步直进庠审,如龙象王,是为第七。诸佛行步威容齐肃,如师子王,是为第八。诸佛行步安平庠序,不过不减,犹若牛王,是为第九。诸佛行步进止仪雅,譬如鹅王,是为第十。诸佛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举身随转,是第十一。诸佛支节渐次佣圆,妙善安布,是 三摩地

2018-07-21

例如世尊在《妙法华经》中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妙法华经》卷二)就连七佛之师的文殊师利菩萨,都只能称为法王子,不能称作为法王,可见法王这个称号确实是只有佛世尊专用的,还没有成佛的人是不应该随便乱用的。但是有某个附佛法外道,否定如来藏是真实存在,或者是把只有一期生死的意识心当作是如来藏,而且竟然有一大堆的,都自称或被称为法 三摩地

2018-07-21

正如《大般涅槃经》卷18〈8梵行品〉所说:云何为佛?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复能觉他;亦如佛在《妙法华经》卷1〈2方便品〉中说: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华严经》云:诸佛境界不思议,一切众生莫能测!佛不仅具足无上智慧,还具足无量福德、无量慈悲、无量相好庄严,佛之智慧、福德、慈悲、相好庄严绝非我等能测能度!本书微乎其微之介绍与佛的无上 三摩地

2018-07-21

《妙法华经》卷2〈3譬喻品〉言:佛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那么,声闻圣人、缘觉圣人(辟支佛)和佛的差别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声闻圣人、缘觉圣人(辟支佛)为什么不能称为佛呢?声闻圣人、缘觉圣人(辟支佛)和佛的差别无量无边,本章根据佛陀开示的原典,详细的阐述了声闻圣人、缘觉圣人(辟支佛)和佛的十八种 三摩地

2018-07-21

诸佛手足如意,软净光泽,色如华,是为第四。诸佛筋脉盘结坚固,深隐不现,是为第五。诸佛两踝俱隐不现,是为第六。诸佛行步直进庠审,如龙象王,是为第七。诸佛行步威容齐肃,如师子王,是为第八。诸佛行步安平庠序,不过不减,犹若牛王,是为第九。诸佛行步进止仪雅,譬如鹅王,是为第十。诸佛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举身随转,是第十一。诸佛支节渐次佣圆,妙善安布,是 三摩地

2018-07-21

349,c5-17)世尊入住于空三昧,不生起世间凡夫诸想,所以不要以自己的愚痴见解来窥测如来!最后一项是两大的涅盘,在《妙法华经》卷2:「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于天人沙门婆罗门等大众中说。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教汝志愿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谓已得灭度。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为诸 三摩地

2018-07-21

在十行位中,第二十一参长者青华香、第二十二参海师自在、第二十三参长者无上胜、第二十四参比丘尼狮子奋迅、第二十五参婆须蜜多、第二十六参长者安住、第二十七参童子等觉菩萨观世音(特地示现者)、第二十八参童子正趣菩萨(也是示现)、第二十九参天天、第三十参道场地神名为安住。再来是十回向位:第三十一参夜天婆娑婆陀、三十二参夜天甚深妙德离垢光明、三十三参夜天喜 三摩地

2018-07-21

例如世尊在《妙法华经》中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妙法华经》卷二)就连七佛之师的文殊师利菩萨,都只能称为法王子,不能称作为法王,可见法王这个称号确实是只有佛世尊专用的,还没有成佛的人是不应该随便乱用的。但是有某个附佛法外道,否定如来藏是真实存在,或者是把只有一期生死的意识心当作是如来藏,而且竟然有一大堆的,都自称或被称为法 三摩地

2018-07-21

见有群象于华池食华根。见已欲发奔逐牸象。遂至深林。时王冠服。悉皆堕落。坏衣破身。出血牵发。王时眩[目*冒]。自惟必死。极怀恐怖。即问象师。吾宁当有余命不耶。散阇白王。林中诸树。有可捉者。愿王搏捉。乃可得全。王搏树枝。象去王住。下树坐地。自视无复衣冠。身体伤破。生大苦恼。迷闷出林。不知从者所在。象师小前。捉树得住。还求见王愁恼独坐。象师叩头。白王。 三摩地

2018-07-21

《妙法华经》卷2〈3譬喻品〉言:佛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那么,声闻圣人、缘觉圣人(辟支佛)和佛的差别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声闻圣人、缘觉圣人(辟支佛)为什么不能称为佛呢?声闻圣人、缘觉圣人(辟支佛)和佛的差别无量无边,本章根据佛陀开示的原典,详细的阐述了声闻圣人、缘觉圣人(辟支佛)和佛的十八种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